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细致缜密的工笔画,写意画则似乎显得凌乱粗糙、恣肆纵放。其实所谓写意,是要求用极简练概括的笔墨,来描绘出物象的形神,表达一种抽象的意境。
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不仅要画出物象的外在形貌,而且要表现出对象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写意画由于对物象内在精神特征的强调,外在的形似就显得相对次要。形体、颜色等都可以夸张、简化。所以不论红花绿叶、青山绿水都可用水墨来画。多少年来,水墨的梅、兰、竹、菊等似乎都较色彩画更具生命力。苏东坡曾以红色画竹,有人觉得不可思议,而东坡说:世上又哪有墨竹呢?显然在苏东坡眼里,颜色的是与非,都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竹所具有的精神特征。
要抓住物象的特性气质,必须长期观察,对所画对象非常熟悉。同时必须经过高度概括,去粗取精,才能将客观对象提炼成艺术形象,虽然简练,却更集中,更典型,更具艺术魅力。至此,画家胸有成竹,胸罗丘壑,纵笔写就,恰到好处。因此,写意画看似简略,其内在的蕴含却是极为丰富的。
写意画一般画在生宣纸上,由于生宣纸的渗化力很强,就要求利用好水分,掌握笔墨的轻重快慢、干湿浓淡,这样才能创造出好的艺术形象。
所谓“不似之似”是说形象虽不是十分逼真,而精神特征却更为突出。齐白石画虾脚与真虾不符,却比真虾更加概括,因而也更有魅力。
写意画较之工笔画更强调书法性。书法上的修养直接对绘画产生影响。晚清画家吴昌硕学画较晚,但其书法上的成就决定了其绘画的成功。清代画家八大山人绘画线条的图劲,石涛用笔的恣肆,金农的拙重均可从他们的书法上找到一致之处。
中国绘画强调诗画结合、状物抒情,好的题句能使画的内涵升华。钱松岩以江苏常熟农田为蓝本,作画命名“常熟田”,寓年年丰收之意,一语双关。徐青藤画水墨葡萄,题句以“闲抛闲掷”的“明珠”自喻,慨叹怀才不遇的遭际;郑板桥喻萧萧之竹为“民间疾苦声”,表露了自己的关切之情;唐伯虎画“秋风执扇”以感慨世态炎凉……写意画重“意”的抒写,画有尽而意无穷,并辅之诗文。读画品诗,意味隽永,境界全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