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后期,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呈现着剧烈的变化。鸦片战争以后,以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中的进步知识分子,要求改变现状,学习外国,抵抗侵略,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产生过一定的影响。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代表资产阶级文化的“新学”逐渐发展起来。以严复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西方文化,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起了启蒙作用。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
这一时期,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压制,中国科技的发展受到阻碍,但它仍然在一条曲折的道路上艰难前进,出现了一些著名的科技专家,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和飞机设计师冯如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在文化教育领域里,容闳第一个提出向西方派遣留学生;黄遵宪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
魏源和《海国图志》 魏源是道光时期的思想家和诗人。鸦片战争期间,他目睹英国侵略者的残暴和清廷的腐败,极为愤慨。他认为战争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清政府政治腐败,知识浅薄,不了解世界形势。1864年,他在林则徐编写的《四洲志》基础上,写成《海国图志》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他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意思是说,学习外国的长处,用以抵抗外国的侵略。他主张设立工厂制造轮船和枪炮,创办民用工业;学习西方练兵方法,改造军队;改革考试制度,增设水师科。魏源的思想,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一部分进步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现实问题。在当时的中国,这是一种进步的思想倾向,对后来的洋务派影响很大。
严复和西学的传播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代表资产阶级文化的“新学”,在中国兴起。新学包括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从19世纪末开始,资产阶级维新派对西方文化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其中以严复的贡献最大。
严复,福建侯官人,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曾留学英国。他主张学习西方科学,进行维新改革。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对严复震动很大。于是,他开始系统地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学和经济学等。他译述的第一部书《天演论》影响很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论观点和“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理论,起到打击封建势力,启发中国知识界探索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作用。
李善兰的数学成就、华蘅芳和徐寿的译书活动 19世纪中期,中国出现了一些较为有名的自然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主要有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
李善兰(1811—1882年),浙江海宁人。他曾在同文馆担任过算学总教习,还做过总理衙门章京。李善兰对中国古算学很有研究。在接触西方有关资料之前,他通过自己的独立研究,在高等数学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写出了一些水平较高的专著。他写的《方圆阐幽》,阐述了微积分的初步概念。
在其《垛积比类》一书中,李善兰通过对中国传统的三角垛问题的研究,阐明了高阶等差数列的原理,得出了有名的“李善兰恒等式”,对中外数学界都有不小的影响。李善兰还和外国传教士合作,翻译了一批数学著作。他翻译的代数、解析几何、微积分等著作,是中国最早的译本。他创造的一些数学名词,如“微积分”,一直沿用至今。李善兰还翻译了有关天文学、力学、植物学等学科的著作。其中《谈天》一书,介绍了波兰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的“日心说”,对当时的知识界有很大影响。李善兰介绍的细胞学说,指出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籽都是由细胞组成的,这是当时西方植物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华蘅芳,江苏金匮人。他在青年时代,就对中国古算学下过很大工夫。后来,他与徐寿一起,在安庆军械所和江南制造总局任职,到江南制造总局的译书馆翻译过西方科技书籍,还到上海格致书院和一些洋务学堂任教。
华蘅芳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算学笔谈》一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近代数学,这是一本极好的数学启蒙读物。华蘅芳和外国人合作,翻译了许多数学专著,对代数、三角、微积分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决疑数学》一书,介绍了19世纪新出现的数学分支——概率论,书中叙述了概率论的简单历史和基础知识,以及在天文学和物理方面的应用。华蘅芳自己设计过一个直径五尺的气球,试飞取得成功。他与徐寿父子合作,参照外国文献,于1862年制成中国第一台蒸汽机,第二年又制成一艘木壳轮船,这是中国近代科学史上的一项新成就。
徐寿,江苏无锡人。他青年时就喜欢自然科学,曾把水晶印章自制成三棱镜,进行光学试验。他又在不同距离设立许多枪靶,做枪弹飞行抛物线试验。徐寿曾经帮助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后到江南制造总局任职,由他倡议建立了译书馆。1874年,徐寿与英国人傅兰雅一起,在上海创办了“格致书院”,专门聘请外国人讲授自然科学知识。
徐寿和几个外国人合作,翻译了一百多种自然科学书籍,其中介绍西方近代化学知识的书籍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在这些译著中,介绍了1875年新发现的化学元素镓。徐寿制定的一套化学元素中文名称,对后来影响很大,很多名称如钠、锰、镁、镍等,至今仍然使用。徐寿还翻译了西方采矿、冶炼、机器等方面的书籍。
詹天佑和冯如 詹天佑,广东南海人,是中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他12岁即考上中国第一批赴美幼童留学生,后来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回国后任天津铁路公司工程师。在督修古冶到滦河铁路工程的时候,他高质量地完成了外国工程师不能完成的滦河大桥,博得了中外人士的赞扬。1905年,他担任修建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出色地完成了居庸关、八达岭两处著名的隧道工程,并在青龙桥设计出“人”字形路轨,解决了行车安全问题。1909年,京张铁路全线通车,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在中国铁路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冯如是中国著名的飞机设计师。他少年时在美国做苦工,并刻苦自学科学技术,钻研飞机设计和制造技术。1910年,他制成一架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机,并在国际飞机比赛大会上荣获第一名。武昌起义后,他和革命志士一起组织飞机侦察队,准备配合革命军作战。第二年,在广州一次试飞中,飞机失事,冯如不幸遇难。他牺牲时,年仅29岁。
容闳和黄遵宪 容闳,广东香山人。他幼年在澳门、香港读书。1850年,考入美国耶鲁大学,1854年毕业,是第一个在美国毕业的中国留学生。容闳自幼接受西方教育,这使他产生了改革中国教育的愿望。1860年,他在天京会见洪仁玕,提出改革教育的建议。1867年,容闳会见清朝江苏巡抚丁日昌,提出一个新教育计划,主张选送优秀青少年出国留学。他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提议向国外派遣留学生的人。第二年,他又提出选送留学生的具体方案,得到清朝大吏曾国藩、李鸿章、丁日昌的支持。1871年,这个建议得到清政府的批准。1872年,清政府向美国派出了第一批30名官费留学生,以后又连续向美国派遣了三批留学生。后来,这中间有些人成了中国的科学家、外交家和实业家。
黄遵宪,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州)人。他自幼喜爱诗歌,提出“别创诗界之论”。后来,他出使日、美、英等国,先后十六七年。1887年著成《日本国志》,介绍日本的历史、地理和政治情况,对中国影响较大。戊戌变法期间,他参加上海强学会,帮助创办了《时务报》,后在湖南推行新政,参加南学会,成为变法的重要人物。黄遵宪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诗人,代表作有《台湾行》、《哀旅顺》等。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末期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因此被称为“诗史”。他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要求诗歌从内容到语言技巧都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一种进步的主张。
谴责小说 谴责小说,是晚清的一个小说流派,1900年以后繁盛起来。清政府镇压了戊戌变法,出卖了义和团,内政反动腐朽,外交软弱无能,使国势衰微到了极点。具有不同程度改良思想的作家纷纷通过创作小说来抨击政府和时弊,提出挽救社会的主张。鲁迅概括这类小说的特点是“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中国小说史略》),故称之为“谴责小说”。当时著名的谴责小说有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等。这些小说的作者,大胆地揭露晚清统治者的昏庸残暴,斥责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罪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维新思想。
京剧的形成 这个时期,京剧发展最快。在乾隆年间,活跃在安徽的徽班进入北京。道光初年,湖北的楚班也进入北京。徽班、楚班经常同台演出,互相吸收,同时糅进了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特点,形成了以西皮、二黄为基础唱腔的京剧。京剧博采众长,在唱、念、做、打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因此,在北京剧坛占据了主要地位。
京剧的剧目很多,著名的有《群英会》、《宇宙锋》、《打渔杀家》、《四进士》等。《群英会》以三国赤壁之战为素材,在舞台上再现了魏、蜀、吴争雄的重大场面,成功地展现了诸葛亮的深谋远虑、豁达大度,周瑜的才智过人而胸襟狭小,曹操的博大气魄和骄横自负。这部戏内容充实、情节紧凑、结构严谨,在京剧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打渔杀家》取材于《水浒后传》,叙述了渔民萧恩带领女儿桂英以打鱼为生,因不堪忍受官府和渔霸的压榨而起来造反的故事。剧本选材典型,阶级性鲜明,是一部具有较高思想性的作品。
到同治、光绪时期,京剧的生、旦、净、丑各行当,都有了出类拔萃的演员,形成了同、光“名伶十三绝”。这是以著名老生演员程长庚为首的十三位艺术家,他们在京剧发展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