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投降 1941年3月至1942年初,英军在北非战场与意、德军队进行了近一年的拉锯战。1942年1月,北非德军在隆美尔指挥下向英军发动大规模进攻,于6月底打到英军在埃及的阿拉曼防线。为阻止德军占领埃及,保护英国的海上生命线,英军投入了优势兵力和装备,在蒙哥马利将军指挥下,于10月23日向德军发动强大攻势,拉开了阿拉曼战役的序幕。1943年2月德军退守突尼斯边境,阿拉曼战役以盟国的胜利宣告结束。此次战役使德意法西斯在北非的进攻势头完全丧失,成为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北非登陆作战取得胜利后,一次代号为“象征”的会议于1943年1月12—23日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是摩洛哥最大的港口城市达尔贝达的法语名称)举行,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斯大林因忙于对德作战没有参加。会上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一致同意:下一个进攻目标是西西里而不是法国;两国在地中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平均分配人力和物力资源;并决定恢复两国已于1942年6月开始的,关于研制原子弹的绝密会议。在会议结束时的记者招待会上,罗斯福提出了无条件投降的准则。丘吉尔虽然对此感到诧异,但立即表示赞同。
卡萨布兰卡会议之后,英美盟军即于1943年7月成功发动了西西里岛登陆战,对摧毁意大利法西斯政权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意大利陷入了全面的危机。意大利军队在苏德战场和北非战场遭到毁灭性打击,丧失了全部非洲殖民地和西西里岛。1943年7月25日,意大利发生政变,墨索里尼被国王逮捕,意大利组织了新政府。新政府于1943年9月3日与盟军签署了停战协定,并转向反法西斯盟军方面作战。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德黑兰会议 1943年,反法西斯联盟在各个战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罗斯福和丘吉尔要求与斯大林会晤,商讨军事上最后打败轴心国的战略,并就战后和平与三国合作问题交换意见。斯大林在拒绝有其他国家(暗指中国)参加的条件下,同意会晤。三国决定在伊朗的德黑兰召开会议。
德黑兰会议于1943年11月28日召开,12月1日结束。这是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战时的第一次会晤。会议通过了关于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关于战后合作的宣言;还通过了关于在1944年5月1日以前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决定。
德黑兰会议对加强反法西斯联盟的团结、协调盟国作战、加速战争的胜利进程,起了积极作用。
《开罗宣言》 在德黑兰会议前夕,1943年11月22日至11月26日,美、英、中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了首脑会议。会议讨论了三国在缅甸配合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的问题。会后,1943年12月1日发表了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宣言指出,三大国进行这场战争是为了制止并惩罚日本的侵略。为此,三国宣称: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在太平洋地区夺取或占领的所有岛屿应予剥夺;日本从中国窃取的领土,诸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应归还中国。此外,还应将日本从其凭借武力和贪婪所取得的其他领土上驱逐出去,三国决心使朝鲜在适当时候获得自由与独立。三国声明,为使日本无条件投降,必须坚持长期作战。
开罗宣言公开承认中国领土完整,支持民族独立,反对日本侵略,具有积极意义。
诺曼底登陆 德黑兰会议后,美英两国为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实施代号为“霸王”的登陆战役,进行了充分准备。1944年6月5日,英、美盟军将近300万人,在艾森豪威尔将军指挥下,从英国横渡英吉利海峡,出其不意地驶向法国北部的诺曼底海岸,经过49天的激烈战斗,到7月24日,胜利完成了诺曼底“争夺滩头阵地之战”,建立起深入进攻的战线。诺曼底登陆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战役,开辟了打击德国法西斯的第二战场。德国陷入苏军和英、美盟军的东西夹击之下,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雅尔塔会议 1945年初,德国法西斯已濒临灭亡,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并解决战后的重大问题,苏、美、英三国首脑于2月在苏联克里木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会议,这是战时三国首脑的第二次会议,并有三国外长和参谋长参加。会议发表了雅尔塔会议公报,签订了《雅尔塔会议议定书》和《雅尔塔协定》。
关于德国问题,三国决定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彻底击败德国,在打败德国后由三国部队分区占领德国;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及战后使德国实现民主化;解除并解散德国一切武装力量,取消德国总参谋部,拆迁或销毁德国所有军事装备。
关于对日作战问题,会议通过的《雅尔塔协定》规定:苏、美、英三大国领袖同意,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的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对日作战。其条件是,外蒙古的现状须予维持,由日本在1904年进攻所破坏的俄国以前的权益须恢复,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协定中一些背着中国进行的秘密交易,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关于联合国组织问题,三国同意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护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联合国,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在任何实质问题上拥有否决权。
雅尔塔会议是战时苏、美、英三大国最重要的一次会议。它所确定的打败德国、肃清德国法西斯主义、对日作战、规划战后世界和平以及三大国合作等项基本原则,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会议及其协议还贯彻了苏、美、英三大国主宰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强权政治原则。
德国投降 诺曼底登陆后,德国面临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败局已定。1945年4月25日,苏军与美军在易北河会师后,完成了对德国首都柏林的大面积包围。4月30日,苏军攻入柏林市中心,将胜利的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圆顶,希特勒绝望自杀。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5月8日,德国在柏林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5月9日欧洲战争正式结束。
波茨坦会议 在德国投降后,为了巩固对法西斯德国的胜利和加速结束对日战争,1945年7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举行会议。会议重申雅尔塔会议精神,一致同意根除德国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在民主的基础上重建德国的政治生活。会议期间,美、英两国征得中国同意后以三国名义联合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并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日本投降 1945年8月8日,根据雅尔塔会议精神,苏联对日本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给日本70万关东军以毁灭性打击。同时,中国人民抗日武装也向日军发动了全面反攻。8月6日、9日,美国分别向日本广岛、长崎两地投放了原子弹,沉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的士气。
由于遭到苏军的进攻和美国原子弹的打击,以及中国和亚洲各国人民的大反攻,日本法西斯已经陷于四面楚歌、山穷水尽的境地。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东京湾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9月9日,在南京举行了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反法西斯国家的彻底胜利宣告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