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师者的修行

师者的修行

时间:2023-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最早入职德语教研室的笔者异常幸运,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鼓励年轻教师参与各类活动,笔者也幸蒙学校学院领导的信任,多次参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与德国交往的翻译服务工作中。为鼓励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设立了学校科研基金项目。

王 蕾

|摘要| 近三年的高校工作生涯让笔者收获颇丰,肩负着神圣的高校教师的职责——传道授业解惑,沐浴着领导同事们温暖的关怀而感动前行,在学习、探索的道路上懂得了高校教师这一岗位的分量。在教学上笔者精心设计课程,注重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参与学校对德合作交流翻译服务中笔者深感学无止境,继续虚心修行,练就砧子之功;在科研上笔者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致力科研反哺教学。在今后的工作上笔者将一如既往勤思力学、躬身力行、淡泊名利、努力奉献。

关键词 高校教师 教学 科研 翻译

2012年7月笔者有幸加入了高校教师队伍,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时光荏苒,不经意间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已步入第三个年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身处依然熟悉的青春溢彩的大学校园,感慨三年来的收获与成长。三年前刚踏上高校教师岗位,深感责任重大,诚惶诚恐、茫然失措。神圣的高校教师工作究竟是怎样的?能否胜任?一连串的问号让笔者忐忑不安。三年来,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和支持如春风拂面,让笔者的茫然烟消云散,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从一名青涩的高校毕业生逐步成长为一名充满自信和活力的高校教师。为自己的选择感到自豪和骄傲,也更懂得了这个职业的分量之重,在学习探索的路上继续前行和成长。

十二年寒窗苦读,几度寒暑、几度春秋,无数个不眠之夜,莘莘学子拿到开启象牙塔之门的钥匙,步入了心目中有几分神圣的大学校园。大学是追求真理、丰富思想的殿堂,而应试已不再是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学会分析、判断、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德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德语语言和相关知识,授之以鱼;更要教给学生学习德语的方法,借鉴英语学习中的经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可是刚走出大学校园不久的我如何肩负起社会赋予的重任?深感任务之艰巨,责任之重大。

一、师者,所谓授业解惑

三年来,笔者承担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大学德语课程的教学任务,在认真遵守学校教学规章制度的前提下,为搞好教学,课前精心准备教案,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反映和表现,尽力变化教学形式和方法,使用视频、音频等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同时结合口语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们的口语应用及交际能力。大学里的外语教学有别于高中的灌输式学习,外语学习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显得异常重要。为了保持和提高学生口语学习的兴趣,除了平时课堂中运用演讲、情景对话、话剧表演等形式外,笔者多次邀请德国朋友走进课堂,为学生创造零距离接触德国人、感受德语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德语的热情。下课后主动与同学沟通,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经常与学生以邮件、短信等形式保持联系,认真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主动邀请学生到办公室沟通交流德语学习心得,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在学习专业课和第一外语英语的同时,还要保证每周高强度的第二外语德语的学习,精神可佳实属不易。笔者在课堂上也经常与他们分享德国留学时的经历,讲述笔者接触过的优秀同学、朋友奋斗的故事,鼓励他们坚持学习德语,不轻言放弃,不断树立其学习德语的决心和信心,收到了良好效果。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首届德语试点班学生大学德语四级通过率达到70%,成绩喜人。

二、虚心修行,炼就砧子之功

备考高校教师资格证,让对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等课程有了理论知识的积累;学校组织新教师培训,使笔者就如何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技能和提升教学效果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感悟和认识。观摩资深教师的课程,更让笔者身临其境感受教师如何以精神饱满的热情呈现一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课。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一直有老教师指导新教师的带教制度,笔者的指导老师乔老师在百忙之中经常抽时间给予指导和帮助,让笔者受益匪浅。在教学方法上,笔者不断总结积极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力争做到站在导演的高度去把握好每一节课的结构、内容及授课方法,切实实现寓教于乐。

随着学校对外交流规模的日益扩大,德国友人纷至沓来。作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最早入职德语教研室的笔者异常幸运,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鼓励年轻教师参与各类活动,笔者也幸蒙学校学院领导的信任,多次参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与德国交往的翻译服务工作中。2012年10月德国黑森州经济部长带团访问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期间笔者为校领导担任口译;2013年4月在德国德累斯顿工程技术大学校长团来校考查、洽谈专业培养计划对接会议上担任口译;2013年6月在校举行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合作专业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上担任口译;2013年11月在校中德会展发展中心揭幕仪式上担任口译;2014年12月校工学部与德国勃兰登堡工业大学视频同步举行的桥梁模型荷载实验“建桥大赛”等活动中都较好地完成了翻译任务,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好评。

多次口译实践既锻炼提高了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也为今后的教学积累了素材。从会前专业词汇及会议背景的准备到临场表现,经过多次锻炼提高了应变与反应能力,也逐渐练就了遇到困难时处变不惊的心态,同时亦感叹学无止境。深处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外国友人随处可见,学生也经常会在路上偶遇不会讲中文的德国人,翻译的用武之地无处不在,笔者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鲜活的翻译实例,他们听得兴趣盎然,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德语的兴趣。在教学与翻译实践中,孜孜不倦、奋力前行。

三、科研反哺教学

在精心钻研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笔者也注重自己科研能力的提升。为鼓励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设立了学校科研基金项目。笔者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申请此项基金。在申请过程中,从寻找课题、填写项目申请书、直到项目申请答辩这一系列的过程中笔者都在不断学习,多方面听取院领导、同事的指导和建议,进一步明确了科研方向,收获颇丰。最终笔者以“德语写作中母语迁移的实证研究”项目申请到学校基金,同时获批“上海市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搞科研的过程是寂寞的,阅读文献、收集分析实证材料、撰写论文的过程痛并快乐着,发表的论文虽是德语写作中母语迁移的初步探讨,但为个人科研方向的确立奠定了基础。读书思考的过程让自己站在专业领域的前沿,给笔者很多教学上的启示,帮助笔者更好地丰富教学内容,真正实现科研反哺教学。

四、积极参加翻译和教学比赛,不断修炼内功

为开阔视野,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进一步服务于教学工作,2012年10月,笔者和德国慕尼黑应用语言大学的Andrea Schwedler老师共同参加了由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与南京大学共同主办的德译中国文学“搭档”翻译比赛,经过选拔顺利地进入了决赛。我们翻译南京作家丹羽的短篇小说《别了,肖邦》的德译文获得第一名。该译文于2013年发表在德国Holtzbrinck出版社出版的Au f den Schwingender MorgenrÖte一书中。多年的翻译和审校工作让笔者爱上了翻译这个苦差事,灯下细品一段文字,乐作者之乐,忧作者之忧,翻译至情深处或抿嘴一笑,或悲从中来甚至落下泪来。经常在翻译中因文化差异找不到对应词,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后偶有所得,化成抒情达意的涓涓细流。

经学院推荐,2014年11月笔者参加了由上海商学院等单位举办的上海市应用型本科高校首届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再现了笔者教学中的一个片段,获得了教学比赛三等奖。借此机会,笔者也结识了学校里不同部门和上海其他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优秀同行,他们的技术支持让笔者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与他们的交流也让笔者受益匪浅。闲暇之余的翻译和教学比赛活动让笔者始终保持着对德语的敏感度和上进心,同时也提升着自己的德语水平、扩充知识面,为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勤思力学、躬身力行

三年来,笔者体会到高校教师这个职业的苦与乐,也是笔者教师生涯的起步阶段。笔者是个闲不住的人,喜欢迎接考验与挑战。这个岗位给了笔者一个理想的平台,让笔者学习成长,交流分享,让笔者结识了很多才华横溢的同事。高校这个环境给了笔者太多的惊喜,教学工作并不是个人的单打独斗,在教研活动、申报校重点课程等过程中和同事们的探讨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虽入职时间不长,但学院领导对笔者信任有加,委任笔者担任德语教研室临时负责人,幸运的笔者得到了难得的锻炼机会。在学院领导的支持、帮助下,圆满地完成了教研室规划、工作计划、教学进度等的制订,同时按时配合学院教务处完成了期末试卷的评查及教学大纲的修订等工作。与学生分享自己学习成长的故事,帮助学生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学生的出勤率基本上达到全勤,他们渴望知识的眼神给了笔者莫大的动力,也激励我不断学习继续努力,做到教学相长。

自己无论在教学还是科研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要感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文理学部外国语学院这一平台,感谢领导及同事对我的关心和帮助。反思过去的三年,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笔者虽然自大二起就在多个培训机构教授德语,得到了一些锻炼,但与高校的教学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存在高校教学经验不足、对德语教材缺乏宏观把握、对学术研究的前沿信息了解不够、科研方法有待进一步改善提高、撰写论文的质量有待提升等不足和问题;同时还应该积极参加各种相关培训和进修来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在和同事开玩笑中经常说,如不及时学习和补充最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十年后我们将会在慕课、微课、机器翻译的冲击下面临失业的危险。虽是玩笑,但作为德语教师的笔者时时提醒自己,要多学习多充电,多研究最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紧跟时代的步伐。在今后的工作中,笔者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勤于奉献,淡薄名利,做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成长历程

基本情况

王蕾,女,出生于1987年2月,籍贯河北,山东人。

本人硕士,毕业于同济大学德语系,主要研究方向是德语语言学。现就职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自2012年7月入职,职称为助教,主要讲授课程为“大学德语”。

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获德国巴伐利亚州政府全额奖学金赴德国慕尼黑应用语言大学学习翻译;2011年3月至2011年7月获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奖学金赴该校交流学习一学期。2013年3月与德国应用语言大学教师Andrea Schwedler老师参加了由南京大学和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共同举办的德译中国文学“搭档”翻译比赛中,将南京作家丹羽的短篇小说《别了,肖邦!》译成的德文一拔头筹,喜获第一名。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并经常结合自己的经历与学生分享在德国的学习、生活逸事,提高学生德语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还积极服务于学校中德合作项目的翻译活动,为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