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祖国高于一切。
——(波兰)肖邦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7岁写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满20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度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
肖邦是终生献身于一种乐器的第一个作曲家。甚至连李斯特这位钢琴中的帕格尼尼,也在晚年转而为管弦乐队创作作品,因而当他的钢琴作品为管弦乐队重新改写的时候,它们听起来一样好,甚至更好。但肖邦并没有试图在钢琴上模仿管弦乐队。他能用钢琴比别的任何乐器更好地表现音乐。不论肖邦的作品节奏是什么——是圆舞曲还是波兰的玛祖卡舞曲或是波兰舞曲——那旋律几乎总是用简单的ABA三段体歌曲形式。他的音乐同贝多芬的奏鸣曲不同,正像一首短小而完美的诗不同于莎士比亚的一出话剧一样。
1829年,肖邦以优异的成绩从华沙音乐学院毕业,老师及朋友们都劝他马上到国外深造,可肖邦却犹豫不决,总是拖延时间。因为他知道波兰将要发生一件大事——波兰爱国者推翻沙皇俄国统治的起义。此举成功与否,尚属未知数。在这个关键时刻,肖邦不想走,他想亲自参加驱逐俄国侵略者的斗争。可是,他的老师及朋友们都一再劝他,说他出国既可深造,也可通过音乐创作和演奏为祖国争光,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1830年冬,在大家的百般劝说之下,肖邦才决定出国。
肖邦出国前夕,朋友们为他举行了一个告别晚会。在晚会上,大家送给他一只装满波兰泥土的银杯,叮嘱他说:“你把这只银杯带在身边,就永远不会忘掉祖国,祖国也就永远和你在一起。”肖邦满怀激动的心情,用颤抖着的双手接过银杯,深情地亲吻着它。
路过维也纳时,肖邦听到波兰发生十一月革命的消息,立刻退掉住房,办理护照,兑换外汇,准备马上回波兰,可是因故未能成行。到达斯图加特后,得知俄军已占领华沙,十一月革命失败,肖邦心中十分悲愤,绝望地呼喊:“上帝啊,您是否真的存在?难道你自己就是莫斯科佬吗?”并以此事为题谱写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又名《华沙的陷落》)。
肖邦在巴黎期问,俄国驻法国大使曾经以沙皇的名义来拉拢他,说由于他没有参加1830年的华沙“叛乱”,沙皇决定授予他“俄国皇帝首席音乐家”的职位和称号。肖邦当场拒绝,义正辞严地说:“我之所以没有参加华沙起义,是由于我那时还太年轻,而我的心是同那些革命者在一起的!”
肖邦在法国生活了19年,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而且具有浓厚的波兰民族风格,人们一听就知道这是波兰音乐。肖邦在法国不仅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而且还经常给那些流亡在法国的波兰人演奏自己的作品,使他们深受感动。肖邦作品的每个音符都震动着波兰人的心弦,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更加仇恨侵略者。肖邦的音乐已经成为一种反对沙皇统治的特殊武器。
1848年2月,肖邦带病举行了最后一次音乐会。虽然,他是被人们用轿子抬进剧场的,但他的演奏却依然是那样扣人心弦,没有一点病痛的影子。演出结束后,肖邦像醉汉一样摇摇晃晃走下舞台,只觉得眼前一阵阵发黑。
肖邦病危时,姐姐、姐夫和一些波兰朋友都聚集到他的身旁,给了他很大的安慰。肖邦深知受沙俄控制的波兰当局是不会允许把他的遗体运回华沙的,他向姐姐请求道:“把我的心脏运回祖国去……把银杯里的泥土撒在我的棺材上……”
1849年10月7日,年仅39岁的波兰爱国音乐家肖邦与世长辞。亲友们遵照他的遗愿在巴黎安葬了他,把他的心脏运回华沙,保存在圣十字教堂里。因此,不论是生前还是死后,肖邦的心都始终与祖国在一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