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摆正社交的观念

摆正社交的观念

时间:2023-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前社会阶段,个体能明确地意识到朋友双方深刻的联系——一种心理上的联系,而且把朋友和自己看成是一个整体。认为朋友之间需要的是相互理解和支持,对朋友的要求已不再停留在对方的个性品质上,而是进一步要求在个性心理特征上尽量与自己一致,并且持“双方”观点,导致了新的互惠意识——一种思想、感情甚至人格上的分享。目前众多的调查显示,我国大多数中小学生对友谊的认识是比较健康积极、全面辩证的。

广大中小学生要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除了遵守社交的基本原则之外,还应认识人际交往和友谊的意义。

虽然人际交往在中小学生的生活中日益重要,交友需求日益强烈,但仍有少数学生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如“只要成绩好,老师喜欢,其他同学不欢迎、不喜欢自己也无所谓”、“没有朋友,独处也挺好的,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人是值得信赖的”等等。

所以教师和家长有必要通过辩论、集体讨论、游戏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正确认识友谊和与人友好交往的意义和作用。例如,可设计“盲人旅行”活动,即将学生分成两组,让其中一组当盲者,另一个人当明者,盲者以手帕蒙眼,明者搀扶盲者前进直到目的地。然后交换扮演角色。活动结束后,学生交流感受。通过该活动让学生体验人与人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需要和感受。

除此之外,广大的中小学生还应该树立正确的友谊观和择友标准。有人将儿童青少年友谊认知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4~6岁是自然发展阶段,7~11岁是主观阶段,12~16岁是前社会阶段,17~18岁为社会阶段。

也就是说大多数中小学生正处于前社会阶段向社会阶段发展的时期。在前社会阶段,个体能明确地意识到朋友双方深刻的联系——一种心理上的联系,而且把朋友和自己看成是一个整体。认为朋友之间需要的是相互理解和支持,对朋友的要求已不再停留在对方的个性品质上,而是进一步要求在个性心理特征上尽量与自己一致,并且持“双方”观点,导致了新的互惠意识——一种思想、感情甚至人格上的分享。

到了社会阶段,他们不但对朋友之间,而且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总的看法。这时的友谊不再是两个人深层意识的分享,而是这种分享已经扩展到3个人或多人心理上的默契和信赖。他们不但认为“友谊是人生的一大需要”和“友谊存在于个人与个人、集体与集体、民族和民族之间”,而且认为朋友之间还可以是“一种思想上的默契”。

目前众多的调查显示,我国大多数中小学生对友谊的认识是比较健康积极、全面辩证的。但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还带有明显的情绪性,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虽得到迅速发展,但经验和感性仍占有非常大的比重。

这些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友谊的认识还有可能出现偏差,是非辨别能力还很有限,还有可能出现将“哥们义气”与友谊等同起来,认为“交往就是靠吃喝拉关系”等错误的交友观念,因此指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友谊观和择友标准是非常有必要的。

广大的中小学生应该明白真正的朋友是建立在全面相互了解的基础上,不仅要了解对方的学业成绩、兴趣爱好,更要了解对方的人品、理想、价值观是否符合自己对朋友的要求。

真正的朋友应该是相互理解和信任、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