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还在少年时期,由于好学、知礼,已在鲁国小有名声。鲁国人几乎都知道他精于礼,对礼已有深入的了解,后来,他的名声还传到了鲁国国君那里。后来国君听说孔子的长子出生后,遂派人送给他一条鲤鱼,为此,孔子便以“鲤”为孩子命名。
不像如今拥有许多私立学校,在孔子那个时代,贵族们为了替自己培养继承者,往往将教育垄断起来,学府只向贵族子弟开放,因此,贫穷的孩子、地位低下的人难以进入学校学习,这就是所谓的“学在官府”。但是,由于春秋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所以被贵族所垄断的学校在当时已经难以维系。在这种背景下,虽然极少,但是民间的一些学识优异之士还是乘机打出了设帐教学的旗号,于是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私学终于出现了。这不仅是中国教育史上,同时也是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的大事。
从此,私学作为教育的基本形式之一,长期与官学并存,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而且,一些堪称大师的人物,也正是在私人讲学活动中创立自己的学派的。
而立之年的孔子也顺应了时代趋势,及时抓住了这一难得的时代机遇。在鲁国,他第一个打出了“有教无类”的旗帜,开门办学,招收弟子,从而成功地创立了对中国教育、中国文化有重大影响的孔门私学。
孔子最初的几名弟子有颜路、曾点、子路等人。其中,颜路是颜回的父亲,曾点是曾参的父亲;子路为人直率,孔武有力,虽然不时顶撞孔子,但是每当孔子出行,他便既是车夫,又是随行护卫。后来,随着孔子的声望越来越高,前来求学的学子也越来越多。
为了招揽学生,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也就是说没有人不可以接受教育。这种观点鲜明地与当时的贵族学校区别开来。当然,为了生活,想要跟随自己学习的学生,还是要交一些学费,即10条干肉。虽然相比官府的学校,这笔学费已经够低廉了,但对那些穷人来说还是一笔大数字。那么,是否凡是缴不了学费的人,孔子就一律拒收呢?查看孔子众多弟子的身份,我们很容易就能否认这点。因为像仲弓父、子张、季次等非常贫贱的人,孔子依然收留了他们。另外,为了表明自己对人才的看重要大于对他的地位的青睐,孔子曾经打比喻说:“杂色牛生出红色的小牛,两角长得周正,即便你不想用它做祭品,山川的神灵难道会舍弃它吗?”
除了不论贫富以外,孔子招收弟子的一大特色还有不论年龄、不论地域。比如,子路只比孔子小9岁,但是孔子晚年招收的公孙龙,却比孔子要小50岁。在地域上,孔子的学堂里,既有鲁国本地人,又有外地人,比如子游是吴国人,子长是陈国人。可以想象,当孔子上课时,年龄不同、口音不同的学子齐集一堂,在当时一定是一大风景。
后来,由于求学者众多,孔子一人教不过来,他就让几个才能较高的学生也分别带学生,如颜渊、曾参、子路、子夏等都有“门人”。孔子的学生称“弟子”,弟子的学生称“门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