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这里的“足”并非富足,而主要是指维持较低生产力水平上的男耕女织和较少的商品交换。其发展趋势是走向解体,但长时间存在并占主导地位。它是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权的经济基础,是中国社会生产力落后和阻碍中国进步的根源,因此中国要富强就必须反封建。外国资本主义企业是为满足西方列强侵略需求而在中国出现的经济形式,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其势力突飞猛进,从19世纪60年代起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渐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政治上外国侵华势力事实上成了凌驾于清王朝之上的“太上皇”。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是造成中国人民生活苦难、阻碍中国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中国要富强也必须反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近代前期最进步、最革命的经济成分,主要表现是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提供了经济基础。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民族资本主义的缺陷——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在得到长足进步后仍然无法改变这一局面。从分布区域上看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从资金技术上看难以与外资抗衡;从部门上看主要是轻工业;从发展原因上看客观上是由于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的一个机会等。从中不难看出其发展的艰难与自身的软弱,这也必然决定了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缺陷和失败。
二、官僚资本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经济
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的“土产”,但它并不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而是为了适应列强在华倾销商品、资本输出和掠夺资源而产生的,它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它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与西方资本主义截然不同,尤其能表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经济的特点,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起步就以垄断的形式出现等。新民主主义经济是“革命型”经济,但它并不是一种完整的经济形式,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性质决定的处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过程中的过渡形式。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或解放区的经济基础。正如民主革命阵营由多个革命阶级阶层组成一样,它本身又是由多个经济形式构成的——个体小农、小工商业者、开明的地主富农、民族资本企业以及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农业互助经济和公有性的军事与民用企业等。正因为是作为革命过程的过渡经济,所以才表现为革命经济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保存或限制富农经济,保护中小工商业者,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代表着民主革命各阶层的经济利益。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的过程。
三、中国近代经济形式的发展趋势和相互关系
这一时期并存的经济形式有: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以及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互关系:①自然经济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同时其他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都在瓦解着自然经济。②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互勾结、依赖又相互矛盾。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自然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夹缝中生存,具有革命性,同时又具有依赖性。④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中外反动势力的重重阻碍,同时其发展在日益改变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状况。
发展趋势及政治影响: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压制和排挤下日益萎缩,证明在中国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②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处于衰落消亡的过程中,中国反动势力和与帝国主义相勾结的国民党政权走向覆灭。③新民主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并成熟壮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结束。
四、新中国的经济发展趋势
(1)1949年至1952年经济恢复时期,从经济基础角度看应该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确立的时期。具体内容包括土地改革确立农民土地所有制,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允许私营工商业的发展等。这些政策是由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实际决定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经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2)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直至1956年以后的全面社会主义建设,其主要特征是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在恢复经济、巩固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只是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才越来越显露出与生产力不适应的某些方面。其形成原因是:对苏联经济模式的借鉴;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从而把政治斗争方式照搬过来;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极端困难的形势下与中外反动势力斗争的需要等。
(3)过渡时期中共对两种性质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政策:没收和赎买。这主要是由它们各自的本质和作用决定的。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产物,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之一,是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基础,所以中共采取没收官僚资本的政策。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也带有剥削性,但中共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其原因是: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是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产阶级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振兴国家做出过有益的贡献。③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工商业为国家经济的恢复发挥过积极的作用。④民族资产阶级拥护党的领导,大多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五、“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及其特征
依其性质被称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其主要特征是:政治上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方面可明显看出与十月革命的俄国苏维埃有重大区别,在中国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民主协商的人民民主政权,扩大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经济上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通过和平方式、通过“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三大改造”完成后,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要认识“过渡”的历史必然性:首先,国家要独立富强,就必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其次,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努力,国民经济已根本好转,人民政权巩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势在必行;再次,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客观要求。
六、民族独立和国家近代化的关系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两个任务:民族独立和国家近代化(富强)。独立和富强这两大任务是互相关联的。没有民族独立就不可能有国家富强,而国家不富强,民族独立也就没有保障。从洋务派到资产阶级改良派乃至革命派,基本指导思想是先富强后独立,而事实证明:不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永无富强的可能。新中国诞生前的110年里,民族独立问题是占第一位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近代化的问题就成了占第一位的问题。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换,也就是说历史由解决生产关系为中心,进步到以解决生产力为中心了。新中国50多年的历史证明,中国人民仍在为更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而继续努力:一个继续是集中全力推动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前进;另一个继续是不断巩固我们民族独立的地位,捍卫民族尊严,保证国家现代化的顺利进行。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是历史教学的重点,也是各类历史考试的重点之一,尤其是中国近代经济形式的发展趋势和相互关系易混易错,故写下此文。原载《考试报·高考历史》2004年6月1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