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阐释(或叫解释)
对文章重要语句或关键词的意思进行解说,以使读者明晓议论文的最核心内容。例如:
①尤其在于以克制、含蓄的笔法,表达了深沉的感情和强烈的爱憎。②通篇没有雕琢的形容词,也极少激昂慷慨的议论,而在那貌似平淡的叙事之中,却蕴藏着极大的感染力。③千载之下,仍然能使读者不知不觉跟着作者去爱、去恨,是其所是,非其所非。(选自《无韵之〈离骚〉》)。
②句是对①的阐释,③句是对②句末尾“极大的感染力”的阐释。
二、分析
通过对论据的议论,以找出该论据与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读者明白作者使用该论据的意图。例如:
①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②这短短的、冷冷的二十几个字,吐露了多少冤枉和不平!还需要再多说些什么呢?(选自《无韵之〈离骚〉》)。
②句是对①的分析。
三、论述(或叫阐述)
通过议论,将文中的重要见解或自身意思不甚明晰的语句多方面展开、具体剖析,从而令其复杂的内涵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彰显。例如:
①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②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③“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④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⑤这可称为以繁胜简。⑥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选自《简笔与繁笔》)
②③④⑤⑥句是对①句的论述。
又如:
①作品写得过长,原因很多。②首先是对生活的提炼亦即艺术概括的问题,③但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欠洗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条。④简而淡,繁而冗,往往两病兼具。(选自《简笔与繁笔》)
②③④句是对①句的论述。
四、推理
遵守一定的逻辑规则,议论句能够根据前后的内在关系,从已知情况或道理推出未知情况或新的道理,使文章走向更深一层的认识。例如:
①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②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③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④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选自《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以上语段由2层因果推理构成,先从①句推出了②③句,然后再推出了④句。
五、证明(包括反驳)
用论据证明论点或分论点能成立或不能成立。例如:
①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②最早的《莱因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单凭这一结果也可以自豪。(选自《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②句是对①句的证明。
六、论断
用议论句对人、事、物、理做主观判断。在写作议论文时,我们必须对所写对象给出自己的明确判断。例如: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例句对马克思逝世会造成的影响做了论断。
七、评价
对人、事物评定价值,评估它们的优劣、善恶美丑或合不合理。例如:
正统观念比较强的班彪对《史记》颇有微词,说它“是非颇谬于圣人”。殊不知太史公以刑余之身,不阿世,不迎俗,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荣辱定是非,用他的笔写出了自己的心声,这是班氏父子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也正是一部《史记》千百年来,无论是在史学史,还是文学史上始终闪耀着不灭的光辉原因所在。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算得千古知音之谈。(选自《无韵之〈离骚〉》)。
例句对司马迁撰写历史人物“不阿世,不迎俗,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荣辱定是非”的原则做了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