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三物理校本教材的应用与思考

高三物理校本教材的应用与思考

时间:2023-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案式教学”已经广泛地运用于现在的各种公开课,以及日常教学中。经过多年高三物理教学的积累,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能力情况,我筛选了大量习题,从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例题和习题,作为校本教材的主要组成部分,完成了高三物理教学学案。

陈 浩

【摘 要】 校本教材在教学中的应用已得到普及,其大大提高了教学及复习的效率,然而作为校本教材的物理学案的编写,在其使用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本文揭示笔者使用校本教材教学过程中所遇的一些问题,同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期待能够将校本教材编写得更具有可操作性,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

【关键词】 学案 教育

“学案式教学”已经广泛地运用于现在的各种公开课,以及日常教学中。所谓“学案式教学”就是教师利用课前给学生设计好的学案组织课堂教学进程,学生则以学案为载体,依据学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探究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一、校本教材编写的现实意义

最近十年以来,自己一直担任着高三的物理教学,在教学中常常会抱怨以下的一些问题:

第一,一个问题上课时讲得非常详细了,还让每个学生都订正过了,过了几天,测验或者考试时,遇到几乎一样的问题,我们的学生还是做错。问他们原因,很多都说之前听懂了,过几天忘记了。或者说当时老师提示后我是懂了,可是过几天思路又混乱了,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解决。

第二,学生审题能力弱,很多题目读不清楚、意思理解有问题,就开始做题。关键字和词都找不准,不知道这个关键字词背后隐藏的条件。

第三,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弱,实际上表现为在思考时不能从大脑中有效提取知识。学生不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即建模能力比较弱。

第四,学生数学能力弱,计算常常出错等。

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促使我一直在寻找一些比较好的做法,希望尽可能减少类似问题发生的学生数量。现在的物理教材有基础型教材4本,拓展型教材3本,总共7本书。基础型教材4本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原子物理、物质的会考要求的内容,而拓展型教材也是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物质的高考要求内容,7本书章节交错,能力稍弱的学生无法去整理归纳这些内容。因此,编写学案,把每章节中基础型和拓展型的知识整合起来,帮助学生整理归纳这些内容,正是解决目前问题的比较好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校本教材编写的突破口——学案

经过多年高三物理教学的积累,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能力情况,我筛选了大量习题,从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例题和习题,作为校本教材的主要组成部分,完成了高三物理教学学案。

经过两年的使用,我对这本教材进行了修改、完善。在使用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针对第一轮复习,从知识点到典型例题讲解,到相关习题训练,非常完善、具体,学生有了教材,可以预习、复习,这样的学习有重点、有方向,因此,教材的使用还算是成功的。

但是,使用中尚有觉得需要进一步提高的地方。如学案是什么?我在各种资料中寻找答案:“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三、学案编写的实践与思考

通过自己编写的学案教学和平时的教学有什么不同或者有什么优势呢?下面我将从学校这几年高三物理教学角度去总结。

首先,从学案编写上开始做起。我的想法是好的“学案”对好学生来说是完全可以自学的材料,对中等学生来说可以跟着学案上的思路和提示完成大部分的例题,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达到加深记忆,理解思想方法的目的,以及作为考试前很好的复习材料。

因此,一本好的学案应该包括复习目标;双基回顾;典型例题与相关练习;课后练习和作业。

1.复习目标的编写

首先是复习目标的编写:复习目标就是能使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学生有了学习的方向。复习目标最好比较具体,不同于考纲,在第一轮复习中,应该给予具体的描述。

例如,牛顿运动定律的复习。第一和第二课时的复习目标:一是知道历史上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过程,包括人物,历史事件;二是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包括内容和意义;三是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包括内容和作用力反作用力的特点;四是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包括内容、表达式、意义以及七个性质;五是能应用牛顿定律的性质解决相关的问题。

第三和第四课时的复习目标:一是理解牛顿运动定律应用一,两类典型问题的解决方法,包括基本解题步骤,能理解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二是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二,超重和失重,包括内容,能应用牛顿定律基本方法来解释这类现象,并能实际应用。

复习目标比较具体,学生就知道这节课自己应该知道的知识点,自己应该理解或掌握的内容。

2.双基回顾的编写

由于在教学和复习过程中,学生不太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不太重视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实际上物理学习的过程是建物悟理、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所以,在这部分除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容,增加概念规律形成的过程,包括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小故事,通过这些内容介绍,让学生知道这个知识点提出的原因,这部分内容和以前学习的内容有什么关联。

例如,在讲牛顿运动定律时,要从亚里士多德到笛卡耳到伽利略最后到牛顿的过程,进行简单介绍,让学生知道这个过程中的物理知识发展历史和科学家付出的努力。同时,让学生思考问题一,之前的两章我们学习了什么?问题二,牛顿运动定律解决了什么问题?学生前后联系一下,之前学习了运动和力,运动和力不是孤立的,就是牛顿定律把它们联系起来了。学生知道了学习这个内容的目的,这样前后知识就能更好的串起来。

又如,运动合成分解,要让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了解力的合成分解有联系,学案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这个内容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通过与力的合成分解练习,学生就能明白这是为了解决不在同一直线运动问题的方法。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如复习库仑定律时与前面的万有引力定律作类比、电场力做功、分子力做功和重力做功作类比,磁场和电磁感应以及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对比等。

这样做,学生既理解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目的,又能联系前后知识,同时通过类比和对比,很多知识点就能尝试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技能来解决新的问题,提升学习能力。

3.典型例题的编写

这部分内容是整个学案的核心部分,按照往年的方式,就是把这个知识点常考的类型进行分类,每一类型分别拿出一道典型的例题和相关的两道左右的练习。例题是教师重点讲解的,为了检测学生掌握程度,还要通过两个练习去检验。如果两个练习都能顺利完成,说明这个类型的问题学生懂了。如果做不好,还要准备一道备用题再练,直到学生都能独立完成为止。

今年,我改进了部分典型例题。学生通过模仿能完成一类问题,还不能说明他真正理解了。今天因为模仿能做了,明天没有模仿的样本就又不会做了。我想,典型例题不能只是一味死记模仿,要理解。所以我要求自己在学案典型例题中加入思维过程。通过思维铺垫,对典型例题一步一步的思维过程体现出来,学生通过思维过程的训练,达到对典型例题的理解。由于有思维过程,好学生自己在这个思维过程的提示下,自己就能独立完成例题,中等学生即使独立完成不了,也能通过提示,得到一些启发,对于问题的理解是起到一定作用的。

例如,在物体平衡中动态变化问题一直是学生薄弱环节,我在这一节教学中的典型例题是这样编写的:

例题:如图所示,小球用细绳系住放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当细绳由水平方向逐渐向上偏移时,绳上的拉力将( )

A.逐渐增大

B.逐渐减小

C.先增大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

思维过程分析:

(1)通过受力分析,找出它受到的力中哪些是不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力的合成画出平行四边形。

(3)观察平行四边形中的边和角哪些不变,哪些变化的,如何变化?试着画出来。

这个思维过程,其实就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的总结。较好的学生通过思维过程的提示,就能自己独立完成。其余的学生在完成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如没有找准不变量或者作图上的错误等。然后通过讲解,学生能明白自己的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能更好的对问题进行理解。接下去的练习会做的更好一些。

功率中的汽车启动问题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例题:汽车质量为2000kg,汽车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为80kw,它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最大速度可达到20m/s,现在汽车在该公路上由静止开始以2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若汽车运动中所受到的阻力是恒定的,求:(1)汽车所受阻力,(2)这个匀加速过程可以维持的时间,(3)开始运动后的第3秒末,汽车的瞬时功率。

思维过程分析:(1)汽车受力分析。(2)汽车运动情况分析,画出运动过程的速度和时间图像。(3)匀加速过程运用的规律是什么?试着写出表达式。(4)匀加速的时间和加速的时间有什么区别?(5)写出最终汽车的运动情况以及表达式。(6)写出功率的表达式。

实际效果来看,很多学生跟着提示会一步一步做下去,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是匀加速过程中的分析,尤其是匀加速过程的时间和加速的时间之间的区别。通过提示和讲解,学生的难点得到解决。

其实,学案的思维过程就是把学生思路引导到我想要的方向去。以往没有这个思维过程,直接给出例题,学生在思维上就会有一些障碍,好一些的学生还有点方向,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拿到例题时思路都没有。然后教师讲解,学生虽然能听懂,但这个问题是怎么着手进入分析的,自己做会在哪个方面出现问题等都不能及时发现。虽然后面还有习题练习,但是效果和效率都要大打折扣。有了思维过程,学生就会知道怎样去着手分析这类问题,自己做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能及时清楚,然后通过听讲解决自己的问题,效果和效率会有一定提高。

由于时间紧张,还有一些典型例题还没有完成思维过程分析,但在实际课堂上,我明显感到了这个分析的优势,我也会在接下去的学案修改中完善思维过程分析。

4.课后练习的编写

也就是作业的编写。我的想法是讲什么,就练习什么。作业跟着教学进度走,当然前后也要联系,今天的作业也带点前两天的,不要多,起到巩固作用就可以了。

我结合了以往的一些优秀的物理练习册,自己印了一本习题册,是第一轮复习使用的。不过题目在不断变化更新,自己还要不断修改完善的。

以上四个部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案,再把高三所有的学案进行整合,就编写成了高三物理学科的校本教材。

四、校本教材的未来展望

校本教材确实有很多的优势,首先,能使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了学习的方向。其次,学案的运用使得课堂更有序更高效。学案能真正把教师自己对这节课的思想、创意、行动赋予进去,真正是用自己的心灵去上课,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跟着教师的节奏和思路去学习。再次,一部分习题中有一些练习题题目很长,一般都要100字左右,因此在审题过程开始就要引导学生思维,同时也能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如今信息技术大量的运用,现在学案再配合多媒体技术,更加形象生动,更能增加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和效率。

当然在编写和使用过程中,万不能把学案当成练习题,把学案处理成教案,这样就和教学参考书没有什么区别了。教师要把自己上课针对自己学生的内容进行整理,从一个一个学案开始,逐渐编写成适合学生的真正的校本教材,真正做到上自己的课,把重点和难点(针对自己学校学生的难点)用适合的方式去教学,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教材的编写中体现出来,能使大部分学生攻克难点,真正理解掌握。

当然编写教材对教师来说是很辛苦的,首先,要把所有的课都设计好,把所有知识点用自己的思路节奏体现在学案中是相当不易的;其次,校本教材的开发其实不是一次就能完成,而是一个长期的反复过程,其内容要随着学生的变化,教学要求的变化不断修改,这个教材要既能直观地体现出课程标准,又能切合的适应我们自己的学生。它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直到形成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我想这应该是校本教材发展的必然结果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