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8年初,身体康复后的纳尔逊重返舰队,担任地中海分舰队司令。
这年5月,纳尔逊在尼罗河口的阿布基尔湾遭遇了掩护拿破仑的法国舰队。
阿布基尔是距亚历山大港23千米的一个小渔村,呈长方形,一端靠罗塞塔不远,与尼罗河两个河口中的一个相连,由于常年从尼罗河口冲刷下来的泥沙淤积,整个海湾内到处是浅滩暗礁和曲折的水道,对于不熟悉近岸水情的船只来说,阿布基尔是一个陷阱。法国舰队司令布律埃斯在海湾入口处的一个小岛上布置了一个炮群,架设了4门大炮和1门从军舰上卸下的巨型短炮,以加强对海防御。
1798年8月,纳尔逊的地中海舰队发现法舰时,天色已近黄昏。法舰停泊在一片浅滩旁边,一边靠沙滩,一边倚海岸,正好堵在航道上,使敌舰无法插入。
在发现法国舰队后,纳尔逊改变了以前的海军指挥官只限于相互之间讨论问题,司令官通过信号旗给各舰下达命令的这一惯例。纳尔逊倾向于与舰长们直接讨论战术,以便让每位舰长都对作战计划心中有数。长期的作战经验告诉他,仅靠信号旗指挥战斗是很不可靠的,很容易产生误解,从而给整个战斗造成灾难性影响。
这一战役,英法双方的力量对比几乎相当,各有13艘战列舰,法军有1万人、1183门火炮;英军8000人、1012门火炮。尽管如此,纳尔逊确信一旦进入射程,英军将能粉碎法国舰队,他的作战计划是集中全部军舰攻击法军的前卫和中央。准备就绪后,纳尔逊打破夜间不能作战的惯例,下令攻击,英舰队从法舰和浅滩之间插入,紧贴着法舰开炮,法舰遭到突然袭击,异常惊骇,仓促还击。
为了包围法军的前卫和中央,纳尔逊在命令“奥赖恩”号继续迂回的同时,亲率“先锋”号和其余各舰从濒海一侧包抄,这样法军前卫和中央就完全被包围了,整个英国舰队以几乎二比一的优势攻击法军。激战到21时左右,法国舰队的前卫已基本被歼,“征服”号悬旗投降,“战士”号也准备步其后尘,海面上到处是燃烧着的船只,弥漫的浓烟掩盖了大部分军舰,只有这些军舰的桅杆仍在炮火中时隐时现。晚10时,布吕埃斯的巨大旗舰“东方”号被打着了。这艘120门炮的战列舰是战列舰中最大的一艘。火焰引燃了“东方”号火药库,大爆炸把破片掀到天空,布吕埃斯当场阵亡。由于航道狭窄,法国战舰一时难于逃脱,处于被动挨打的惨状。
8月2日,东方泛白,阿布基尔湾中到处是法舰残骸。13艘法国战列舰中:2艘被击沉,其余9艘被俘。只有战列舰“高贵”号和“吉劳姆”号快速舰乘夜黑和混战逃走,其中的一位舰长维尔纳夫,日后作为法西联合舰队的司令官在特拉法尔加之战中登场。当纳尔逊发现维尔纳夫逃跑后,便立即命令“热诚”号追击,但其他英舰都已精疲力竭,无法协助它,“热诚”号单枪匹马无法对付维尔纳夫,纳尔逊只好又把它召回。
在阿布基尔海战中,英国海军获得辉煌胜利,英国舰队没有1艘被击沉,伤亡1000余人,其中死200多人;而法国舰队共有11艘战列舰被击毁或击沉,伤亡超过5000人,其中死1700人。此役后,纳尔逊被英王晋封为男爵。
阿布基尔海战是18世纪最值得回忆的一次战斗,它解决了一直困扰海军专家们的问题:如何集中兵力攻敌之一部,同时钳制其余敌人。另外,这一战役成功地向法国和世界宣告了英国海上的霸主地位,为法国海军对英国的海上霸权的不断挑战划上了句号。
同时,这次海战加强了英国对俄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影响,直接促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的形成,1799年3月,英国、奥地利和俄国结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土耳其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直中立的苏丹塞里姆三世出现了反法倾向。
1800年底,俄国、瑞典和丹麦组成武装中立同盟,共同对付英国。为瓦解它们,在1801年3月,帕克海军上将率53艘战舰组成的舰队驶入厄勒海峡。同年4月2日,纳尔逊率一支分舰队向丹麦舰队发起进攻。战斗初期,由于丹麦舰队有组织的抵抗,英军受到重创,帕克命令纳尔逊撤出战斗,但纳尔逊不予理睬,继续进攻,在英国战舰的猛烈打击下,丹麦舰队损失惨重,被迫投降。纳尔逊乘胜追击,将瑞典舰队和俄国舰队也赶跑,彻底摧毁了三国同盟。
这次战役(也叫尼罗河战役)的巨大胜利使纳尔逊被受予子爵,并接替帕克,升任波罗的海舰队司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