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分布在蒙古高原,过着游牧生活。12世纪末,蒙古族的杰出首领铁木真,统一了蒙古。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的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意为威力无比的汗,拥有四海的汗)。蒙古政权建立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发动了大规模的征服战争,先后迫使西夏、吐蕃、畏兀儿臣服,后于1227年灭夏,1234年灭金;对外则征服了今俄罗斯境内及东欧许多国家,前锋部队一度打到多瑙河边。
成吉思汗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金灭亡以后,蒙古军队继续南下攻宋。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率军攻占了西南的大理,对南宋形成包围之势。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后来定都大都(今北京)。1271年,忽必烈正式定国号为元,忽必烈就是元世祖。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俘获南宋皇帝,南宋灭亡。南宋主战派将领退守福建、江西和广东一带,坚持抗元斗争,其中以文天祥(南宋状元,后官至副丞相)最为有名。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被俘,以“被俘之臣,一死之外,别无他求”的气概,多次拒绝元的劝降。他在《过零丁洋》一诗中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表现出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他在大都被囚禁了四年之后英勇就义。1279年,元军在广东崖山(今广东新会南)与南宋残余的军队决战,南宋军队全军覆没,大臣陆秀夫背负南宋小皇帝投海自杀。至此,元统一了中国。
元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自五代以来分裂割据和南北长期对峙的局面,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元的统一,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边疆与内地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迁徙,民族杂居现象十分普遍;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族、女真族同汉族不断融合,到元时已差别不大,被称为“汉人”了;唐宋以来,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来中国定居,与汉、蒙、畏兀儿等族杂居通婚,到元时,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行省制度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并管辖大都及其邻近地区;其他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吏管理。行省的范围一般比现在的省大,或者包括现在的几个省,边远地区也设置了行省。
民族融合和民族分化政策 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分化和民族压迫的政策,把全国各族人分成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包括西域各族和原来的西夏人)、汉人和南人。蒙古人是特权阶层,汉人和南人地位低下。元朝统治者和各族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
对台湾、西藏的管辖 元政府在中央设置了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和吐蕃地区的行政事务,元政府在吐蕃地区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实行了有效的管辖。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元政府还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即台湾)。
*棉纺织业的发展 忽必烈即位后,比较重视发展社会生产,曾组织人力编写农书,颁行全国以指导全国的农业生产。元朝的农业生产慢慢地恢复和发展起来。棉花的种植地区比过去扩大,产量也有所提高,这就为棉纺织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松江地区(今上海)的棉纺织业尤其兴盛。松江乌泥径人黄道婆是著名的棉纺织家,她年轻时流落到海南岛,在那里她向黎族人民学会了纺织技术。回到家乡后,她进一步改革了纺织技术和工具,并向当地人传授纺织技术,使衣食不给、贫穷落后的松江乌泥径成为“衣被之乡”。“乌泥径被”远近闻名,行销全国。
元朝的疆域
和林 今蒙古国
上都 今内蒙古正蓝旗
大都 今北京
元朝的运河和海运航线
直沽 今天津
刘家港 今江苏太仓
*海运和漕运 元朝的漕运比较发达,忽必烈时,开凿了从山东东平到临清的会通河,连接了原有的运河,后来又开凿了从通州到大都的通惠河。另外,还开通了从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经黄海、渤海到直沽,再转到大都的海运。
*元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元朝的中外交通十分发达。陆路经天山南北通到中亚、西亚和欧洲;海路以泉州、广州为主要港口,通到印度洋、波斯湾、地中海。交通的发达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马可·波罗行记》更引起了欧洲人东来的兴趣,许多商人、学者、僧侣联袂前来,西方的天文历法、医术等传入我国。我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也传到了西方,对欧洲近代文明贡献很大。
*元朝的灭亡 1351年,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在颍州起义,建立政权。朱元璋参加了农民起义军,并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领导人。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同年,朱元璋率军攻入大都,元朝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