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被后世奉为清官的代表。在贪官污吏横行的古代被百姓称为包青天,意为包拯不惧强权,为百姓做主,撑起一片青天。古代京师便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包拯病逝于北宋嘉祐七年(1062年),但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不仅在安徽省合肥市东效大兴乡双圩村的黄泥坎发现了包拯的墓,河南省在巩县西南有名的宋陵也有包公的坟墓。那为什么包公有两座坟墓呢?
世人熟知的是河南巩县宋真宗陵旁边的包公墓,这个墓有着很高的墓碑和封土。就在合肥的墓被发现之前,人们一直都以为这个墓是真正的包公墓。这个墓最早见于明朝的县志,可见最晚这个墓可以追溯到明朝。后人发掘此墓时,发现从墓地表层向下挖了三米都是“生土”,生土是未经人类扰乱过的原生土壤,亦称“死土”,质地比较紧密,不含人类活动遗存。可见包公在巩县的坟墓只是一个“疑冢”。为什么在巩县会有这样一个“疑冢”呢?这又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呢?这些我们到现在都不得而知。可以确定的是,在合肥的包公墓是真的。这个包公真正的安息处,于1973年被偶然发现后由考古工作者进行发掘。在发掘过程中,有不少令人惊讶的发现,年代久远的楠木棺材依然保存完好呈现纯粹的咖啡色,楠木棺材下方整齐的排放着几个大钩……墓志盖与墓志铭的出土,更是可以笃定这就是包公的安息之地。不仅如此,在史书上也能找到相关记载,在《大明一统志》中写道:“包公墓在“(庐州)府城东十八里”。《庐州府志》也称“参政包孝肃公拯墓,在县东十五里。”在这个地方,伴着包公的墓的是其原配董氏及其一部分子孙儿女的墓。如今合肥的包孝肃公墓园,是后人重新为包公安排的安息之地,已将黄泥坎的骸骨迁来,满园苍柏,青翠幽静,让后人追思。就这样,合肥与巩县的墓,一南一北,遥相呼应,这里面的更多秘密,还要后人去探索。
包拯,出生北宋咸平二年,与文学家欧阳修属于同时代。他出生官僚家庭,为人正直,欧阳修曾经批评他“素少学问”。这里的“素少学问”不是指他没有文化,而是指他过于较真、不通人情世故,也反映出包拯的刚直不阿。包拯为官多有政绩,受到百姓的好评,民间流传诸多关于他的故事传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