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生,不食则死;人之幼稚,不学则愚。
——王夫之
孙思邈(581—682),是我国隋唐时期杰出的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孙思邈出生于华原县(今陕西省跃县)一个木工家庭,父亲是个雀目病(夜盲)人,母亲患粗脖子病,都是当时无法医治的地方病。少年的孙思邈也体弱多病,饱尝了疾病的痛苦。疾病给自己苦难的家庭造成的痛苦,孙思邈牢牢地记在心底,他从小就立志学医,将来行医治病,为人解除痛苦。
12岁时,孙思邈跟父亲到药农张七伯家做药柜,从此孙思邈开始对中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处处留心,虚心向张七伯请教每一味中药的功能、作用、生长地、药力大小等情况,深受张七伯的喜爱。
15岁时,孙思邈开始拜张七伯为师学医,同张七伯一起上山采药,学习药方,初步懂得了一些药性。后来张七伯看他虚心好学,又天资聪敏,自己的一点医学知识不能满足孙思邈求知的要求,便把自己一直珍藏的《黄帝内经》送给了孙思邈,让他好好研读,并告诉他将来到铜官县找自己的舅舅继续学习深造。
孙思邈得到了《黄帝内经》,真是如获至宝,对张七伯千恩万谢。回到家里,他便如饥似渴地学习,常常手不释卷地苦心钻研,有时会通宵达旦。
但他愈是学习,愈是感到自己的浅薄。后来,他决定去铜官县找张七伯的舅舅求学问。经过许多周折,他终于找到了那位医生,便拜他为师,潜心学医。一年时间里,他不但学到很多医学知识,而且把师父的一部《伤寒论》全部抄了下来。
学有所成后,他又回到村里,一边在邻居亲戚中行医,一边刻苦读书,继续深造。20岁左右,孙思邈不仅医道大有进步,而且对诸子百家的学说,南北朝的历史,以及从天竺传来的佛教经典,都做了深入地研究,为他以后在医学领域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做了深厚的文化准备。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就连200里以外的京城长安,也有人知道华原县的孙思邈。
一天,孙思邈为远道慕名而来的病人治愈了痼疾,病人感激地赞许他如复生的扁鹊,再世的华佗。孙思邈听了这样的称许,不但没有感到高兴,反而惆怅起来,他深感惭愧地说:“我连称职的医生都不够格啊!乡里人的雀目病、粗脖子病,自己至今无法医治,怎敢与那两位名医相比呢?唉!惭愧呀……”
那位病人看到孙思邈因不能医治雀目病和粗脖子病而痛心的样子,深为他的这种全心为解除病人的痛苦的医德所感动。便对孙思邈说太白山有一位先生能治粗脖子病,而且把他的表妹治好了。
孙思邈听到这些,便如寻到珍宝一般,惊喜地抓住那个人的双手,急不可待地打听那位太白山先生的姓名地址。了解明白后,第二天一早他便义无反顾地告别家人乡亲,只身前往远隔400里的太白山寻师去了。
太白山是秦岭最高峰,在郿县以南。经过多日的艰苦跋涉,孙思邈才来到太白山,找到了那位病人所说的人——陈元。可遗憾的是,陈元并不是医生,他是根据父亲用昆布和海藻治粗脖子病的方法,每次上山时带一些回来,用完就没有了。
知道了这些情况后,孙思邈感到有些失望。但他并没有灰心,心想:“既然陈元的父亲会治粗脖子病,他就可能知道这种病的情况。”
于是,孙思邈便在这里住了下来,一边给山区人治病,一边同陈元上山采药互相学习交流。一天,陈元偶然地说出了他父亲说过的一句话:“不知啥原因,雀目病待人不公平——专欺负穷人,富人根本不害这种病。”
听到这话,孙思邈心里一动:“看来,穷人是由于身上缺少某种东西才害雀目病的。如果让穷人吃富人的食品,说不定能治好雀目病。”
在陈元父亲所说的话的启发下,孙思邈整日整夜的研究如何治疗雀目病的问题。一天夜里,孙思邈正在一边苦思冥想,一边查看医书。忽然间,他好似在黑暗中看到闪电一般,眼睛亮起来。因为他在医书上找到:“肝开窍于目”这样一句话。他想:“眼睛的病多半与肝有关,那么吃动物的肝是不是可以补益眼睛呢?”后来经过实践,孙思邈找到了医治雀目病的方法——用食物疗法,吃动物的肝来治雀目病,收到很好的效果。
为搞清如何治粗脖子病的问题,孙思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找到治粗脖子病的方法——吃羊靥。
孙思邈用食物疗法,为很多雀目病和粗脖子病人治好了病。这些人对孙思邈总是千恩万谢,称赞他的医术高明。但孙思邈却总是念念不忘地说:“这都是陈元父亲的启发才使自己搞明白治病方法的。”足可见他对“一言之师”都是十分难忘的。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孙思邈被聘进京。到长安后,他依然坚持勤学好问的习惯。他听说长安有甄枚和甄立言两位高医,就想登门求教。但这两位医生年事已高,正忙于著书,不肯接见人。孙思邈却不顾这些,千方百计地找到了他们,诚恳地向他们求教。两位名医深为孙思邈的好学精神所动,不但同他一起探讨了许多医学上的问题,而且把自己的著作《针方》、《明堂人形图》、《古今验方录》等送给孙思邈,供他学习参考。
贞观十四年(640年),60岁的孙思邈重返家乡,把自己一生搜集的医方、医药标本整理撰写了《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这两本书是他一生对药物研究,走遍家乡和汉中、四川一带,遍访名师,求教群众,研究古代经典而获得的硕果,集当时和前代医学之大成,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