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正称得上“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的人物恐怕也只有曹操一人了,他从年轻时期就表现出惊人的机智,有很强的随机权衡的能力,为人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他纵横政界军界40年,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为曹魏立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于洛阳,他的灵柩被葬在他亲自选定的邺城西南一座山冈上,当时被称作“高陵”。按理说,作为三国时期实力最强大的区域领袖,曹操这雄踞一方的霸主,他的陵寝中肯定会随葬着无数宝藏,可是,历史往往就在此处给人们开了个玩笑。
据《三国志·武帝纪》所在,曹操在公元218年曾经对自己身后之事作出如下规定:古人下葬,一定会将位置放在贫瘠之地,所以,我百年之后,也当如此,我准备葬在西门豹祠庙的西原上。他在临终前还特意叮嘱道,天下尚未安定,我的墓葬千万不要埋藏金玉珍宝。
这样看来,曹操的墓葬应该十分简陋,没有特别的标志,更没有金银珠玉等大量陪葬品。这种做法倒是和曹操一生的作风相一致,因为他一生提倡戒骄戒奢,连穿的衣服都是破了补,补了再穿。
而一位研究曹操生平的学者还提出了另一个奇特的说法:曹操早年曾跟盗墓贼做了几次盗墓的活,深知王陵越是奢华,就越会遭人践踏,所以,他死后为防止这种惨剧,就一再强调要薄葬。
莫非曹操真的一改历代帝王的排场作风,极为低调地处理自己的身后事?可惜我们却再也无缘一睹曹操高陵的本来面目,因为,今天,人们还无法确定曹操到底把墓葬放在了哪里……
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汉族人。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军阀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他用人唯才,网罗了许多优秀人才,并采取措施抑制豪强,加强集权,奠定了曹魏立国和强大的基础。曹操精通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唐太宗这样评价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