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陵墓的两种说法
三国时代魏国的开创者曹操,是个争议极大的人物。他生前没有做成皇帝,死后才被追封为魏武帝。陈寿写的《三国志》称誉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而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却称他为“奸雄”。
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三国戏,也把他刻画成一个大白脸的奸臣形象,使他成了个妇孺皆知的人物。
曹操晚年曾经为自己安排过后事,《三国志》中写他临死前两年下了一道命令,叫人为他在西门豹祠西边高原上的瘠薄之地建造一座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意思是陵墓要建在高地上,地面上不建封土堆,也不种植被。
《三国志》还讲到,公元220年正月,曹操死于洛阳;2月,葬于高陵。这高陵可能就是指西门豹祠西原上已建造好的寿陵。而《三国演义》中讲到曹操临死时的遗嘱却有另一种说法,他叫人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72座,不让后人知道他的遗体葬在什么地方,怕有人去掘他的墓。
《三国演义》虽然是部小说,但是它主要是根据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写的,只是做了些文学加工,内容是七分纪实,三分虚构。
因此,它对曹操死后的陵墓记载,就不能不考虑到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这样,对曹操陵墓的记载便有了不同的说法:一是西门豹祠西原上,号称高陵;一是彰德府讲武城外,有疑冢72座。
探寻曹操陵墓
按照《三国志》中的说法,曹操的陵墓是在西门豹祠的西原上,那么要想弄清曹操的陵墓究竟在哪里,首先应当弄明白西门豹祠和彰德府的所在地。
历史上有西门豹治邺的记载,所以西门豹祠一定是在邺城,即曹操被封为魏王时的都城,也就是今天河北与河南交界处的临漳。而彰德府,其实在三国时并没有这个地名,它是金朝时才有的,即今天河南省与河北省交界处的安阳市。临漳与安阳,今天分属于河北、河南两省,是紧挨着的。
古代还没有分省的时候,那两个地方多数时候称为邺城,到金朝则称彰德府。说来说去,邺城和彰德府其实是一个地方。
因为西门豹治邺给邺城一带的老百姓带来了很大好处,所以今天临漳一带,也包括今天的安阳市一带,有许多西门豹祠。但究竟是哪一所西门豹祠却很难确定,因为要找到一座“不封不树”,什么记号也没有的陵墓,是很难的。
有人认为曹操虽然在生前规定他的陵墓“不封不树”,但是他的儿子曹丕等人安葬他的时候,为了上坟祭祀的需要,不可能一点记号也不做,难道把他埋了以后就什么也不管了?这恐怕有些不近情理,也不符合中国人“慎终追远”的孝道。
安阳曹操墓的真假
2008年,河南省文物局拟对安阳县境内一东汉大墓进行抢救性发掘。2008年12月,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进行发掘工作。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公布,高陵经考古发掘得到确认,其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最终得到的就是曹操墓。
由于该墓葬西面是砖场取土区,墓扩西部填土被下挖约5米,使其局部暴露出来,引起多次盗掘。尽管如此,仍幸存一些重要的随葬品。
据统计,出土器物250余件,包括金、银、铜、铁、玉、石、古、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器类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铁镞、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圭、石壁、石枕、刻名石牌、陶俑等。
其中刻铭石牌共出土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
极为珍贵的有8件,分别刻有“魏武王常用虎大戟”、“魏武王常用虎短矛”等铭文。
在追缴的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用慰项石”铭文,这些出土的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依据。
同时,该墓还出土有大量画像石残块。这批画像石画工精细娴熟,雕刻精美,内容丰富,有“神兽”、“七女复仇”等图案,并刻有“主簿车”、“咸阳令”、“纪梁”、“侍郎”、“宋王车”、“文王十子”、“饮酒人”等文字,为汉画像石中罕有的精品。
在墓室清理当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3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专家认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相近,推测是曹操的遗骨。
一直以来,安阳曹操墓的真假饱受质疑,而不断公布的对墓中出土石质文物研究结果,成为曹操墓身份证明的有力证据。
著名考古专家、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表示,曹操墓出土的石牌等石质文物,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石灰岩,学名叫做鲕状灰石,这种石头经过几亿年才能形成,自然界非常难找,“造假”几乎是不可能的。目前,在主墓的周边又新发现6座陪葬墓,而曹操口含的水晶珠也已鉴定为稀世翡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