“不倒翁”冯道
五代十国的人物如过江之鲫,但真正可以称得上顶尖人物的只有三人:柴荣、李煜、冯道。柴荣雄才大略冠绝五代,李煜开宋词之先,都是毫无争议的。
唯独这个冯道,后世争议极大。冯道一生共侍奉过五个朝代的十位皇帝,给其中的六个皇帝当过宰相,可谓位极人臣,声名显赫。像冯道这样“虎狼丛中也立身”的人物,实在稀罕。
虽然冯道“忍耻以偷生”的做人原则遭到了后世的严厉批判,但冯道之所以能数十年屹立不倒,绝不是靠谄媚得宠,那也是有真本事的。冯道的政治才能也绝不是平庸之辈所能相比的。李嗣源早就听说过冯道的才华,他渴望做一个有道明君,身边没有直言敢谏之士不行,便把冯道找来,非常宠信。
冯道对李嗣源说过:“现在天下无事,四海清平,但陛下不能因为形势稍好一些就贪图安逸、纵欲声色,只有兢兢业业才能守住基业。”
有一回李嗣源得到了一只玉杯,上面刻着几个字:“传国宝万岁杯”,李嗣源很喜欢,并让冯道也欣赏欣赏。可冯道却说:“这玉杯的确是宝贝,但只是有形有价的宝贝。而无形无价的宝贝却是仁义,只有实行仁政,才能无敌天下。”李嗣源点头称是。
这就叫乱世求生术。
冯道的直言敢谏对李嗣源产生了很大的正面影响。自唐末以来,天下大乱,战争频繁,底层人民苦难深重,一直到遇上这位李嗣源。老百姓自然惊喜交加:可碰上好皇帝了。
冯道劝谏后汉高祖刘知远的事也很有名。
有一次,因为百姓违禁买卖牛皮,按照后汉严酷的法律规定要处死刑,当地的判官反对处死,还大胆地上书给刘知远。刘知远大怒,下令将犯人和判官一块儿处死。冯道站出来反对,说朝廷本来就不应该禁止买卖牛皮,于民不利,至于判官则是个敢于直言、赤胆忠心之人,不但不应该杀,还应当奖赏。然后冯道将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说他失职,没有及时出来制止这种法令的实施,以致今天害死无辜百姓,让刘知远治自己的罪,最后刘知远只好赦免了判官和犯人。
冯道除了善于劝谏外,做人也是相当地刻苦节俭。做随军文官时,他和随从一样,住在草棚中,没有床,就睡在草上;发到的俸禄与随从、仆人一起花,与他们吃一样的伙食。这些他都毫不在意。将士抢来美女送给他,实在推却不了,就另外找间屋子养着,找到她家里人后再送回去。父亲去世,他辞官回到故乡,正逢大饥荒,他倾其所有救济乡民,自己却住在茅屋里,还亲自耕田背柴;有人田地荒废又没有能力耕种,他就晚上悄悄地去帮忙耕种,主人得知后登门致谢,他却觉得没有什么值得别人感谢的地方;地方官的馈赠也一概不受。
他的这些行为,都受到了同时代人的赞誉。冯道死时七十三岁,正好与孔子同寿,“时人皆共称叹”。
冯道一生以圆滑著称,为此许多人不喜欢他,这也是他备受争议的地方。举个例子:
契丹灭了后晋,辽太宗耶律德光入主汴。冯道前去见耶律德光,遭到斥责。耶律德光问他:“你为何来见我?”
冯道答道:“无兵无城,怎敢不来?”
耶律德光又刁难他:“你老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啊?”
冯道说:“臣是个无才无德的白痴老家伙。”
耶律德光大笑,又问:“那么现在混乱成这个样子,谁来救天下百姓呢?”
冯道顺着他说:“天下的老百姓受苦受难,现在即使如来转世也救不了,只有皇帝陛下才能拯救天下苍生于水火!”
这些话显然是讨好的意思,但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契丹的残暴举措,使他能在暗中保护汉族士人。
纵观冯道一生,他长年居高位,却始终廉洁奉公,尽为臣之道,还是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