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刘邦高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完整版

刘邦高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完整版

时间:2023-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誉之为“冠绝千古”之作。因而刘邦的威望空前提高,“威加海内”。刘邦在酒酣耳热之际,犹能念及猛将与固边的问题,这是欢乐中的不和谐音,也正是诗作的主要价值所在。全诗三句,浑然一体,写了过去、现在与未来,恢宏磅礴,冠绝千古。刘邦不是诗界的英雄,《大风歌》却是英雄的“歌诗”。《大风歌》的恢宏磅礴,还体现在用词的质朴上。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是汉高祖刘邦在位的最后一年(公元前195年),回到故乡——沛(今江苏沛县)写下的千古绝唱。全诗仅三句、23个字,格调昂扬激奋,凝聚了诗人对帝业和故土的深情厚谊,总结了自己一生的政治生涯和理想,既蕴含个人身世又隐喻历史风云。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誉之为“冠绝千古”之作。

大风起兮云飞扬

写“大风”,写“云飞”,从自然现象写起,仿佛以兴开篇,却又暗含比喻,内涵丰富,隐含着十几年的历史。十几年间,刘邦入咸阳,降子婴;战垓下,败项羽;俘臧荼,击赵利;废张敖,征陈豨;诛韩信,族彭越;灭英布,平卢绾……宛如风卷残云,气势磅礴。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承第一句而来,写十几年历史发展的结果。秦末,陈胜首义,群雄并起。公元前209年,刘邦起兵于沛,转战十四个春秋,不仅在军事上取得全国范围的胜利,而且在政治上也颇有建树。招贤纳士,压抑商贾,迁徙豪强,轻徭薄赋,清静无为,休养生息,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初步稳定了西汉政权,客观上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安定。因而刘邦的威望空前提高,“威加海内”。十几年来,刘邦戎马倥偬,南征北战,一统天下,和亲匈奴,安抚南越。在一生事业达到顶峰之际,荣归故里,既可炫示于乡里,又可告慰于先祖。面对父老乡亲,百感丛生,感极而泣。“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海内”与“故乡”是面和点的关系,终点和起点的关系,展开和回归的关系。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承前二句而来,是写自己的愿望与理想。此时,群雄已灭,海内统一。自己风烛残年,而太子刘盈又生性懦弱,“国有疑难可问谁”?北方匈奴强悍,虎视汉庭,伺机南下;分封的同姓王尾大不掉,觊觎王位,蠢蠢欲动。创业之艰难,守成之不易。刘邦在为他的王朝思谋、担忧,威武雄壮之中隐含着深沉的忧虑——“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在酒酣耳热之际,犹能念及猛将与固边的问题,这是欢乐中的不和谐音,也正是诗作的主要价值所在。任何事物,只有多少有些悲剧色彩,才能上升到崇高的境界,否则终嫌浮浅。如果只有对风起云扬的动荡岁月的回忆和威加海内的胜利时刻的品味,而没有对未来忧患的担心,怎能算雄才大略、目光深远的政治家呢?

全诗三句,浑然一体,写了过去、现在与未来,恢宏磅礴,冠绝千古。立足现实,追往忆昔,展望未来,“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这正是刘邦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刘邦不是诗界的英雄,《大风歌》却是英雄的“歌诗”。

《大风歌》的恢宏磅礴,还体现在用词的质朴上。全诗出现的都是大的形象,如风、云、海内、故乡、猛士、四方,形成宏大磅礴的不凡气势。风是“大风”,云是飞扬的“云”,士是“猛士”,给人以叱咤风云、气壮山河的感觉。整首诗围绕着一个“威”字在咏唱,“威”字是全诗的核心,给人以动感,风大、云飞,烘托出刘邦的军威和声威;帝业大定而归故乡,达到威望的顶峰;愿得猛士守土,是为刘氏天下绵延千秋。“威”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它同“海内”“故乡”“猛士”“四方”相连,实实在在,这是任何华丽辞藻都不能达到的艺术效果。

《大风歌》,刘邦的杰作,千古绝唱,恢宏磅礴。

(《大风歌》是一幅描绘了历史、现实、未来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原载《中学语文学习》2004年第11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