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1982~1983年,日本工业领域发生了一场“最残酷的较量”。对阵双方,是日本最大的两个摩托车生产厂家——雅马哈公司和本田公司。
挑起这场竞争的是雅马哈公司。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摩托车市场由四家批分,根据各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依次为本田、雅马哈、铃木和川崎。其中本田是摩托车行业的“大哥大”。
本田公司在全盛时期,在日本国内摩托车市场的占有率达到85%,其霸主地位难以撼动。
这以后,本田公司积极进军汽车市场,并很快在汽车行业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至1975年,本田汽车带来的利润已超过了摩托车。
由于本田公司全力注重汽车市场,把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汽车的研制和生产,所以对摩托车市场的控制能力大为削弱。雅马哈公司趁机全力以赴,在总经理日朝智子的率领下,向本田摩托车的霸主地位发起挑战。
经过数年的努力,到1981年,雅马哈公司的摩托车市场占有率已与本田公司不相上下。
日朝智子认为,超过本田公司,夺取摩托车行业第一宝座的时机成熟了。智子决定:迅速建成一座年产量100万台机车的新工厂,将雅马哈摩托车的年总产量提高到400万台。
这个计划一旦实现,雅马哈的年产量将超过本田20万台,市场占有率将接近60%,由“老二”变为“老大”。
1982年1月,日朝智子等公开向本田发出挑战,他们宣布:“我们不能永远屈居第二,我们将以新的产量来超过本田。在一年内,雅马哈将在国内市场占据统治地位;两年以后,雅马哈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制造商。”
然而事实证明,这只是日朝智子等人一厢情愿的想法,他们完全忽略了本田的强大实力和本田捍卫“第一”地位的决心。
其实,面对日朝智子和雅马哈咄咄逼人的攻势,本田从未掉以轻心,只是因全力投入汽车市场,无暇反击罢了。但是,如果认为本田会拱手让出摩托车霸主的宝座,那就大错特错了。
果然,当日朝智子等人在1982年初公开发表“挑战书”时,本田公司领导人被激怒了,董事长河岛在《日经新闻》发表“应战声明”:“本田永远是第一。”
接下来,河岛领导的本田公司,向雅马哈发动了迅雷不及掩耳的反击。
这场日本工业史上最残酷的较量持续了一年半,结果是雅马哈公司举手投降,日朝智子向本田道歉并被迫辞职。
为了一举击退雅马哈,本田公司主要采取了如下两项措施:
首先,大幅度降低摩托车零售价。
竞争中,一般摩托车的零售价下降了30%以上,造成一部50CC的本田摩托车价格,比一辆10挡变速自行车价格还低,但即便如此,本田仍确保经销商能获得比卖雅马哈摩托车高10%的利润。
此举使本田和雅马哈在出售摩托车时都无利可图甚至亏本,但因本田有来自汽车生产的巨额利润,所以没有感到太大的压力,而雅马哈则难以负担。
其次,不断推出新产品。
在双方较量的18个月中,本田凭借雄厚的技术力量和来自汽车生产的充裕资金,先后推出80多种新型摩托车,淘汰了32种旧型车。
而雅马哈的日朝智子虽然全力以赴,但因其生存全部依靠摩托车,而摩托车生产已由于大幅降价销售没什么利润可言,再加上他们为建成新厂投入了巨额资金,所以,日朝智子虽也大力研制新型摩托车,但终因财力不足而落下风。在同一时期,雅马哈只推出了34种新型车,淘汰的旧车型仅3种。
这样,经过18个月的较量之后,雅马哈陷入困境:
市场占有率由37%下降至23%;
1982年营业额比上一年下降50%;
1983年存货占全日本摩托车行业存货的一半。
看到这种情况,银行拒绝向雅马哈提供贷款。为应付日益紧蹙的财政危机,公司被迫出售160多亿日元的厂房和设备。但这笔钱对公司2200多亿日元的债务来说,只不过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雅马哈面临破产,日朝智子束手无策,唯一的办法是向本田赔礼道歉,随后辞去了公司总经理的职务。至此,本田才停止了进一步的反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