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后,托尔斯泰尽情地享受着家庭生活的乐趣。由于这段婚姻的恩泽和爱情的荫庇,托尔斯泰在闲暇中构思着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思想杰作,影响着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即将诞生。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伟大而又鸿篇的史诗巨著,它的创作构思始于托尔斯泰新婚后的第一年。起初,托尔斯泰创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歌颂在1812年卫国战争中那些先进贵族的功绩。然而,随着作家激情的投入和对历史的分析与研究,这部作品最终变成了一部反映俄国在历史转折时期的命运和探索众多社会哲理问题的鸿篇巨著。
《战争与和平》的创作经历了整整7年的时光。从厚达5000多页的稿纸中,人们不难体会到作家的艰辛。为了做到“甚至最微小的细节都忠实于历史”,托尔斯泰阅读了难以计数的历史资料和有关著作,走访了许多亲身经历过有关事件的人们,并亲自来到当年的战场考察。
作品一开始,先描写了俄国社会正在享受着战争前夜的片刻安宁;接着,又以准确的手法与卓越的讥讽口吻,映现出一种浮华的心魂的虚无幻灭之境;之后,波涛开始翻腾了,在无可幸免的命运支配下,战争爆发了。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贵族库拉金之流漠视国家命运,畏敌如虎,他们更加关心的是寻欢作乐、积聚私产。而与他们有着强烈反差的是另外两个贵族家庭——罗斯托夫一家和包尔康斯基一家。他们身上仍旧保留着淳厚的古风,热爱人民、热爱祖国。作家在此指出,祖国的前途只能是优秀贵族与劳苦大众的合作。
在这部作品中,青年贵族安德烈有着过人的才智、坚强的意志;他鄙视上流社会的庸俗,渴望在战场上赢得荣誉与功名。当他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受伤独自一人面对无际的苍穹时,感到个人功名其实是那么的渺小:
“他只看见在他的头上,极高远的地方,一片无垠的青天,几片灰色的薄云无力地飘浮着”,“何等的宁静!何等的平和!他对着自己说,和我狂乱地奔驰相差多远!这美丽的天我怎么早没有看见?终于窥见了,我何等的幸福!是的,一切是空虚,一切是欺骗,除了它……它之外,什么也没有……如此,颂赞上帝吧!”
这段文字似乎是作家对永恒的礼赞,对安详、宁静的憧憬和对幸福的最终理解。蔚蓝色的、庄严、宁静而悠远的天空,超脱于人类所有的痛苦、欢乐之上的永恒和安宁,也许这才是作家内心深处真正的精神寄托。
作品中的另一个青年——比埃尔,是安德烈的挚友,曾经迷恋过拿破仑的“民权平等”思想。但当这些梦想破灭后,他开始痛苦地思考生与死、善与恶这些人生的哲学。最终,在人民力量的感召下,比埃尔逐渐成为了一位进步的贵族知识分子,也最终成为了托尔斯泰笔下的“光荣的人们”。
在《战争与和平》中,有一个被诗意化了的形象,她就是娜塔莎。娜塔莎热情、善良、秀美,在美好的春夜,她在月光下将心底的热情诉说,不远处安德烈在倾听着……恋爱、爱的期待、甜蜜的美梦在春风中荡漾。然而不久以后,迷人的娜塔莎却经历了一场感情波折和危机,这令她长大了,成熟了。小说即将结束时,娜塔莎成为了比埃尔的妻子,一个理解并支持丈夫事业的十二月党人的妻子。最后,书中的两个英雄比埃尔和安德烈,也看到了期望中的爱情与信仰,并终于感受到了精神的解脱和欢乐。
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描述了一种人世间最崇高的爱——博爱。它无须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出自每一颗善良的心。此外,托尔斯泰也显露出了非同一般的感知力和探索精神,他那捕捉生活细节的敏锐力也并非一般作家可以企及的。这部巨著的问世在俄国文坛掀起了强烈的反响。应该说,这部作品是一部天才之作,是“我们的时代最伟大的史诗”;而托尔斯泰更无愧于“文学界真正的雄狮”的美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