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障碍与偏差是中小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常见的障碍之一。认知障碍与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效应,是指最初的印象会影响个体对他人后来的认知。由于每个人都有保持认知平衡与情感平衡的心理需要,即人们必须使后来获得的信息的意义与已经建立起来的观念保持一致,所以第一印象一旦建立就会对人们后来的认知起定向作用,使人们偏信初次印象,而忽视后来的新信息或根据初次的印象来解释和组织后来的信息。它容易导致人际认知的表面性和片面性,阻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例如,有些中学生喜欢根据第一节课的教学风格武断判断该教师的教学水平,并影响他今后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以及和该教师的交往态度。
首因效应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评价他人,避免仅凭第一印象就武断下结论;另一方面也应指导学生在平时注意自己的仪表、言行举止、气质等,以便交往时给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以后的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晕轮效应
对一个人形成某种特征的好或坏的印象之后,就据此推断该人其他方面特征的好坏,这就是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平时我们常说的“以貌取人”就是该效应的典型例子。
晕轮效应有利于人们在认识其他人和事物时节省时间和能量,作出迅速的判断。但由于某方面的突出特征起着类似晕轮的作用,使观察者因看不到其他方面的品质而形成“一好百好”“一坏百坏”的错误判断,因此它会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晕轮效应对不同人的影响程度是各不相同的,独立性强、灵活性高的人受晕轮效应的影响相对较小,情绪不稳定、适应性差的人受其影响较大。
由晕轮效应引起的人际交往障碍在中小学生中非常普遍,如常因为一点小争执或父母不尊重自己的意见就认为父母不关心自己、不爱自己,拒绝和父母进行积极的沟通;倾向于和成绩好或长得英俊漂亮的同学交往,不愿意和成绩不好、长得不好看或有残疾的同学交往,认为他们在其他方面也一无是处等等。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群体的人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同一群体的人通常会表现出很多方面的相似性,人们在社会知觉中常常会将这些相似的特征加以归纳和概括并固定下来,并泛化到该群体的每个成员,于是就形成了刻板印象。例如老师通常认为农村来的学生是勤奋刻苦、贫穷节俭的,而城市的学生多是娇气、聪明、多才多艺的;女同学一般比较心细、听话、温柔、语言方面天赋好,而男同学一般胆大、调皮捣蛋、在数理化方面天赋较好等等。
由于刻板印象是把同样的特征赋予群体中的每一个人,而不考虑每一个成员的个别差异,所以很容易形成某种偏见,影响交往的顺利进行。如,城市里的学生认为从农村考进来的学生是土里土气、不讲卫生、没教养的,于是从一开始就以瞧不起、孤立甚至对立的态度对待他们,结果阻碍了双方友谊的建立。又如,一位女生,因父亲有外遇而父母离异,从小便形成“男人没一个好东西”的刻板印象,于是从不和男同学交往。
投射作用
投射作用是指个体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的现象,即“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在中小学生中这种心里很常见,例如,某生自己很小气,不愿意将参考书借给别人看,就认为别人有好的参考资料,也不会轻易地借给自己;自己讨厌某个任课教师就认为他肯定也不喜欢自己;自己不愿意把心里话和父母讲,就认为父母也不关心自己到底在想什么。
投射作用是个体的一种防御机制,当个体具有某方面不好的品格时,他会有意识地收集他人在这方面的相应表现,得出别人和自己一样,也有类似毛病的结论,从而寻求心理平衡,安慰自己不必过多自责。然而,投射作用会使人们无法客观地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差异,对他人作出错误的判断和评价,甚至疑神疑鬼,从而妨碍其正常的人际交往。
角色固着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例如,老师在课堂上扮演的是教师的角色,在课外和学生一起聊天的时候扮演的又可能是朋友的角色,回到家又要扮演丈夫和父亲的角色等等。
角色固着是指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不能根据交往对象和情境的变化灵活地变更角色,行为举止拘泥于某个特定的角色。例如,某生从小到大都担任班长,于是养成无论在工作还是在日常与同学的玩耍中都以大班长的口吻命令、指挥同学,结果招致大家的不满,同学们都不愿与之做朋友。
另一方面,角色固着也会使我们以固定的眼光来看待交往对象,从而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例如,很多中学生认为老师就是老师,不可能成为学生的朋友,即使在课余游戏时间里也不敢和他进行平等自由的交往。或者只注意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如何,不能理解教师作为其他角色也会遇到很多烦恼和不愉快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