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已;腹心相结者,谓之知心。
——(明)冯梦龙
吴起,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战国初期著名军事家和改革家。写有《吴起兵法》一书。《吴起兵法》对战争有一系列精湛见解,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吴起出生在一个“家累千金”的富有家庭。他自幼习武,胸怀大志,刻苦自砺,重诺守信,年轻时就办事认真,注意在社会上树立自己的威信,并通过处理日常琐事,来培养锻炼自己的意志和办事能力,是个有心计、有抱负的人。
为了在政治上谋求发展,吴起一心想登上仕途,谋取官职。他多次外出游历求官,花去了大量金钱,结果都未能如愿,象产用尽,事业无成,徒然召来许多人的讥笑和诽谤。吴起早年丧父。母亲见家业败落了,儿子也没混上个官职,还时常受人奚落,心里很不是滋味。一天,她把吴起叫到跟前说:“儿啊,你想自立,这是好事,妈不拦你。可这不容易啊!现在家里的钱物都叫你花完了,往后可怎么过呀!”
吴起看到在卫国不能实现自己的志愿,就打算到别的国家去学本事。临行前,他跪在白发苍苍的老母面前,咬破自已的臂膀,指天发誓说:“您老放心吧,儿子决心离家谋生,做不到卿相那样的大官,我就不回卫国!”
吴起在鲁国搜集一大批著名军事家写的兵书,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研读,不仅把兵书读得滚瓜烂熟,而且能独立思考,融会贯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后来,鲁穆公任命他为大将,叫他带领2万人马去迎击齐军。吴起当上了大将,军营将士一时议论纷纷,有的说他是个不会打仗的书生,有的说他名声不好,不忠不孝,母亲死了都不回去奔丧。吴起不把这些流言蜚语放在心上。
他想:要以弱胜强打败齐军,首先要依靠将士们齐心创力,这就要充分调动大伙儿抗敌卫国的热情。
过去,大将到来总是带着大批随从,排列堂皇的仪仗,声势显赫。吴起却轻车简从,穿着朴素。他一到军营,就深入到士兵中。士兵们住宿条件很差,地上铺了一层杂草,吴起就跟大伙儿一起在上面睡觉,吃饭时,吴起拿起碗筷,夹在士兵中一起吃。士兵们没有车乘,没有马骑,吴起也同样不乘车,不骑马。他从不克扣军饷,不打骂士兵。
不久,他就与兵士消除了隔阂,相处得亲密无间。大家都乐意听从他的指挥。吴起还抓住一切机会,耐心地向将士们讲解保卫国家、英勇杀敌的道理,激励大家的斗志。
鲁军士兵士气大振,向齐军发起反击。在抗齐战争中,吴起善于用兵,身先士卒,初试锋芒,就打败了强大的齐军。
这次弱军战胜强军的战争,挽救了鲁国的危亡,提高了鲁国的威信。从此,吴起的名声在各国传开了。
由于魏文侯正在励精图治,招揽人才,吴起知道在鲁国再呆下去不会受到重用,又恐怕一旦有人在穆公面前挑拨,连性命也难保。于是毅然离开鲁国,来到魏国。
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将军,率兵到魏国的西部边境,抵御秦国。
吴起一到西部边境,就和将士们一起修城墙,练兵马。为了防备秦国,还修了一座很重要的城,叫吴城。他体恤部下,与士卒共甘苦。他行军不骑马,宿营不设单独的床铺,亲自背军粮;他爱护士兵,与他们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
有一次,一个年轻的士兵身上长了毒疮,痈疮里的浓血排不出来,痛得满地打滚。吴起见此情景,为解除患者的痛苦,他竟不顾痈疮有多脏、有多臭,亲自用嘴给他吸出脓血,调药治疗。
在吴起的统率下,士卒表现出顽强的战斗力。他指挥的军队往往能打败数倍于己的敌军,吓得秦兵不敢侵犯魏国,韩国、赵国、齐国都派使者到魏国来朝拜。
吴起作为一代名将,不仅会谈兵论武,南征北战,他还深深懂得热爱战士,懂得与士卒同甘苦的重要。战争年代,党的多数干部注重热爱人民、热爱人民子弟兵,不搞特殊化。和平时期,有的人忘记了自己应是人民的公仆,不能做到与民同乐,与民同苦,做官当老爷。这些人忘记了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由于他们抛弃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已经给党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如不早日弃旧图新,易弦更张,党和人民最终也会抛弃他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