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物品找“主人”,逐渐形成固定的秩序
■ 经典案例
案例1:
小萱萱快3岁了,不过,她最近的行为有点奇怪。如果看到爸爸穿了妈妈的拖鞋,就要求爸爸把拖鞋“还”给妈妈;如果看到妈妈用了爸爸的茶杯,就会让妈妈换回自己的茶杯;如果小表妹玩她的玩具,就坚持要回来……如果不按照她的要求,她就会哭泣,甚至发脾气,一定要妈妈将这些东西物归原主。
案例2:
3岁多的鹏鹏在小区的沙地里把自己的衣服给弄脏了,于是妈妈带他回家洗澡,并拿出新买的衣服,想给鹏鹏一个惊喜。可是,鹏鹏却坚持不穿,说这不是他的衣服。妈妈很纳闷,鹏鹏是这样解释的:“我的衣服不是这样的,我不穿不是我的衣服。”这时,妈妈想起了儿童的秩序敏感期,看着鹏鹏这么坚持,也就不再要求他穿新衣服了。于是,重新拿了一套干净的鹏鹏之前穿过的衣服给鹏鹏穿。
■ 解读敏感期
2~4岁之间的孩子会对秩序非常敏感,给物品找“主人”就是孩子在秩序敏感期的一种表现。由于孩子需要一个有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并熟悉环境,所以他就会喜欢给物品找“主人”,并且不让别人用不属于自己的物品,而且他自己也不用别人的物品。一旦环境中物体的固定位置以及活动的安排次序等遭到破坏,或他看到自己熟悉的环境消失,他就会努力去恢复,如果恢复不了他就会无所适从,极度不安,就会焦虑、恐惧、哭泣,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就像案例1、2中孩子的行为表现。因此,在孩子的这个敏感期,父母除了要保护孩子的秩序感,满足孩子对秩序的要求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孩子,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敏感期。
找找“主人”
游戏准备
家庭成员使用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物品,如爷爷的报纸、奶奶的眼镜等。
游戏玩法
1.将准备好的物品摆放在桌上,让宝宝看一看这些都是什么,并对宝宝说:“这些物品都迷路了,我们一起找找它们的‘主人’,好吗?”
2.宝宝帮忙把每一件物品都找到它们各自的“主人”,并将相应的物品给相应的“主人”。例如,爷爷的报纸拿给爷爷。
3.在宝宝帮大家找到各自的物品后,大家一定要谢谢宝宝。
育儿专家点拨
和宝宝玩这个游戏,不仅能满足宝宝对秩序的要求,还能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让宝宝学到许多物品的名称,并从家人的态度中了解到:有人帮助自己时要记得感谢对方。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爸爸妈妈平时可以与宝宝多做一些找“主人”的游戏,宝宝会乐此不疲。
火眼金睛
游戏准备
爸爸、妈妈、宝宝三个人的鞋子。
游戏玩法
1.妈妈穿着爸爸的鞋子,然后在宝宝面前走一走,把宝宝的视线吸引到鞋子上,发现妈妈穿错了鞋子,请妈妈换回自己的鞋子。
2.妈妈换回自己的鞋子,再故意把左脚的鞋子穿到右脚上,右脚的鞋子穿到左脚上,并将穿好的鞋子给宝宝看。
3.如果宝宝不能发现妈妈的鞋子穿错脚了,妈妈可以用语言提示:“咦,我的鞋子怎么穿着这么不舒服呢?”引导宝宝发现错误。
4.带宝宝穿鞋时,在宝宝面前放一双他自己的鞋子和一双妈妈或爸爸的鞋子,让宝宝自己选鞋子穿。
育儿专家点拨
当妈妈穿了爸爸的拖鞋时,宝宝会发现妈妈穿错了鞋子,并要求妈妈换回自己的鞋子。妈妈将左右脚的鞋子穿反,可以帮助宝宝建立左右脚与鞋子左右配对的联系,促进宝宝对空间方位的感知。当宝宝顺利发现错误时,妈妈要表扬宝宝“真聪明!”
认一认,找一找
游戏准备
医生、学生、厨师、听诊器、书籍、锅铲等图片。
游戏玩法
1.妈妈将准备好的图片放在宝宝面前,和宝宝一起看一看图片上的内容。
2.妈妈对宝宝说:“宝宝,这里乱糟糟的,你帮妈妈找找它们谁是‘好朋友’,好吗?”像医生和听诊器是“好朋友”,把它们放在一起。
3.当宝宝都找好后,妈妈可以问问宝宝:“为什么要把学生和书籍放在一起?”引导宝宝思考。
4.如果宝宝能快速完成,妈妈可以逐渐增加图片量。
育儿专家点拨
每个职业都有自己专属使用的物品,比如医生用的是听诊器、厨师用的是锅铲、学生读书用的是书本,爸爸妈妈可以借助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帮助宝宝建立内在秩序,满足宝宝对秩序敏感期逐渐形成的秩序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