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途径

高中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途径

时间:2023-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英语学科也面临着一些变革,新方案规定高中生最多参加两次外语考试,可选择其中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牛津英语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教材编写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为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及适应2017年的高考新方案的能力,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尝试。语境即使用语言的环境,依照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课程实施环境。

于 红

【摘 要】 全新的上海高考英语考试方案的变化给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的目的在于加强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关注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努力创设贴近生活的语言使用环境,帮助学生将知识学习融入语言实际运用活动中去,在交流中掌握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加深对英语文化内涵的实践和体验。

【关键词】 高中英语 应用能力 因材施教

为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上海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2017年起,上海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新的高考方案。英语学科也面临着一些变革,新方案规定高中生最多参加两次外语考试,可选择其中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除了笔试以外,外语考试将增加听说测试。考试方案的变化给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的目的在于加强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引导高中外语教学向培养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转变。

从1999年开始,我校开始实施牛津英语(上海版)的教学工作,对于这份教材,我们和学生一样,从陌生到熟悉到喜爱,期间付出了许多的辛苦与汗水。牛津英语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教材编写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为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及适应2017年的高考新方案的能力,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教师要重视英语语境的创设

教师要为语言学习创设有意义的语境,帮助学生将知识学习融入语言实际运用活动中去。语境即使用语言的环境,依照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课程实施环境。和母语学习不同,我们的英语教学缺少良好的环境氛围,所以教师必须优化英语课程的实施过程,重视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花大量的时间讲授语言点,即单词词组的用法和语法教学,教师在上面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在下面奋笔疾书。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和语法后,学生能应付书面考试,会做选择题,但是他们却不知道怎样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不知道怎样用英语与人交流,有个别学生甚至连简单的课堂用语都听不懂,英语教学出现了重语法知识的讲解,轻语用能力培养的局面。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语料以及创设能启发学生思考的语境。语境必须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结合,唯有这样的语境才能刺激学生的真实性语言需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各种能力的学生都能有所发挥。

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脱离学生生活世界的间接知识传授所产生的结果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新课程实施强调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经验,强调教学要反映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教学必须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关注学生经验指的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要跟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科学世界紧密联系,而不能脱节。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经验,越是与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联系得紧密,教学就会越有效。

牛津英语教材趣味性强,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生活,每一章节都是围绕一个与学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中心主体展开的,它把文本、听说材料、写作材料、各种形式的练习,即便是看似枯燥乏味的语法练习都置身于一个个特定的情境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得自然,学得有趣,学得扎实。

教师在语境创设时要注意多样化,可以通过提问、图片、图表、文字、视频等多角度激发学生思维。比如,高一Care for your hair这篇文章,头发护理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学生非常熟悉和感兴趣的话题。我在课文引入部分通过大量的师生对话,以旧带新,启发学生思维,导入新学词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英语表达能力。

How often do you have a haircut?

Where do you have a haircut?

What do you call the person who cuts your hair?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job as a hairdresser?

Suppose you're a hairdresser,how do you help your customer choose a suitable hairstyle?

这些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息息相关,它能有效刺激学生的表达欲望,他们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展开想象的翅膀,结合对生活的点滴体会,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开展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的思维活动。通过对话,我们不仅交流了彼此的想法,也教会了学生怎样用英语去遣词排句,组织语言。

在导入hairstyle,haircare products,hair accessories相关词汇时,我借助PPT上的实物图片,具体直观地帮助学生把单词和图片一一匹配,加深印象。

在教学后阶段,我通过两个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使用课文中所学内容回答问题,真正达到练习和使用语言的目的。

Why do some people have problems with hair?

What can we do to keep hair healthy?

余文森教授曾经说过:“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我会在教学中利用一切机会选择合适的话题作为切入点,通过设问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brainstorming,prediction,problem-solving等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

比如,高一Body Language文中有这样一句话:They have part-time jobs at a travel agency.由此我让学生思考:Do you think it's good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have part-time jobs? Please give your reasons.文中还有一句话:The way you look at people doesn't give them a good impression,Simon?于是我让学生思考:How can we make a good impression on the job interviewer?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加深了对part-time job,work part-time,give sb a deep impression,leave a good impression on sb,job interview等词汇的理解。

又比如,我们可以由suffering to be beautiful联想到时下流行的整容术,健身之道,由father and son联想到教育上存在的代沟问题,由helping the environment联想到3月22日世界节水日,继而联想到环境保护问题等。这些话题讨论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点的印象,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教育学家布卢姆指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设更多情境。”它能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真实的生活化情景中感受语言,培养兴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思维和表达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所学的语言材料。

二、教师要重视学生个性差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差异,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重视发挥学优生的模范带头作用。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他们的家庭背景、认知水平、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各不相同,我们的班级人数多,教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充分发挥学优生的模范带头作用。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好的榜样能对其他学生产生暗示效应和模仿效应。暗示是一种特殊的影响过程,其特点是不需要证明和逻辑推理,而是通过直接移植心理状态来发生作用。一个人在生活,学习中随时都在接受别人的暗示或暗示着别人,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模仿则是对内在榜样的模拟行为。它不是由社会或群体的命令而产生,而是模仿者的一种自觉的或无意识的行为。模仿的目的是再现榜样的一定的外部特征或行为方式。通过模仿,结合自己内心的体验,相应地形成一种新的精神价值。模仿好的榜样能形成积极的情感价值和健康向上的心理定式,达到与榜样同化的目的。

2013年,我担任高一(3)班的英语教学工作。我班的学生有个特点,两极分化特别严重,成绩好的学生上过新概念英语,更有学生读过口译课程,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成绩不好,在英语学习上缺乏兴趣,自信心和学习毅力。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也感到头疼不已。于是我决定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着重抓好优等生,做到树榜样,有目标,勤追赶。

许奕超同学原先是班里的化学课代表,但是她特别喜欢英语,主动要求担任英语课代表工作。她小学就在“新东方”上课,读过“新概念”和口译课程,英语口语和写作特别棒。同学们特别羡慕她,我除了在课上经常表扬她之外,还交给她一个任务——带动班中其他学生共同进步。现在的学生都喜欢看美剧,于是她邀请几个女同学开展了“生活大爆炸”的英语配音工作,常常下课后我会看到她们围坐在一起练习配音,认真的态度,专注的神情让我感到欣慰。表演的那天到了,他们的表现获得全班同学的好评,大段的台词,和角色相吻合的语音语调和语速,尤其是王××同学,她可是连音标也认不全,单词也读不准,默写总是不及格的孩子,可是配音时的她声音响亮,吐字清晰,自信满满,让人刮目相看,学生的转变太大了。

之后我推荐许同学参加了上海学生英文报举办的双语小记者班,平时我会和学生一起分析许同学的英语作文,学习她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期中考试之后我又让许同学做了一次讲座,她在讲座中回顾了自己学习英语的经历,介绍了自己学习英语的方法和诀窍,也分享了自己在口译课程中学到的速记的方法。平时,她也会热心地帮助同学答疑解难,在她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了英语学习,因为他们相信“你行,我也行!”

三、教师要努力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拓宽英语学习的广度和宽度。一直以来,学生学习英语的主阵地是课堂,但是大量的实践证明,要学好英语,光靠40分钟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根据语言学习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情分析,多角度、多层面地开展语言学习活动。

牛津英语教材有一大亮点:特别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重视以语言为工具,解决专项问题(如小组讨论,调查,采访等)的运用能力。教材提供了许多适合调查采访的主题,这是老教材无法比拟的。但是最近几年由于受到教学进度和学生生源质量下降等因素的影响,有些教师或是删减或是去除了这部分内容。但是在我看来,这是万万不可的。这是牛津教材的优势,也是英语教学的目标和重点。40分钟的课内时间是不够的,我们可以把教学由室内向室外延伸,课内向课外发展。在小组讨论和调查采访之前,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帮助,包括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减轻学生的焦虑感。这些活动使书本语言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置身于运用语言的活动中去感知、分析、理解、操练所学语言。它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信息处理以及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鼓励学生课前开展两分钟Daily Talk,别小看这几分钟的时间,学生会花很多的心思去准备,有学生介绍网购“双十一节”的由来,有学生朗诵泰戈尔的诗歌,有学生用德语介绍慕尼黑啤酒节,英语歌曲,笑话,绕口令,配音片段,英语小故事……学生展示的内容包罗万象,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英语才能和兴趣爱好。

为了提高学生的听力,我推荐学生使用《中学生英语听力新视野》,里面有大量贴近生活场景的,原汁原味的听力材料。除了完成听力练习外,我要求学生先口头重复,而后笔头听写,学生从最初的害怕到后来的爱上模仿,他们的学习热情被点燃,听力技巧和听力技能得到锻炼,英语学习落实到了实处。

此外,我还鼓励学生订阅《21世纪英文报》,它能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在教The Vincent Van Gogh Exhibition一文之前,学生通过阅读《21世纪英文报》相关链接,了解了艺术大师凡高的生平,绘画特点以及他的代表作“太阳花”等,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由此可见,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就必须改变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努力创设贴近生活的语言使用环境,让学生在交流中掌握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加深对英语文化内涵的实践和体验。教师要关注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用英语去“做事”,促进其语言知识的内化和能力转换,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