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龙
|摘要| 本文从实践教学出发,对物联网与电子标签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是有效的,并为高校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RFID 考核方式 教学改革
Abstract: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e teaching,the paper describes and analyses the assessment reformation on the RFID technology curriculum.It is proved by the practice that the reformation is effective to the practice teaching,and provides a valuable idea and method for the teaching reformation on the courses of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RFID,Assessment Method,Teaching Reformation
一、研究背景介绍
物联网与电子标签课程是上海商学院信息与计算机学院为信息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等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该课程教授的内容是一项快速、实时、准确采集与处理信息的高新技术和信息标准化的基础,是世界公认的21世纪十大重要技术之一,在制造、零售、物流、交通等各个行业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所以上海商学院依托商业中的各大行业背景,在国内高校本科教育中较早地开设该课程,突出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实践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本课程教学和研究小组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课程考核等环节相对于传统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不断探索和实践,本着科学规范、循序渐进的原则,形成了一套比较良好的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并取得较好效果。
本文系统介绍和分析了课程的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和效果,以期得到同行指点,使课程教学质量更上一个层次。
二、考核方式改革的设计与实践
1.考核目的和意义
·突出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物联网与电子标签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之后,此时专业课程已经学了一大半,即将面临真实的工作环境。所以就把本课程定义为项目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要求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多项专业知识完成一个工程项目,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综合性。学生需要充分灵活地应用在本课程以及其他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作为一门项目类课程,在开展好理论和实验教学的同时,如何进行考核就显得尤为重要,考核方式和内容会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和目标完成情况。因此,教师会根据不同专业,设计不同的考核项目和侧重点。信管专业注重的是整体项目的管理和设计能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注重的是软硬件的网络编程能力;电子信息专业注重的是电路设计和仿真能力;其他应用类专业,如物流、电子商务、食品,注重的是专业背景下的电子标签使用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考核评估,提高考核及时性、公正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传统的考试形式下,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记忆能力强的学生考试成绩高,但是“考一门丢一门”,学生只记得一些模糊和零碎的知识片断,实际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
改革后的课程考核,教师在每个学生宣讲完自己的工作后,及时地进行点评,给出建议和意见,其他同学也可以对宣讲的学生进行提问,达到了讨论的效果,促进相互学习。成绩也不是教师一个人说了算,而是教师评分占项目总成绩的70%,学生评分占30%,各取平均分,结算出最终成绩。当然,教师拥有查看每个学生最终成绩、修改评分标准的权限,学生只拥有注册评分、查看自己成绩的权限,这样也很好地保护了学生的隐私,尊重了学生。
如果学生对最终成绩有异议,可以当场或事后与教师交换意见。如果理由充分,教师可以对成绩进行调整。如果学生觉得这次发挥不够理想,经教师同意后,可以多次进行宣讲,最终记录得分最高的一次成绩。项目题目既可以由教师给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拟订,但是必须经教师同意,符合同样的教学考核标准。
对项目考核不合格的学生,除上述机会外,课程也提供最终机会——笔试,学生可以自己决定是否参加。当然,笔试的内容涵盖了大部分的技术考核指标,相对于项目考核来说也必然缺少一些指标,所以教师会事先声明课程考试成绩取笔试成绩的80%(课程考试成绩=笔试成绩×80%),也就是笔试成绩需达到75分才能合格。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更接近实际工作场景
经常能发现有些高年级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很强,但是表达能力不够好,让人很难理解的他的想法,而有些学生正好反过来。其实,现实工作不只是需要有过硬的技术能力,还要有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强的大学生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在就业市场上获得成功。
本课程考评的目的是拉近教学和实际工作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每个学生必须在全体师生面前进行项目宣讲,介绍自己在此项目过程中的工作和表现。同时,课程设计了一个B/S架构的项目评分系统,每位学生(包括本人)和教师都可以对个人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分。一旦学生宣讲完,他的最终得分就会显示在屏幕上。
总之,物联网与电子标签课程考核以个人在RFID系统项目设计和实践中的表现为主,占总成绩的8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和实验情况)占20%。RFID系统项目是由任课教师出题或者学生自行拟题,考评的标准则由教师事前给出,学生按2~3人自由组成项目小组,每个人在项目中至少承担一项任务,共同完成这个项目,并进行项目开发后的宣讲。在考核时,由教师和全体学生共同参与项目评分,根据个人在项目中的表现给出成绩,教师评分占项目总成绩的70%,学生评分占项目成绩的30%。
2.考评的标准设计
根据实际工作情景和考核目的,把考核分为技术、美工、表达、感情四个大类,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满分为100分。
表1 物联网与电子标签课程考评标准表
该标准由教师在考核前分发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针对每一项指标进行具体准备。
3.B/S架构的考评系统的实现
在以上设计构思基础上,课程组开发实现了基于B/S架构的电子标签课程考评系统。系统后台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数据库,前台采用ASP.NET编程语言和Ajax技术。系统具有网页所有内容都可以动态编辑、与服务器交互不需要刷新、友好度高和简单实用等特点,如图1所示。
图1 电子标签课程考评系统截图
三、考核效果与分析
其实,RFID项目考核的题目往往是平时实验的拓展和具体应用。从以往的教学中看,学生完成较好的项目有“RFID停车收费系统”“基于RFID的社区图书管理系统”“RFID竞选投票系统”“机房管理信息系统”“超市POS机仿真系统”,还有部分学生继续拓展课程项目设计,最终把它作为毕业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课程考核的效果主要表现为:
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强化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训练
课程中建立这样的考核机制后,学生必须多途径地寻找知识源,除了教师提供的教学参考资料外,还必须阅读相关技术类文章、书目甚至报纸杂志上的重要文章。时常有学生拿着相关文章或程序向教师请教,并请求能否再给一次宣讲机会等。教师明显感到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实践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大幅提高。这又反过来促进了课堂教学的进步。
学生还强化了独立思考和小组协作讨论能力,学习效果明显。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对其他学生的项目或者表现提出很多积极的意见或建议,有些是教师也没有想到的,学生的学习和考核效果明显好于笔试。
2.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工作的自信心
课程中建立这样的考核机制后,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有了较好的认识,也熟悉了今后工作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国外的研究显示,通过这样的考核,学生、员工的自信心有了明显的增加。
3.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课程中建立这样的考核机制后,客观上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了,要求教师课堂教学资源更多样化,也要求教师为学生服务得更全面,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更高了。教师不仅要熟悉书本知识,还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理论分析水平,教师也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此外,课程教学和研究小组也成为最终成绩的仲裁组。当教师和学生对某个学生的成绩有异议时,将请求课程组其他教师一起进行最终仲裁。这极大地促进了电子标签课程教师团队的建设和发展。
当然,课程的考核机制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1)考评标准需要进行科学论证和完善
现在的考评标准是根据课程组成员多年的工作经验和一些软件企业的考核机制制订的,总体上是合适的。但是,需要符合当代大学生教育的快速变化和发展趋势,这就需要对标准以及考核成绩中各部分的比重进行科学论证和完善。
(2)考评结果的统计需要进一步挖掘
目前,电子标签课程的考核系统除了对考评成绩进行简单的核算外,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统计工作。但课程组还是认为有必要仔细地统计、分析其中隐含的信息,如某项指标和某门课程的关联程度以及与学生今后就业的关联程度。这一工作对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发展建设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3)偏硬件类的考核还需要一些专业设备
虽然现在的项目主要是信息管理和偏软件方向,但随着专业和课程的深入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像RFID电路设计、仿真和测试这样的偏硬件类项目出现,这就需要更多专业设备对项目中的电路进行考核。这些设备包括数字示波器、逻辑分析仪、网络分析仪和FPGA设备等。
四、结论
通过物联网与电子标签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执行,落实了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强化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也为高校项目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种有价值的新方式。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是有明显效果的。
参考文献
[l]Assessment,Student Confidence and School Success[J],Richard J.Stiggins,Phi Delta Kappan,1999.11.
[2]RFID Handbook: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in Contactless Smart Cards and Identification[M],Klaus Finkenzeller,John Wiley & SonsLtd,2003.10.
[3]叶龙、张新谊.在高校开展RFID技术教学的探讨[J].电子商情报RFID,2006.12.
[4]叶龙.RFID技术的应用瓶颈和发展模式研究[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8.10.
[5]周晓光、王晓华、王伟.射频识别系统设计、仿真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3.
[6]夏新斌.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效果的评价[J].理工高教研究,2006.2.
成长历程
基本情况
叶龙,男,1978年9月生,江苏苏州人,在读博士研究生,上海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人工智能、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注释】
[1]本文系上海商学院2014年全英语课程项目(2221-1014-10404-06)建设资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