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视域下的语文类课程建设

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视域下的语文类课程建设

时间:2023-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摘要| 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的语文类课程建设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任务。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定位,亟需对大学语文的理念和目标定位进行重新思考,建构有高校特色的课程模块与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并进行开放式教学团队建设,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识之士和课程专家的意见趋向一致。

王进庄

|摘要| 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的语文类课程建设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任务。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定位,亟需对大学语文的理念和目标定位进行重新思考,建构有高校特色的课程模块与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并进行开放式教学团队建设,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 语文课程建设

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识之士和课程专家的意见趋向一致。然而,大学语文在教学过程中却面临诸多尴尬,被逐步“边缘化”,大学语文教学效果也常被质疑。如何走出大学语文教学的窘境?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无法回避的、紧迫的课题。基于上海商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定位,我们对大学语文的理念和目标定位进行重新思考,建构有商科特色的课程模块与课程体系,并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开放式教学团队建设,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一、理念思考与目标定位

从某种意义上,为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进行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语文教学的水准。上海商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基本理论扎实,具有社会责任、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商科人才。服务面向定位是:立足行业,服务上海,面向全国,为服务和引领商贸流通业发展及能级提升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基于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定位,我们紧紧围绕“以商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理念,聚焦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以让教师和学生都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可持续的发展为目,以“大学语文”课程为轴心,对学校语文类课程建设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和设计,并进行了多轮教学实践和探索。在这长期探索和实践,我们的体会是: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工作是语言文字工作体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大学语文课程要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充分运用语文教学优势,不单单要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上,还要将语文类课程融入并渗透到专业培养中,在教学中渗透职业能力培养,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探索并形成课程教学、社团互动、实践实训等多样化、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格局,从而达到培养的学生能契合岗位的要求,适应社会的需求,最终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的目标。

二、课程模块与课程体系

围绕学校“以商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理念,我校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基本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设计并建设了商科类特色的语文类系列课程和教学体系,搭建了与课程体系相一致的公共课程、专业素养、实践实训等课程平台与教学环节,并采用必修+选修的模块得以实施。

1.大学语文课程。我校从2005级招收第一届本科学生开始,在各专业的本科生中开设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我校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细化“商业”因素的文学作品教学内容,二是突出对商业文化现象的研究能力和应用写作水平的提升,具体体现在商业文学方面的内容讲授和商业文化论文写作的训练。我校语文教学经过说课、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对在商学院开设大学语文的目的、任务达成共识,主张教师在教材之外开展教师个性化教学,在其中可加入商业文学或商业文化内容的讲授,并在讲授一般性的文学作品中注意运用经济视角和分析方法,突出其中的商业内涵。如在讲授《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课时,切入的角度有很多,但我校在教学集体备课时,突出了其中商业因素对男女爱情和缔结婚姻中的重大影响,并补充《三言二拍》中的其他小说,加深这一论证。商业文化论文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针对历代名商巨贾、“重商”的学术思想源流、古代十大商帮、上海商业文化等研究范围进行选题、搜集资料、研究和行文,不仅使学生认识到论文的格式与规范、立意与构思、材料的采集与选择、语言和表达上的共同要求,为进行专业论文的思考和写作打下基础,而且能对商业文化的某一选题进行理论的思考。

2.“商素养”的语文类课程。语文教师把自身的专业和学校“以商立校”的办学定位联系起来,开设了“中国商业文化”“西方商业文化”“钱币文化”“商品文化”等系列课程。语文教师是我校“商业文化展示馆”的建设和参与成员,课程在开设中利用我校“商业文化展示馆”等校内资源和社会其他的商业资源,广泛进行社会实践,增加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如本学期开设的“商品文化”课程,带领部分学生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曹素公制墨技艺和周虎臣制笔技艺的生产基地调研、实践,在浓郁传统文化中体会商品文化。该系列课程大都多次开设,广受学生欢迎。此外,语文教师们集体申报了“上海商业史”学校特色学科建设项目,并正在组织编撰《上海商业文化史》一书,一旦成书,也可以以课程形式丰富我校学生的商素养。

3.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语文元素、商业元素。“大学语文”课程只开设在大一、大二的某一学期,而语文学习并非就此结束,大学生在校的其他7个学期,可以成为持续提升语文能力的长效的、良好的平台。于是,我们将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诸多活动衔接,抓住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利时机,主动出击、积极策划和参与全校性的课外活动、大型活动,并在活动中渗透语文元素、商业元素,以此作为大学语文必修课拓展的不可或缺的补充。比如,我们与职能部门一起策划“做一名儒商”的全校读书节活动,推出“大学生应读的100部经典”活动,帮助学生阅读有计划、阅读上品味;策划、参与“明日商界之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设计”等全校性的综合性活动,综合才艺展示中渗透了语文能力、商业素养。事实证明,效果良好,并且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广泛好评。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商科校毕业的学生将来吃的是“开口饭”,对学生语言听说读写等应用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针对商科校毕业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发展需要,我校始终关注学生语言文字和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我校对学生听说读写等应用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在大学语文课程大纲中提出宣传贯彻实施语言文字法律法规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明确提出:在目前学生热衷外语冷落母语,汉语沟通和表达能力下降的背景中,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母语的兴趣,培养起对母语的责任感,进一步提高听说读写的语文水平,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并把让学生重新认识和发现母语,进一步掌握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具有较好的口头、书面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能用合规范、动人和有个性的语言表达日常生活内容和情感,能了解学术写作,即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格式和要求,作为大学语文最重要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之一。

2.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以篇章教学为主体,目的在于站在文学的立场,精选中外美文,穿越中外文学和历史长河,通过文学的美感来使学生领略母语之美,提高对汉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能力,掌握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具有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3.引入实训式的教学方法,在课程内容上,设置了“说话的艺术”“论文写作”等课,共计九个学时,占全部学时的16%,并要求学生参与课堂实际训练和上交研究性小论文,把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作为大学语文教学重点之一。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语文水平,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评价能力,同时也要具有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这里的口头能力指的是通过语言进行沟通、交际的能力,现代社会特别强调人际之间的沟通与交际,而沟通与交际的主要手段就是口头语言,即说话;这里的书面表达能力指在中学写作的基础上强化文学写作(含以往根据训练某一种表达方式而分类的记叙文、议论文,也包括更高要求的文学文体的写作,如散文等)和学习论文写作。所以,大学语文通过“说话的艺术”和“论文写作”三次课的设置,始终把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和人际沟通、交往能力的提高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4.开设语言文字类选修课。既开设语言文字测试辅导的公共选修课,为我校普通话水平和汉字应用水平测试提供支持;又开设了书法欣赏与练习中国现代爱情小说欣赏等选修课,建立持续提升学生语文能力长效的、良好的平台。以上课程均为多次开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年一次的全校性的“中华颂·经典诵读”活动均由语文教师所在的文法学院承办,中文教研室全体成员为此活动的顺利举行付出了大量的辛苦劳动。“中华颂·经典诵读”大赛的举行,在提升我校师生的语言文字功底和语言文化修养,大力推动我校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工作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

四、开放式的教学团队建设

学校语文类课程建设以中文教研室为主体,高效、高质的教学工作和教学成绩,离不开团队内部建设。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学团队提出教学与科研工作相结合的要求,使教学团队的知识资源和理论研究能力保持开放。

高校教师既承担教学工作又理所当然承担科研工作,而对于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来说,一般对科研工作要求不高。但是,国家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要求在不断提高,为适应现代教学的“新常态”,使有限的教学资源能发挥最优的教学功用和效果,以科研反哺教学,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供重要保证,我校对语文基础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科研要求。5年内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项,论文被《新华文摘》或《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还获得市教委创新课题等项目多项。同时,注重对教学成果适时进行总结,把教学经验凝固化,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学研究课题。我校大学语文已经完成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并获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和学校教研项目多项奖。

2.对教学团队提出学历教育和在职教育相结合的要求,使教学团队的学历水平、职称结构、教学水平、教育方法和理念不断保持开放、动态的进步中。

我校有专职语文教师5名,4名入职时为博士学位,1名入职时为硕士学位。我校在师资管理上以终身教育的理念不断提高教学团队的师资水平,经过几年时间的提高,目前,4名博士教师中的3名有从事博士后研究经历,1名硕士教师已经获得博士学位。其中,有1人次博士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人次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目前,5名语文专职教师1人为教授,4人为副教授,并有2人先后入选出国访学计划,职称、学历结构较为合理。通过在职教育使新的教育方法、理念不断渗透入语文教学之中,教学团队的知识结构、理论研究能力不断保持开放、动态的进步中。

3.专职教师与非专职教师相结合,以各种形式打造开放的师资团队和教学形式,打通课堂内外、教研室内外、院系内外、学校内外的界限。

(1)开展和完善跨院系合作授课的新形式。我校为贯彻、落实《上海市文教结合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的精神和要求,结合市教委关于《试点开展上海“地方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工作方案》,我校开始依托中文教研室建设“上海方言与文化”课程,并把该课程立项为校级重点课程。该课程师资来自我校各院系的八名教师,上海本地教师占一半以上,教师各擅所长,打造了跨院系合作授课的新模式。

(2)语文课把课堂教学形式与讲座、访谈等形式结合,把部分语文课程开成讲座、访谈形式。如以“商道人文”系列讲座的形式,邀请校内外人文学科的优势师资力量,以学者们潜心钻研的成果丰富语文教学。“商道人文”系列讲座自2006年上半年启动,一直持续开展至今,已有9年的实施时间,其间曾邀请过《孽债》作者、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叶辛等进行讲座,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知识视野、语言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效果很好。

(3)语文教师积极以我校的教师激励计划为依托,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访谈,指导晏秋学社、汉服社等文化类学生社团活动,担任学生课本剧创作表演赛、“中国梦”征文大赛等评委,结合作家新创作、文坛新现象、文化新动态展开讨论(我校曾作为协办单位,由语文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由文汇网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共同主办的“文汇微读”活动,利用网络形式共同细读莫言代表作《蛙》《生死疲劳》,本活动在2012年11月12日《文汇报》、校园网均有报道),并在师生交流、课外活动、校园建设中营造浓浓的语文学习氛围,使之成为学生持续语文学习的长效平台之一。

(4)我校不仅把校外、教研室外的优质师资引入语文教学,而且我校语文教师的“魅力”不可小觑,也在高校内外和社会上产生一定反响。我校语文教师有一人为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主讲人,连开十讲,并辑录成书,出版发行(2014)。我校作为主办单位,曾成功主办上海欧阳修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印制论文集(收论文37篇),来自中日韩40多名专家人莅会,光明日报等6家主流媒体报道(2009)。我校语文教师也曾多次受邀到其他高等院校或企业举行学术交流活动或授课。2007年我校被推选为上海市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单位,2014年成为上海高校语文教育联盟单位。语文教研室的教师每年至少举行一次高质量的语文教学研讨会或者进行一次高级别的专题研讨,研讨语文教学中问题,为下一学期的语文教学、语文活动作充分的准备,这已经成为语文教研室的传统节目。一系列颇具社会影响力成果的获得,说明了我校语文教学在学生全面有效提升自身能力的大作用和在教育教学科研的显著成绩。

总而言之,大学语文教学既要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又要让教师和学生都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可持续的发展。如何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指引,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进一步通过发挥语文类课程的作用,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