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漫步唯美殿堂

漫步唯美殿堂

时间:2023-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诗是中国文学美学特质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折射出唐诗丰富热烈的光彩;小桥流水,杏花春雨,透露出宋词沁人心脾的韵味。走进唐诗宋词,犹如走进了一座“美”的殿堂,品味唐诗宋词,是探寻“美”的历程,可以欣赏到不同的美,从而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唐诗宋词的意境美引人遐思,让人寻索不已、玩味不止,获得浓烈的审美享受。

“诗是中国文学美学特质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吴功正《中国文学美学》)诗词是语言的艺术,是作者的情感体验,渗透着作者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折射出唐诗丰富热烈的光彩;小桥流水,杏花春雨,透露出宋词沁人心脾的韵味。唐诗宋词是古典文化中的两颗明珠,传统文化之瑰宝。她们的璀璨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她们以其神奇的艺术魅力,将政治、经济、民族和对外关系等主要信息贯穿于文化的主要载体(诗词)中,留下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社会画卷。走进唐诗宋词,犹如走进了一座“美”的殿堂,品味唐诗宋词,是探寻“美”的历程,可以欣赏到不同的美,从而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美是生命体验的感受,唐诗宋词广阔地、多角度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将触角伸到生活的每个方面,从而从不同角度呈现出独特的美,蕴藏着千姿百态的美。

一、情感美(真情美)

“情致是艺术的真正中心。”(黑格尔《美学》)“没有感情,就没有诗。”(郭小川《谈诗》)艺术中的情要真,真情才能铸真景,真挚浓烈的感情来源于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真切体验和感受,是积淀着人生哲理和生活意蕴的审美感情。李后主的《虞美人》被词评论家王国维推崇备至,他说:“……后主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王国维《人间词话》)“春花秋月”,多么温馨和富有诗意的季节啊,但诗人却丝毫无留恋之心,“何时了”,怎么还不结束呢!诗人之所以如此悲观和绝望是因为南唐灭亡了,诗人不再是南唐君主,而成了别人的阶下囚。“雕栏玉砌”虽然还在,但已物是人非,“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从艺术的表现手段上看这属于比喻,事实上这不正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表现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吟出了普通而崇高的母爱,成为千古绝唱;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从心灵深处流出了词人对幼儿的舐犊之情;李白的《赠汪伦》,更是表达了“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挚情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人从“远”与“近”的对比中,突出了朋友间真挚的感情。悲欢离合寻常事,只因深情相牵,即使在天涯海角,也是“人远天涯近”。这一联,从狭小的境界转为宏大,从戚恻的心绪转为豪迈,一扫前人赠别诗那种“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悲凉情调,将离情写得如此昂扬真挚,既是诗人旷达胸怀的表露,又是诗人美学理想的闪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通过“月落、鸟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等景物的描写,写出了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概括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游子感伤之情,诗人在“真”的基础上所获得的体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染,这种缠绵悱恻的情绪是悲凉凄清的,同时也流露出浓浓的真情美。唐诗宋词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人的情感,体现了人情美、人性美。

二、意境美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王国维《人间词话》)“意境”指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的交融与统一。“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称情,这便是诗的境界。”(朱光潜《诗论》)“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景物只有融入感情,才有生命;感情只有景物附丽,才有依托。“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国家残破在诗人眼中,连盛开的花儿也会落泪,鸟儿的鸣啭也令诗人心悸。可见战乱给诗人带来的伤害是多么巨大!这两句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独特的“意境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直抒胸臆,一气呵成,动人心魄,尽管诗人没有描写具体的人事、景物,然而一个登高望远、仕途失意、满怀悲愤之气的文人形象不是跃然纸上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句句是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形成了诗歌隽永的意境。“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前两句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后两句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把现在时空和未来时空做了沟通,把现实和想象统—起来,虚实相生,构成了完美的意境。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起句反复使用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春红、胭脂等颜色;江水如蓝,林花似火,正是“人生得意须尽欢”的季节。世界的灿烂,似乎蕴含着未来的美丽和辉煌,然而春日的胜景总是苦短,寒雨如抽,夜风如刀,将春红和春红所象征的一派浓情斫尽,春景锦缎似的容颜一瞬间憔悴殆尽,美丽永远如梦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太匆匆”用的叠字叠韵,韵调迂徐舒缓,犹如心灵深处沉重的叹息,透露出一种彻骨的寒意。这种利用美感的差异性和外物荣枯与心境哀乐的矛盾,以乐景写哀情,使作品中的情与景相反相成,将亡国之恨烘托渲染得更加强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展现了万里长江滚滚东流、波浪滔天的雄伟壮阔景象,仿佛看到了历史上的无数英雄豪杰英勇奋斗的雄姿,脑海中浮现了一条历史人物的壮美画廊,进一步领悟到诗句雄浑的意境美。“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写梅花在恶劣的环境中独自开放,借以寄托词人报国无门,屡受排挤和打击的不平心境,表明了词人的心迹,不为沽名钓誉,只为拯救国家,是一种坚贞的自信,将物性与人格巧妙地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合一。唐诗宋词的意境美引人遐思,让人寻索不已、玩味不止,获得浓烈的审美享受。

三、节奏美(韵律美)

诗词的节奏使诗句抑扬顿挫,“情绪的进行自有它的一种波动形式,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或者抑扬相间,这发现出来便成了诗的节奏”(郭沫若《论节奏》)。诗词的节奏是适应舞蹈和吟唱需要而形成的,它是人的生理节奏和生活、自然节奏的统一,人的情感的起伏、波动和生活节奏的张弛决定了诗的节奏。“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开头突兀沉雄,表现的是见蜀道高危的惊惧情绪。全篇节奏较慢,起伏不平,通过节奏的变化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诗中,一、二、四句的“光”“霜”“乡”,“间”“还”“山”押韵,但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音调和谐,朗朗上口,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生查子》)押韵的字为“昼”“后”“旧”“袖”,使全诗的语言形成一种和谐美,产生前后呼应的回环美,读来让人朗朗上口,耳目一新。通过吟咏,可以感受到两个鲜明的画面,去年闹花灯盛况空前,花前月下,情意无限;今年,灯月依旧,可心上人芳影全无,怎不令人柔肠寸断?诗人创设的意境,足以使读者产生共鸣,为之叹惋。李清照的《声声慢》连用七对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它把词的音乐性与词人的内在情感相融合,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内在情感的流动。这首词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有着动人的节奏和旋律,更重要的是这优美的节奏和旋律恰当而又充分地表现词人孤独、空虚、悲苦、凄凉的精神状态。“寻寻觅觅”写词人的心情寂寞,似有所失,茫然寻觅精神慰藉的心理情态。而寻觅的结果呢?依然是室空无人,一片冷清。“凄凄惨惨戚戚”进一步写词人忧愁悲伤。从词的形式来看,叠字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音乐效果,而从词作所表现的情感内容来看,这短促而抑郁的声调传达的正是词人凄凉悲苦的心绪,情景交融,余韵悠长。

四、自然美

“美的真全在自然”,“惟有艺术才能真实表现自然”(宗白华《美学散步》)。自然之所以成为一切艺术的范本,原因就在于它表现出一种博大的生命精神。我国地大物博,山川河流、风土人情风格迥异,为诗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大自然以其丰富的外在形态,向人们展示了广阔的审美天地。无论是天象、山水,还是动物、植物,都能以其感性形态直接引起人们的美感。“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以其苍凉辽阔,气势磅礴,悲怆壮美,把人们的思绪带到了黄沙戈壁的边陲;“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豪迈奔放,气势磅礴,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金秋十月,天高云淡,祥鹤展翅,令人浮想联翩、心驰神往。“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再现了西湖风景美。“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把自然美、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构成一曲优美的交响乐章,令人神往。

五、哲理美

唐诗宋词中,有些既充满了诗情画意,又闪耀着哲理的光辉,能给人以“哲理美”的享受。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绘之中,或给人以启迪,或给人以鼓舞……“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描写古原草的枯荣,侧重于它的茂盛,并由此生发,写出野草顽强的生命力,透露出诗人的坚强意志和豪迈气概,富有人生哲理,给人启迪。“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不仅从两个方面评价了隋朝大运河的作用,而且还从两个方面评价了隋炀帝的功与过,这种用矛盾分析问题的方法难能可贵。“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表面上看,这是一首情词,描述一对意中人在元宵之夜街头巧遇的情形,实际上是作者的处境和品格的象征。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这位幽独的美人,她不慕繁华,刻意避开节日的喧闹,自甘寂寞独立于灯火阑珊处,正是词人处境和品格的象征和表白,表面上寄情山水,似乎忘怀世事,实际上仍不改初衷,坚持操守,时刻未忘记收复中原。此外,词中还有理性的启示:刻意的苦苦追求往往不可得,偶尔时刻、无意之间往往能得之,这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事业、对爱情、对荣誉,无不如此。王国维在谈到做学问的三种境界时,引用了包括《青玉案》结句在内的三句诗词: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最后才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没有前两种境界的苦苦追求,就不会有最后的突然发现。这也是《青玉案》中蕴藏的弦外之音吧!诗人把自己的人生领悟以及诗中蕴含的哲理,通过词这种文学体裁告诉读者,与读者共同分享其中的理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只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这些诗词对于事物或现象有深刻的概括和理解,充满了睿智的哲理之美。

六、想象美

“如果说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黑格尔《美学》)“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高尔基《再论文理通顺》)“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展现了一幅气势磅礴、造化自然的山水画卷。诗人的想象是飞腾的,一个“外”字,把这一巨幅画卷的空间无限拉向了远方,创造了一个“黄河之水天上来”“惟见长江天际流”的画境;而山色的那种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的情景,又颇有点像印象画派的描绘,从郁郁葱葱的朦胧山色中让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而又超然物外的感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短短十个字紧紧抓住事物的形象特征,跃然纸上的是一派莽莽平沙、浊水斜阳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短短二十个字,却有人物、有环境、有情节,经过几问几答,诗人想找到“隐者”的迫切心情和童子自然之至的答话神态毕现于读者眼前,而那位与青松、白云为伴,以采药为乐的隐者的形象令人遐想不已。“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不仅凝练,而且给人以极其鲜明的形象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满树白雪,豪情满怀的诗人竟生奇思妙想,想象是一夜春风吹得万树梨花盛开。“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柳叶本来是常见之物,但在诗人新颖大胆的想象之下,别开生面,更加生动可爱。不论是抒情诗,还是叙事诗,诗人总是凭借诗歌中的形象来抒发感情。通过想象我们也能在有限的篇幅里领略到无限宽广的艺术内容。

七、语言美

诗词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深邃的道理、复杂的内容和丰富的情感。“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含蓄》)每首诗词的字数有限,因此诗人就必须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练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着极丰富的内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省略了五个“谓语”——横看、侧看、远看、近看、从高处往下看、从低处往上看,想象庐山俊秀的姿态,感受诗人高超的语言表现力。“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绿”字,诗人曾五易其字,先后选用了“到”“过”“入”“满”等字,最后才选定“绿”。“绿”字形象地写出了江南绿草茵茵、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州。”(温庭筠《望江南》)不足三十字的小令,运用了“独倚”“斜晖”“脉脉”“悠悠”“肠断”等传神的词语,描写了一个少妇在望江楼上终日盼望归人的心情,把少妇的绵绵思恋化作具体可感的形象。

语言美还表现为语言风格的多样性和表现手法的丰富性。不同的诗歌作品或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李白诗歌的“豪放”,杜甫诗歌的“史实”,白居易诗歌的“通俗”,李清照的“婉约”等,都显示出诗人语言的不同风格之美。“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夜宿山寺》)运用的是夸张的手法;“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则运用了衬托的手法;“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运用的是白描的手法;“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诗人着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又富有生机的“泉池小荷图”。

八、色彩美(画面美)

色彩之美极大地吸引着我们的眼球,激发起我们的联想,带给我们一个色彩鲜明的美丽世界。色彩的组合给唐诗宋词带来了浓郁的画意和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感。明丽的色彩组合,正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诗中的云、莺、树、燕、花、草,都具有鲜明的色彩感,交汇成一幅生机盎然的“早春图”。“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江欲暮。”(周邦彦《玉楼春》)“青无数”指暮霭中青山连绵,眺望不尽;而雁背上那暗红的夕照却不过一缕而已。青、红二色的对比,一个无限多,一个非常少;然而正是在无边青苍的背景上,才衬托出这一缕晚照是那样的引人注目和令人依恋。

诗人爱用鲜明的对比色来增加感情色彩的浓度。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美,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的姿色风韵,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过,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些佳句都是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诗人的情感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仿佛可以使人触摸,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也给我们一幅鲜明美丽的图画。

九、人格美(情志美)

文学即人学,人是文学作品反映和表现的主要内容,人的思想、情感、性格和行动在文学作品中占第一位。唐诗宋词中有大量言志述怀之作,它们充分地表达了诗人们远大的抱负、崇高的志向、爱国爱民的真挚情怀以及高尚的品格。杜甫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豪迈的气概、高远的志向令人荡气回肠;而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则唱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胸怀天下、关心民间疾苦的真切情感是如此感人肺腑。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显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豪迈之美。岳飞的“三十年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表达了对功名富贵的轻视以及发奋自强的精神美。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远离尘嚣、清高孤傲、遗世独立的性格永远垂范后世。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不屈,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洒脱达观,展现了人格美。陆游临终前写下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短短28个字,道出了诗人对光复失地的必胜信念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读之无不使人动容。

唐诗宋词既有语言艺术的节奏美、抒情美,又有绘画艺术的视觉美、意境美,还有音乐艺术的韵律美、流动美等。唐诗宋词完美地把诗词创作与艺术美学结合起来,满纸留香,让人回味无穷,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也洗涤着我们的心灵。想象那月照唐朝雨落宋朝,该是怎样的意境啊!走进唐诗宋词,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迷人的“美”的殿堂。大师们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古朴雄浑的陈子昂,清朗雄健的王之涣,娴静淡远的孟浩然,飘逸豪放的李白,沉郁顿抑的杜甫,清扬畅丽的白居易,奇诡璀璨的李贺,精巧艳丽的温庭筠,凄婉优柔的李煜,娴雅清婉的晏殊,豪放旷达的苏轼,婉约凄美的李清照,豪放苍凉的辛弃疾,雄放流畅的陆游……

(唐诗宋词是古典文化中的两颗明珠,传统文化之瑰宝。唐诗宋词从不同的角度呈现出独特的美,更蕴藏着千姿百态的美。本文系课题《传承国学经典熔炼书院气质———天河中学唐诗宋词鉴赏与中学生审美情操培养研究》成果之一。本文获广州市天河中学2015年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