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
——韩愈
辛毗是三国时候曹操的丞相长史,字佐治,是阳翟人(今河南省禹县)。为人正直清廉,敢言敢谏,很得曹操的重用。他曾对曹操说,当今由于战乱,生灵涂炭,苦不堪言,公要治理天下,首要之急是戒奢励俭,才能得人心,得人心,才能得天下。曹操认为他的进谏很好,完全采纳,在自己的施政过程中十分注意节俭。对自己的家人,规定不准穿豪华衣服,很得人民的称赞。曹操死后,长子曹丕即位,称之为魏文帝。辛毗被升为侍中。这是在皇帝周围参与议决国家大事的官,和现在的顾问性质的亲近官员差不多。辛毗还是和过去一样直言敢谏,去奢尚俭,刚正廉洁。有一件事,使辛毗在历史上留下了千载美名。
魏文帝曹丕即位后,结束了汉朝的统治。他建都洛阳,在洛阳营建宫室。宫室建好了,他又觉得洛阳人口稀少,不豪华热闹,就想把冀州的10万士兵家属迁来洛阳。当时天旱,中原大地又闹蝗虫灾害,庄稼歉收。若把10万士兵家属迁来,那必然要加重人民的负担,这10万家属来洛阳之后,便没有粮食吃。当魏文帝下达这道旨令之后,百姓、官兵震动很大,闹得天下哗然。朝廷各部门都认为这事办不得,可是曹丕执意要迁。侍中辛毗也心急如焚。他想,本来营造宫室就是很大的浪费,如今又要10万人背井离乡迁来洛阳,不仅人力、物力浪费很大,而且这10万人来洛阳之后又无法为生。国家用什么来养活他们呢?再加上干旱、蝗灾、歉收,人民怎么能生活下去呢?汉朝就是这样不体谅百姓,肆意奢华,才落得丧失国家社稷的下场,难道如今还要重蹈他们的覆辙吗?辛毗想到这里,下定决心谏劝皇帝,放弃迁徙的决定。
魏文帝自他作出迁徙的决定后,百官老臣进谏劝阻的很多,但他为使自己的都城繁华热闹,也顾不了这许多,坚意要办。听说辛毗等百官一齐请求召见。曹丕也打定主意,召见就召见,我板着脸对待你们,什么进谏我也不听,看你们能奈我何?于是,他传旨召见,当辛毗一批朝廷大臣进来时,曹丕满脸不高兴,板着面孔等待他们。朝廷百官看到皇帝这副样子,一个个都傻了眼,谁也不敢说话。正在这十分紧张的时刻,辛毗上前谏道:“圣上下令迁10万士兵家属来洛阳,有什么具体的计划安排吗?这么多人迁徙这么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曹丕一听,辛毗是要绕着弯子来劝阻了,便单刀直入地说:“你以为我迁徙他们是不对的吗?”他想,这样一问,辛毗便不好再说下去了,哪知,辛毗却大胆地回答说:“以愚臣之见,这是极端错误的做法。”“你认为错,我认为对,这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我的旨令已下,再不变更了。”
辛毗看到皇帝决心不听谏议,但他也死缠不舍,便温和平静地说:“陛下不认为我们是无才干、无计谋的人,才把我们放在你的左右,安排我们在谋议国家大事的官员当中,怎能不跟我们商议呢?怎能没有话可说呢?我们大家一齐来要求陛下召见,不是为我们自己,是完全为了社稷的巩固、百姓的安危啊,也是为陛下守好先王大业啊!”魏文帝要想反驳辛毗,又觉自己理亏。说道:“自古都城,人烟稠密,井市繁华,显出了一国的兴旺、富强。而都城洛阳虽有宫室,而无井市;虽为王居,而百姓稀少;虽名日京都,而实为空城。聚民以示国家兴旺,建都以显社稷之永固,你等怎么总要阻拦呢?”
魏文帝说完便生气地不理众臣,扭头歪坐龙庭之上。辛毗紧逼不放,接着说:“圣上说的诚然有理,自古国之都城乃是一国之心脏,八方汇集,四处来朝,未有国强而都不繁华者,民富而都城寥落者。但是,京都的富庶、风物的华盛,不是一朝一夕之所至,而是世代帝业累积的结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今圣上要徙千万人民来洛阳,以显示国之强大、社稷之兴旺,这实在是拔苗助长,想使苗长得快,反而使它置于死地。徙民,是弱国之举;迁户,是削国之路,圣上万不可以这样做!”群臣也齐跪奏道:“圣上万万不可这样做!”
魏文帝大怒,吼道:“寡人不与众卿争辩曲直!”拂袖而起,转身想进内殿,辛毗疾步追上,紧紧拉住魏文帝的衣襟说:“陛下要三思而行!”
众臣看到这里一个个目瞪口呆,吓出一身冷汗,却只见皇帝大声说道:“你们逼得我太急了!”使劲甩掉辛毗,进入后宫。
大家为辛毗暗暗捏着一把冷汗。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激怒了皇帝,一声令下,便是脑袋落地。而辛毗想,今日我辛毗舍命一死,即使阻不住圣上的奢费决策,也使他不能不有所顾忌。而我呢,只不过削职为民,问罪下狱,大不了舍出全家老小的性命,也要挽国家于倾倒。想到这里,他反而心中泰然,长跪于阶下,等待最后的结果。
整个朝廷没有一个人说话,群臣静跪阶下,连呼吸的声音都听得到。是喜,是忧,是福,是祸,谁也无法意料。时间过得很慢,只见几个太监穿梭于后殿,人人脸上充满了紧张的神色。不久,魏文帝慢慢地从后殿出来,神态十分颓丧,坐定后低声地说:“10万居民暂不迁徙,前旨撤回。”
群臣高呼万岁,叩头谢恩。辛毗引襟直谏,终于免除了10万人的苦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