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
王翱是明代自成祖至景帝的五朝重臣,从一名普通官吏到吏部尚书,为官几十载,却始终公正处事,勤政用贤,廉洁奉公,人们都非常敬重他。因为过世后谥号忠肃,后人都尊称他为“忠肃公”。
作为权重位高的老臣,王翱从不居功自傲,以权谋私。他对自己的家属子女管束很严,有时到了让一般人觉得不近情理的地步。他的爱女嫁给了在京郊做官的贾杰。王翱的夫人十分疼爱女儿,常常接女儿回娘家小住。因为女婿在郊外为官,女儿每次回娘家都不很方便,所以,每当接来送去,女婿都发牢骚说:“你父亲是吏部尚书,正管理着各级官吏,只要他老人家尊口一开,我就可以像摇树叶一样被摇到京都。何必这么麻烦地接来送去的呢?那样的话,你们母女也可以常相陪伴了。”女儿把这个意思对母亲讲了,王翱夫人觉得这事也不算过分,对王翱这个掌管全国官吏的最高首长来说,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有一天,趁着王翱高兴,王夫人备了点酒菜,眼看酒过三巡,便婉转地把女儿的请求说了。可是没想到,王翱一听勃然大怒,斥责说:“亏你说得出口,我这不是借手中的权力徇私情吗?如果在外地任官的人都提出如此要求该怎么办?”他越说越恼火,拿起酒杯就摔了过去,夫人的脸都被划破了。一席家宴就这样不欢而散,王翱也愤然离去,回到朝房,一连十几天都没回家。从此以后,女婿调转京城的事没人敢再提了。一直到王翱去世,也没把女婿调进京城。
王翱生活的明朝,非常注重科举考试,官吏晋升都离不开考试成绩。王翱有个孙子,才学很一般,文墨也不太精通。本来他已经受到特别的优待,有了一定的职位,可是他嫌官卑位低,想通过科考求得晋升。可毕竟是实力不足,自己也知道凭真才实学难以过关。于是,他通过关系,从有关部门弄到一份试卷,准备参加当年的秋试。王翱知道后,毫不留情地制止了他,王翱严肃地对孙子说:“你如果真有考中的才学,我能忍心埋没你吗?你明摆着不具备应试的条件,假如主考官照顾了你,就会有一位真正具备应试条件的人落选。再说,你已经有了一定的职位,何必强所不能,存非分之想呢!莫不如继续刻苦攻读,成就学业后再去应试。”说完当即撕了考卷,并用火烧了。
王翱身居显位,又占据朝廷要职,但几十年如一日,从不以权谋私,即使在人际交往中也始终两袖清风。因为他政绩突出,家境清贫,皇帝每年都赏赐给他不少金玉束带、锦绣衣物,或是银币玩器,但他从不摆饰动用,长年自奉俭素,总是穿着普通的衣装。在他提督辽东军务时,与一位太监关系密切。不久,王翱将要调任,这位太监出于对他的敬重,拿出4颗西洋明珠相赠,以留作纪念。王翱怎么也不肯收,最后,太监流着泪说:“这些明珠绝不是我收受贿赂所得,而是先皇将郑和所购得的西洋明珠赏赐给身边的侍臣,我得了8颗。今天送一半给你,作为纪念,请一定收下。”看到太监如此真心诚意,王翱很感动,只好将明珠收下,缝在上衣夹层里保存着。
后来,王翱回京执掌吏部时,那位太监已经过世。王翱几经求访,找到了太监的两个穷侄子,对他们说:“你们的叔叔一贯奉公守法,在世时对你们要求很严,你们现在生活一定很困难吧?”两位年轻人回答说:“确是如此。”王翱又说: “如果有什么致富的打算,我可以帮助你们。”没过几天,他们向王翱说了自己的打算,王翱马上把保存的4颗西洋明珠送还给太监的两个侄子了。
从政清廉,持家勤俭,待人公正,这是王翱一生遵循的人生准则,正因为他能一丝不苟地遵循这一准则,所以才获得了“忠肃公”的美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