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罗奔尼撒战争对雅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因为战败,愤怒的情绪开始在民众中蔓延。之前领导战争的民主派因为尽失人心,遂被由贵族组成的“三十僭主”(僭主即未经过合法的政治程序而进行统治的人,一般都是贵族出身)代替。虽然这些僭主只控制了雅典不到一年的时间,但是由于他们试图采用暴力方式控制雅典,所以大量的残杀行为使得雅典人心惶惶,社会局势一再恶劣。
其次,由于元气大伤,许多原来依靠雅典庇护的城邦也纷纷另投新主,从而使得雅典在全希腊以及欧洲的地位受到严重削弱。
社会混乱之后,便是人心的“不古”。事实上,在战争开始后不久,雅典人的心态就发生了很大变化。残酷的战争使他们领略到了什么是生离死别,也让他们体会到了什么叫朝不保夕。而战败则无疑又给雅典人受伤的心灵上撒了一把盐。自此,雅典人在黄金时代形成的自信开始褪色,为了衣食,为了生存,他们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热衷自我修养。他们积极追求的不再是善以及良好的品德,只有金钱和物质利益可以打开他们的心扉,他们不再遵守法律的约束、关注自己灵魂,而是一天到晚想着该怎样及时行乐。
此情此景,苏格拉底敏锐地看到了,也敏锐地感觉到了。
早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打响之前,苏格拉底就已经注意到了当时雅典社会的隐疾,为此,他开始收徒,与人辩论。
与当时的其他老师或多或少都会收取一定的学费不同,苏格拉底对前来的学生,无论贫贱、无论地位高低、无论是否属于希腊人,他都一视同仁,分文不取。而且,他与自己的学生没有固定的教室,他们的教室散落在雅典城的大街小巷。
当时的雅典人会经常见到一个场景:或是街头、或是剧院、或是路边,苏格拉底抓住谁就都会和谁辩论。这时的苏格拉底往往披着一件破袍子,赤着脚来回踱着步。因为总是赤脚,所以他的脚上已经磨了一层茧子。每逢苏格拉底辩论,附近都会围一大群人。这些人中,有些不认识苏格拉底,看见他十分邋遢,且满脸髭须,所以就当着看热闹。但是,稍微听了一会儿辩论后,他们就发现苏格拉底笨拙的嘴唇中吐出了许多深刻的道理,惊讶之余,不免啧啧称叹。回去之后,也忍不住把自己的奇闻说给朋友听。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苏格拉底的大名很快传开了。
对苏格拉底,年轻的学子大多怀着崇拜与尊敬的心理,但是,一些有地位,有身份的人,却对苏格拉底很不屑。当有人在他们面前谈论苏格拉底时,他们就会嘴角一撇,满脸的不屑:“你是说那个不修边幅的苍蝇吧!”后来,这种诋毁声多了,也就传到了苏格拉底那里,听到别人给自己起了这样一个“雅号”,苏格拉底并没有“笑纳”,他觉得自己更像是一只牛虻,“我是神特意赐给本邦的一只牛虻,雅典像一匹硕大又喂养得很好的马,日趋懒惫,需要刺激。神让我到这里来履行牛虻的职责,整天到处叮着你们,极力劝说批评每一个人……”
的确,正如苏格拉底陈述的那样,作为一个热爱雅典的公民,看到雅典一步步走向衰落,他不但心痛,而且焦急。他一心想着怎样才能使雅典人振作起来,重新拾起他们的理性,积极地投入到恢复雅典光芒的建设当中。另外,因为他自己关注灵魂,关注品德的修养,所以他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在名与利的追逐之外,能够有更高的追求。因为这个缘故,他才到处与人辩论,把遇到的每一个彷徨、执著的雅典人当做迷路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照亮他们前进的路,指引他们。
对苏格拉底来说,他把自己当成了全体公民的老师。他觉得有义务、有责任开导他们。而在众人的眼中,苏格拉底也并不是那种言行不一致的人,如同他的言论,他说到做到。比如,他告诫学生们生活要简朴,他就先以自己为榜样。以饮食为例,苏格拉底没有更高的要求,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他常说:“吃简单的食物,就是最好的饮食方法。”为此,他告诫年轻人:“……必须抗拒有诱惑性的食物,如果肚子不饿还要吃东西,不渴却喝饮料,会使你的头脑和灵魂堕落……尽量节制自身,细心地控制自己的肚子。”
除了饮食,在生活的其他方面,苏格拉底也都是“寒酸”不已:不管是冬天或是夏天,他所穿的都是同样的一件衣服,而且这件衣服的质地十分平常,没有一点特殊的地方可言。在他的信念里,“银器和绯衣,是演戏的好道具,却不适用于平常的家庭生活。”
所以,苏格拉底这只牛虻不简单,他是一只不断启迪雅典人、不断教育雅典人而又高尚的牛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