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一 五千年的曲折历程
吴国盛
人类的生存活动是一部永无休止的史诗,这部史诗流传下来已有五千年的历程。五千年的文明史充满了战争与和平、王朝兴衰与危机,也充满了物质生活的欣欣向荣和人类精神生活的奇异历险。科学和技术在文明史上始终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仿佛承载激流的河床,流水消逝了,河床留存下来,昔日的城堡宫殿化为灰烬。昔日的赫赫战功已随岁月而烟消云散,但是支撑着每一时代人类物质生活方式的技艺一代代传了下来,显示人类对自然界知识增进的科学理论传了下来。正如乔治·萨顿所说,科学的历史虽然只是人类历史的一小部分,但却是本质的部分,是唯一能够解释人类社会进步的那一部分。
科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与周围的生活环境相协调的—种理性的手段。这样的手段是多样的,巫术、宗教、艺术、法律都是协调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的方式,但科学是一种理性的方式,是一种物质的方式,因而显示出绵延不绝的生命力。
数学、天文学和医学是一切原始民族都予以充分发展的科学,这大概是因为,它们与人类的基本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四大文明古国在这三门科学上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的成就各具特色,它们或服务于宗教的需要,或有强烈的实用倾向,均为后世开辟了不同的科学传统。巴比伦、印度的算术和占星术通过阿拉伯人流传到近代,导致了近代代数的大发展,以与日益发达的商业社会的计算需要相适应。中国则独自发展出了技术型、经验型、实用型的科学技术体系,在中古时期孕育出了伟大的四大发明。这四大技术成就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之后,促进了近代欧洲社会和近代科学的形成。
科学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话动,最早起源于希腊。希腊人最早对自然界形成了一种独立于神话而又系统的理性看法,而且创造了一套数学语言来把握自然界的规律。希腊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提出万物源于水的命题,奠定了西方哲学追究本源的形而上学精神。泰勒斯学生的学生阿那克西米尼指出,万物由气所构成,不同的物质由气的浓密稀疏所致,这开辟了把握世界的实体构成主义传统。这一传统主张,唯有找到自然现象背后的实体,并且通过这一实体将自然现象重新组合构造出来,才算是认识了自然。古代的原子论实际上是第一个比较成熟的实体构成主义的模型。原子论者找到了原子作为基础,并将大千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还原为原子的不同排列组合。与构成主义传统相对照的是由毕达哥拉斯学派开辟的形式主义传统。在他们看来,理解世界的关键不在于找出构成实体,而在于找出构成方式。他们认为,数是万物构成的基本形式,因此.数有着至高无上的本体论地位。柏拉图学派后来进一步精致化了这些主张,从哲学的高度进一步强化了形式的重要性。实体构成主义和形式主义这两大传统后来为近代科学所继承。
希腊科学真正的大发展不在希腊古典时期,而在希腊化时期。有三个杰出的人物代表了这一时期最高的科学成就,他们是欧几里德、阿基米德和托勒密。欧几里德因为《几何原本》,阿基米德因为杠杆原理和浮力原理,托勒密因为《至大论》而彪炳史册,他们是古代世界在几何学、力学和天文学上达到的三座高峰。
在公元元年左右的几个世纪,罗马人统治了西方世界。他们在政治、管理、法律和军事上有着杰出的成就,但在科学方面难以为人称道。虽然也出现过像普林尼这样百科全书式的博物学者,但罗马人总的来说没有对科学的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希腊丰富的科学遗产被他们一点点地丢弃,直至文明的光辉完全熄灭,进入长达五百年的黑暗年代。
在欧洲黑暗年代(公元6世纪至11世纪),自然科学确实处于沙漠状态。但是同一时期,阿拉伯人却建立了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阿拉伯帝国。他们继承了希腊人的科学遗产,大量翻译了包括欧几里德《几何原本》和托勒密《至大论》在内的希腊科学著作。到了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使希腊传统的西方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在炼金术(作为化学的先驱)、代数、天文学、光学等方面,阿拉伯人都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今天的许多科学术语都来自阿拉伯文。这正是因为近代科学继承了阿拉伯人的科学遗产。
阿拉伯科学的辉煌时期只持续到了12世纪,而中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却持续上升到了17世纪。从盛唐(公元7世纪)到明末(17世纪)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由于中国政治的相对稳定,其独特的科学技术体系得以逐步完善和发展。构成这一体系的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是古代中国人聪明智慧的结晶。造纸、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四大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后。对近代科学的诞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中国人对近代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
11世纪之后,欧洲开始从漫漫长夜苏醒。十字军东征从阿拉伯人那里带回了中国的四大发明和希腊的学术。通过翻译希腊古典文献,欧洲学术得以复苏。大翻译运动在西班牙和意大利两个中心进行,因为它们离阿拉伯文化和希腊化文化区最接近。大翻译运动的结果是出现了经院哲学的新气象,这种本是通过理性论证来为神学辩护的哲学,与亚里士多德主义进行了成功的结合,产生了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此外,还诞生了实验科学的先驱罗吉尔·培根。
欧洲的第二次学术复兴也就是著名的文艺复兴。就科学史而言,这次的复兴在于更全面地恢复了希腊自然哲学的整体面貌,在于柏拉图主义重新支配了研究自然的学者们的思想,以对抗已占统治地位的托马斯——亚里士多德主义。这一时期航海罗盘、钟表、枪炮、印刷术的出现,以及美洲的发现,都为科学革命提供了合适的气氛和时代背景。人们即将从古代的知识范围里走出来,去探索无限的宇宙。
世界观的重大变革确实是从哥白尼革命开始的。希腊人以及中世纪的宇宙观,是一个层层相套的有限的球体,地球则居宇宙的中心。近代思想的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就在于从有限封闭的世界,走向一个无限的宇宙。这一思想主题反映在许多方面:在天文学方面.最终抛弃了天球的概念,而将天体撒向一望无际的宇宙空间。在物理学方面,最终抛弃了亚里士多德目的论的天然运动概念,而提出了惯性运动概念,这种运动除非受到干扰,将沿一条直线无限地运动下去;在视觉艺术的创作方面,定点透视代替全景透视,确立了欧几里德几何学在观察世界中作为先天形式的地位,人,随之被确立为观察世界的主体,世界即是观察者眼中的世界;在精神生活方面,对人类有限性的深刻意识以及从而对上帝的虔诚、恭敬,被无神论的狂妄、放肆以及对主体无限能力的崇拜所取代;在经济活动领域,对自然资源无限的开发和索取代替适度规模的小农经济。这一切,实际上都是“从封闭的世界走向无限的宇宙”这一时代主题的表现。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哥白尼革命对于近代世界这么重要。因为,这场宇宙论革命,既是天文学的也是人类学的,既带来了世界图景的改变,也导致了欧洲心灵的重建。
从哥白尼开始,近代物理科学的诞生仿佛一幕早已被编排好的巨剧,每一环节都天衣无缝。第谷、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儿、牛顿,每一位人物都在为重铸新时代的思想范式而努力,虽然他们不是没有走过弯路:第谷不同意哥白尼体系,开普勒不同意无限宇宙观,伽利略不愿意放弃行星运动的正圆轨道。“科学革命”或“近代科学的起源”,确实是思想史家得心应手的处理对象。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概念的演变确实引人入胜。
近代物理科学的形成标志是所谓世界图景的机械化、机械论哲学的建立,这一主题也体现在近代生命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对生命世界的理解从来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传统。一是古已有之的博物学传统,它通过搜集生物界的多样化以及通过分类来把握生命、建立生物科学的知识体系,亚里士多德、普林尼是这一传统的杰出代表。近代以来,与物理科学相伴随,成长出了另一种理解生命的新的范式,这就是实验生理学传统。它把生物体看成一台机器,认为通过了解其生理结构就可以解释其生命功能。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同年出版的维萨留斯的《人体结构》宣告了这一新传统的诞生,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则是它产生的第一个重要成就。
17世纪末,古典科学的基本纲领已经建立,人们将在18世纪将之付诸进一步的实施。这个因为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而闻名的新世纪,是一个技术革命与理性启蒙的世纪。在自然科学的大的理论框架方面,这个世纪并没有多大的突破。分析力学与天体力学可以看成是牛顿力学在新的数学工具下的精致化,而热学与电磁学尚处于积累实验材料阶段,进化论正在孕育之中,唯有拉瓦锡发动的化学革命是真正革命性的,但这往往被看成是前一个世纪“科学革命”的延迟。尽管如此,理论科学的成就通过转化为实用技术以及通过启蒙运动的大力宣传,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而登上历史的舞台。
19世纪经常被誉为科学的世纪。一方面,古典科学的各个门类均相继成熟,形成了空前严密和可靠的自然知识体系:物理学上,电学、磁学与光学统一起来了,热学则通过统计方法与牛顿力学相统一;原子论使化学真正走上了定量研究的发展道路,元素周期表则揭开了化学元素的奥秘;天文学走出了太阳系,把视野朝向无限的宇宙空间,研究宇宙的物质结构、成分;进化论在达尔文的手里瓜熟蒂落,对欧洲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博物学传统中最辉煌的成就;实验生理学传统则结出了它的硕果,细胞学说的建立,遗传学以及特别是微生物学的发展,使人类对生物本质的理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世纪成为一个科学的世纪。更在于科学和技术已经开始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自然科学的体制化和在大学教育中位置的突出,标志着它社会角色的确认。而运输工具、通讯技术、冶金技术、化学工业和电力工业,象征着人与自然关系完全进入了一个前所未闻的历史时期,人类正在高度地开发自然力,并创造着一切世代都不曾想象的物质文明。
20世纪在两个方面显示了近代科学正处在一个转折点上。首先,传统的科学范式不再无条件地有效,世纪初年出现的物理学革命,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和科学观,使思想界经受了一次震荡。这一次革命的余波未了,物理学内部又在亚微观层次发现了新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一反传统的机械沦,强调世界的系统性、有机性、对未来的开发性、时间不可逆性,因此,有所谓“从存在的科学走向演化的科学”之说。在生物学中,情况有所不同,本世纪最杰出的成就是分子生物学的出现,它将生物学的实验研究水平,推进到了分子层次,从而对生命的遗传现象有了富有成效的了解,这一成就恰恰是基于古典物理科学的还原论模式。此外,进化论在本世纪也经历了几次洗礼,从其中成长出了与还原论模型相对抗的生物学家。
20世纪科学处在转折点上的另一个标志是,全球性危机的出现导致人们重新反思近代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近代科学的哲学基础。生态科学、生态哲学和生态意识开始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话题。
我们正处在又一个世纪交替的年代,也处在科学发展的转折点上,未来的科学指向何方,回顾科学的历史也许能使我们有所省悟。
【延伸阅读】
《科学的历程》
本文摘自吴国盛著《科学的历程》。
这是一部有关科学史的通俗读物。书中有对科学家生平与个性以及科学发现的具体过程的生动而激情的描绘,有对每一次重大的科学技术进步在人类文明发展链条上的意义和价值的简明而精彩的评述,也有对人类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自身宇宙观、世界观的不断深化的阐述。通过生动、形象的历史叙述,引领读者进入一个有着广阔时空背景的科学传统,让读者自己去触摸、感受那些生气淋漓的科学人物,同他们一起去思想、去实验不同的方法,感受科学探索的艰辛与成功,然后再高屋建瓴同时又简明通俗地解释其在科学发展史上的意义。作者在用科学史的事实诠释人类文明的每一个足印的同时,也搭建出理解这一进步的阶梯。
1995年本书第一版问世时,曾掀起了科普著作的阅读和出版热潮。先后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首届胡绳青年学术奖等荣誉。后又被新华书店评为“新中国50年百部名著”,《科学时报》评选为“科学家推荐的20世纪百部科普佳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