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宽容是互相的,别人总是苛刻地对待我,我为什么要去宽容别人呢?
人要学会宽容人。法国名作家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说:“尽可能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的确,在人的一生中,有谁不犯错误,不办错事呢?当人们办了错事,作了对不起别人的事的时候,总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谅解,总是希望别人把这段不愉快的往事忘掉。反过来说,如果自己遇到别人有对不起自己的言行时,就应该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来理解和宽容别人。俗话说:“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都是劝人在为人处世中要豁达大度,对人宽容。
演艺界的大姐级艺人白冰冰女士,痛失爱女白晓燕之后,成立了“白晓燕文教基金会”,不遗余力地提倡“MQ”——道德指数的教育,希望在这个价值观逐渐被扭曲的社会中,唤起大家对伦理的重视。
生活在本地的每一个人,都和笔者一样,看见白冰冰女士重新出发,获得更多更大的生命能量。不论她在演艺界复出,演出《春天后母心》连续剧,收视率高居第一,或是主持各种电视节目,以专业演艺的水准说谈逗唱,让观众获得娱乐效果,我们可以印证,怨恨难以持久,惟有将怨恨转化成爱,才能成为永恒的力量。
不要担心自己做不到。我们之所以非常在意别人的过错,通常是害怕自己若不这么做就会变得“软弱”。我们常在潜意识里担心——“原谅”是不是代表自己已经向对方妥协?“原谅”是不是就等于屈服在对方的错误之下?事实上,“原谅”没有那么难,也没有那么伟大。
“原谅”对方,表示你已经平静下来,不在情绪上和对方斤斤计较。
“过去就算了!”排除心中的疙瘩,将怨恨赶出情绪的牢笼,消极的意义,只是释放自己心中的负担而已,积极的意义,却是避免自己和别人再受到同样的伤害。
原谅并不代表重新接纳。原谅是情绪上的不计较;重新接纳却是要当做一切不幸或伤害没有发生过。后者比较接近宗教的思考,凡人很难做到。
你我都是凡人,没有必要勉强自己。拥抱敌人的确是痛苦的,我们都无须矫情。对方的过错,由他去承担。我们内心的爱与坚持,却必须靠自己在受伤之后重建!用“原谅”释放了怨恨,才能把怨恨转化为力量!
西奥多·凯勒·斯皮尔斯强调:“如何宽容他人,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一种能力;我们不能将宽恕作为一种责任,或视为一种义务,而要把它当做似于爱的体验,他应自发地到来。”
一个人要想使自己生活更加美好,让自己的周围充满温情,就应当适当地让自己多宽容别人。当你觉得别人冒犯你的时候,你自己也想,我身上其实也有很多别人无法忍受的错误,需要得到别人的宽恕。
露西一生都痛恨她的父亲,而且他认为这个痛恨是完全正当的。因为露西的父亲抛弃了她的母亲、露西和其他的几个兄弟姐妹。每当她的母亲怀孕时候,父亲就失踪了,直到婴儿降临到世上,父亲才露面。而当他一踏进家门,从前的痛苦经历就又会重演,他让每一个孩子都受尽打骂,有时候还用马鞭狠打母亲。露西的痛恨与苦恼最终伤了她健康。其实宽恕对于她来说,是最好的解脱方式。
宽容不会失去什么,相反会真正得到:得到的不只是一个人,更会是得到一个人的心。正像明朝洪自诚所说:“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容一分是福,利人是利己的根基。”《圣经》中有一句话:“你待人当如人之待你。”西方人认为这是为人处世的“黄金规则”。因为这一规则贯穿这样一条规律:别人对待你的方式是由你对待别人的方式决定的。宽容是人类应该具有的一种修养,是一种美德。宽容来源于自信,来源于勇敢,来源于善良的心。宽容是融化人际间冰块的一剂良药。
北京潭柘寺内一副对联另有一番境界:“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这副对联在宽容上强调的是要容天下难容之事。一般人要宽容一般的事,还比较容易;遇到难容的事,能够宽容的就不容易了。对待难容之事,需要“糊涂”一点。
当然,宽容并不排斥严格要求,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尤其糊涂不得,而在涉及个人恩怨的问题上,还是“糊涂”一点好。郭沫若和鲁迅之间“曾用笔墨相讥”,但在鲁迅逝世之后,他却不像有人那样趁“公已无言时”前去“鞭尸”,而是挺身而出捍卫鲁迅精神。同时,他还“深深自责”以前“偶尔闹孩子脾气和拌嘴”,他表示说:“鲁迅先生生前骂了我一辈子,鲁迅死后我却要恭维他一辈子。”坚持原则,不计较个人恩怨,郭沫若表现了可敬的豁达大度的精神。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也是如此,蔺相如大事清醒,在小事(个人恩怨)上“糊涂”,因此能在“难容”之事上采取宽容的态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