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时间:2023-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士谦拒绝收债。过了几年,赵县一带发生了特大旱灾,赤地千里,颗粒无收。由于李士谦的救济,得以生存下来的有上万人。许多年后,赵县一带瘟疫流行,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更多的人则卧床不起。李士谦又尽自己的财力救死扶伤,一面掩埋死者的尸体,一面配制药品医治病人,并给他们送去食物。赵县的男男女女听到这一噩耗,如丧父母,无不痛哭流涕。在李士谦出殡那天,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葬礼的,多到万余人。

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

在北朝的魏齐时候,现在的河北省赵县地方有个大善人叫李士谦。他从小死了父亲,年轻时曾在魏广平王府当过参军,自从母亲去世后,一直没有再做官。李士谦家在赵县是有名的大世族,非常富有。而他自己生活却很节俭,对别人很慷慨,常常施舍钱财,救济穷苦百姓,以助人为乐。

有一年闹春荒,许多人家断了粮,揭不开锅了。李士谦从粮仓里取出一万石粮食,借给乡里的缺粮户度荒。这年夏天又遇上了天灾,秋收也不好,借债的人无力偿还,都来向李士谦请求延期偿还。李士谦说:“我借粮给乡亲们是为了帮助大家度荒,不是为了求利。今年受灾歉收,借的粮食就不用还了。”他怕欠债人不放心,特意备办了酒席,邀请他们来家吃饭。在吃饭时,他搬来一个火炉放在院子中间,然后将所有的借据都拿出来,放在炉子旁边的方桌上。李士谦走到桌前,拿起两叠借据对大伙说:“这是乡亲们借粮的契约,现在当众烧毁,各位乡亲所借的粮,都不用还了。”说罢,将借据投入火炉,只见烈火熊熊,所有的借据都在顷刻间化为了灰烬。

到了第二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那些借过李士谦粮食的人,都争先恐后地来还债。李士谦的大院子里挤满了人,他们齐声说:“李参军去年救了我们的急,我们感激不尽,今年粮食丰收,理应偿还才是。契约虽然烧了,但我们心中都有数。若不还清借债,实在是过意不去,请李参军就收下吧!”李士谦拒绝收债。他对还债的农民说:“去年的事不要提了。乡亲们有困难,我拿出点粮食救济大家算得了什么,今年虽然丰收了,但你们的家底都薄,日子还不宽裕,还是拿回去吧!”还粮的人好说歹说,他就是不收。

过了几年,赵县一带发生了特大旱灾,赤地千里,颗粒无收。老百姓没办法,饿得吃树皮草根,到处都是逃荒的饥民,真是哀鸿遍野,饿殍载道。李士谦看到这种情况,设了许多粥棚,每天两次供应饥民稀饭。由于李士谦的救济,得以生存下来的有上万人。他还拿出自己所有的钱财,收埋死者的尸骨。到了春天,他又拿出粮种,分给贫困户,帮助他们恢复生产。李士谦这种人道主义精神和慈善行为,受到了人们的赞扬,赵县的农民都很感激他,许多人抚摸着子孙的头说:“这孩子是因为李参军的恩惠才活下来的。”

许多年后,赵县一带瘟疫流行,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更多的人则卧床不起。到处是死神的恐怖,到处是痛苦的呻吟和悲号。李士谦又尽自己的财力救死扶伤,一面掩埋死者的尸体,一面配制药品医治病人,并给他们送去食物。他为此用掉了几万石粮食,却也在所不惜。

李士谦乐善好施30年,到隋文帝开皇八年的时候去世。赵县的男男女女听到这一噩耗,如丧父母,无不痛哭流涕。在李士谦出殡那天,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葬礼的,多到万余人。人们身穿白色孝衣,头戴白色孝冠,捶胸顿脚,哭声震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