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里奇尔教授鼓励下,尼采开始写作关于古希腊诗人西奥格尼斯的论文。他花费了大量时间收集了关于西奥格尼斯的很多资料,并用两个月时间完成了这篇论文。这篇论文发表后,引起了里奇尔教授等许多人的热烈赞扬,尼采的同学们也对这篇文章推崇备至。取得这些成绩后,尼采并没有满足;相反,他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术研究之中去了。
不久,尼采又开始研究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1867年,他来到柏林,并完成了有关狄俄尼索斯的论文。在这篇论文里,尼采第一次对古希腊的酒神狄俄尼索斯进行了别开生面的阐释,认为它是希腊艺术的重要根源。这篇论文发表后,令所有人耳目一新。于是,尼采的声誉再次鹊起,他在学术上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了。为了鼓励尼采在学术上的成就,莱比锡大学决定免试授予尼采博士学位。
1869年,学成归来的尼采带着博士学位,正式开始了在巴塞尔大学的执教生涯。在恩师里奇尔的大力推荐下,尼采轻而易举地获得巴塞尔大学提供的教授职位。里奇尔教授在信中说:“39年来,我亲眼看见许多优秀的青年发展着,但是我还没有看到像尼采这样年轻而又如此成熟、灵敏……如果他能长命,我可以预期他将成为德意志文献中的最杰出人才。他现在才仅仅25岁,健壮而有活力,身心充满了勇气……他在莱比锡整个青年古典语言学者的领域,已成为崇拜的对象。”可以说,里奇尔是最早慧眼识尼采的人,他的这些话也反映出尼采在语言学研究方面所拥有的过人天赋和所取得的成就。
一回到巴塞尔大学,尼采就发表了《荷马与古典语言学》的演讲。因为尼采的声名,人们都想一睹这位年轻有为的教授的风采,看看他是不是名副其实,所以演讲大厅里挤满了人。面对这样的场面,尼采毫不畏惧,侃侃而谈。在这场演讲中,尼采大胆地提出:语言学不是一门纯科学,而是与艺术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的。这种对古代文化的理想化也许是源于日耳曼人对于南方的怀旧情绪,然而古典主义者应该填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他申明了自己的信条:“所有的语言活动都应当孕育于并包含在某种哲学世界观之中。这样,在个体或彼此分离的细节像所有能被抛弃的东西那样消灭之后只剩下它们的总体,即一致性。”这些极具天才性的思想,让人们如沐春风,同事们对这位年轻的教授也非常佩服。
这个时候的尼采可以说是志得意满,春风得意了。他每天都被邀请参加贵族名流的晚宴,是社交界的新宠。但过了不久,尼采就对这样的生活厌烦了。他甚至对语言学的兴趣也大不如从前了,因为他对语言学研究的价值产生了怀疑,就像过去他曾否定过神学一样,现在尼采又要否定语言学了;他还觉得,自己的老师里奇尔研究的范围过于狭窄了。
尼采不是一个真正的学者,他并不愿意整天埋在故纸堆里去研究别人的旧东西,他喜欢新奇而深刻的东西,他对生命和人生的价值等问题都有非常深刻的思考。他不安的灵魂总是在寻找什么,他渴望找到一片能够使自己内心得到满足的天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尼采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个多面体,组成他自己的各个部分总是处于矛盾之中。他对自己的状态越来越不满意,同时,他也对同时代的人不满意,他经常用“庸俗”这个词批评和他同时代的人。
尼采越来越感到孤独,他给好友洛德去了一封长信说:“今天是叔本华的生日,除了你以外我再没有更亲近的人可以谈心了。我生活在一片孤独的灰云里,特别是在聚会的时候,我无法拒绝人情应酬的压力,不得已在会场上和形形色色的手拉在一起。在这样的聚会里,我总是听到吵吵嚷嚷的声音,而找不到自己的知音。在这个地球上,怎能叫我忍受这个大染缸。这种庸俗化的空气,扰乱了我的神经。而所有身边的相识,竟没人体察到我的感觉。这些人呼我为‘教授’,他们自己也被这头衔冲昏了,他们认为我是太阳底下最快乐的人。”在尼采以后的日子里,孤独感始终挥之不去,伴随了他一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