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7月21日,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的橡树园里诞生了一个男婴,这个男婴就是后来著名的大作家——厄恩斯特·海明威。当时,橡树园还是一个村子,它西边流淌着德斯普莱茵斯河,北面有大草原,东南紧贴着繁华的都市芝加哥。由于它行政上隶属州政府,当地报纸称它为“美国最大的村庄,最好的郊区”。
父亲爱德·海明威在镇上开业行医,业余时间爱好打猎和钓鱼。海明威小时候接受的教育除了识字就是如何摆弄猎枪和鱼钩。在家里,小海明威对各种画报和书本特别感兴趣,而且极善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上学后他非常喜欢写作文。海明威的母亲格蕾丝曾是一名歌剧演员,她试图把儿子培养成为音乐家,但海明威对音乐的兴趣不大,不过少年时期的大提琴和演唱课程给了他不少音乐知识。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会感觉到《永别了,武器》的优点之一便是具有音乐的某种特质。
海明威在橡树园的国立学校接受了正规的教育。虽然对运动情有独钟,但在足球、游泳和水球方面,他表现都很平庸。他的主要兴趣在写作方面,热衷于为周刊《秋千》撰稿。这些早期文章的写作风格是模仿流行作家林·拉德纳的,带点诙谐和幽默的味道。
1917年,海明威高中毕业后,来到了堪萨斯城。在报纸《堪萨斯星报》谋了个记者职位。《堪萨斯星报》要求记者的通讯简短、字词生动、通俗易懂和准确及时。
海明威的记者生涯为他提供了大量小说素材,这些东西积淀下来便化为了生命体验,成为海明威文学世界的重要构成部分。
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3年后的1917年4月,美国耐不住寂寞,放弃了中立态度,对德宣战。第二年4月,海明威辞去记者工作,参加红十字会,充当战地救护车司机,他如愿以偿地穿上了少尉军服。
海明威到欧洲的第一站是巴黎,然后在6月初前往米兰接受任务。他抵达的第一天便遇到了兵工厂爆炸。他体会到了战争和打猎的不同,到处是尸体和残肢。海明威和同伴们在震撼中清理现场。对于梦想着战场光荣的海明威来说,这个开始是惊心动魄的,两天后他被派往斯奇欧,在那里正式地驾驶起了救护车。
在一战中,海明威为了救护伤员被机枪打伤,传说他中了37块弹片,右膝盖骨被打碎,差点失去一条腿。海明威说:“战争在一个作家心灵里留下的创伤是很难愈合的。”“只有在受到重大创伤后,你才能真正开始严肃地写作。”
这种创伤转化为生命体验,反映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绝大多数代表作是以战争为主题的;他的死亡主题常常被置于战争背景和关于战争的噩梦回忆中展现;年轻一代的主人公在战争中看到了生存的丑恶、悲惨和无目的性,产生了“迷惘”;年长一代的则激生了“重压之下的优雅风度”。
海明威的左腿在战争中严重受伤,当在急救站取出了28块弹片之后,他被送回了红十字会医院。在那里,他爱上了26岁的黑发美女库罗斯基,但遭到了拒绝。这个结果使海明威一生都念念不忘。10年以后,他将对库罗斯基的感情全都倾泻在了《永别了,武器》的女主人公凯瑟琳·勃克莱身上。生平第一次的恋爱发生在战场上,显得十分罗曼蒂克,这一切对海明威来说都是难得的体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