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尽道。
——《张载集》
三国时北海人王烈,只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并没有做官,但在老百姓当中,却具有很高的威望。
有一个人偷了别人的一头牛,被失主捉住了。盗牛的说:“我一时鬼迷心窍,偷了你的牛,今后决不再干这种事。现在,随便你怎样处罚都行,只求你不要让王烈知道了。”
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王烈,王烈立即托人赠给盗牛人一匹布。
有人问王烈:“一个做贼的人,很怕你知道,你反而送布给他,这是什么道理呀?”
王烈说:“做了贼而不愿意让我知道,这说明他有羞耻之心。既然知道羞耻,就不难转变,我送布给他,就是为了激励他改过从善。”
一年以后,有一天,一位老人挑着重担,正在艰难地赶路,忽然遇见一个人,对他说:“您年纪大了,挑这样重的担子,怎么受得了呀?我来替您挑吧!”
这人帮助老人挑着担子走了数十里,到了老人家门口,把担子放下,不告诉姓名就走了。后来,还是这位老人,在赶路时丢失了一把宝剑,被一位过路人发现了。为了避免让他人任意取走,过路人便留下来看守,等待失主。待老人去寻剑时,发现那位守剑的人,正好又是上次替他挑担子的人。
那老人十分感动,拉住他的手说:“你上回代我挑担,连姓名也不肯告诉我,现在你又路不拾遗,坐等失主,你真是个仁人君子啊!这一次,你一定要把姓名告诉我才是。”那人只好把姓名告诉了老人。
老人听后,心想:地方上出了这样一位好心人,应当让王烈知道。于是,便去告诉了王烈。
王烈听后,很受感动。他说:“惭愧啊!世上有这样好的人,我却没和他见过面。”随即设法打听,原来竟是从前的那位盗牛人。王烈不禁大吃一惊,十分激动地说: “一个人受了感化以后,改过从善的程度真是不可限量啊!”
王烈在家时,人们发生争执了,常常跑到他那儿去找他评理。但有人走到半路上又返回去了,或者是已经到了王烈家门口,却又不敢进去。
为什么会这样做呢,都是担心自己理屈,宁肯互相忍让也不愿让王烈知道自己无理。
尊重别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别人,这是一般与人相处应取的态度。王烈与众不同的是,对大家鄙视的犯错误的小偷,也能尊重他,友善地对待他,以自己坦诚的态度感化他,使小偷变成有道德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