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的梦想就是做一名教师。目标在前,我就一步一步向前走。我常常以为,我将是为教育而生的。没有什么话题会比谈论读书、教育、教学、学生更让我容易兴奋、满足和幸福的了。
1991年我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每年都要带学生到中学去教育实习。几乎年年都有这样的冲动:我想亲自上讲台执教。在下面听课,常常感叹:语文照这样下去,还会有什么发展呢?语文是要有灵气的;语文教师要有更高的悟性、更饱满的热情,才能教出更精彩的语文。那时起,读中学语文教育名家的著作,写自己对中学语文的思考,便成了我在高校工作时的业余爱好。
2001年4月,我在南师大学习研究生课程,文学院公告栏上一则南京外国语学校需要应届毕业生的通知吸引了我,唤醒了我多年前就想去教中学的念头。因着那则通知,更因着我对语文教学一直的热爱和思考,我面谈时的真实和坦诚,我面试讲课中对“人”与“语文”的正确理解和执行,2001年7月,我真正走进了中学教育现场。仅仅是两个多月,我的人生线路就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来得太突然,太顺利,也许会让人有点眩晕,可是,我是那么冷静和清醒,因为,我知道,我找到了更适合自己、更能实现自己价值的道路入口处了。从此,我踏上了初中语文教学这个新征途。我真心地面对,执着地前行,我要为我的选择做出精美的解释。
语文的道路上,没有一个最终的景点。前行的路时而坎坷,时而平顺。然而,不论你欣赏不欣赏,美景都在路两边。只有拥有一颗敏感真诚的心,才能发现和享受美景。只有饱含对事业的一份爱恋,才能创造和收获精彩。
我将以对几个问题的解答来阅览自己行走的路程,而这路程就是美景相伴的路程。
我是谁?
我是谁?我是一名普通的初中语文教师。如果这一辈子我能用我的教育教学行为诠释“教师”“语文教师”的真正含义,我将无憾了。
“灵魂的工程师”“燃烧的蜡烛”“辛勤的园丁”,这些是人们眼中的教师形象。我不是这些,也不敢做这些。
我不敢用“灵魂的工程师”来定义自己的工作。因为,我们的灵魂需要不断地净化,而这是我们一生的工程,谁能保证自己的灵魂就一定比所有的孩子的灵魂高尚呢?“工程师”,使用科学家发现的普遍法则以设计实际物品。设计,是工程师的工作,那是死的工作。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们怎好去设计他的灵魂?我们能做的是用真善美去引导濡染他,而不是用我们所理解的理想框架去对另一个人的灵魂进行设计。
我不愿做“燃烧的蜡烛”为了照亮别人而燃烧了自己。蜡烛的生命价值就是照明,而且是以毁灭自己的方式来实现价值。这是不理智的选择。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凄惨地、残忍地对待自己呢?就不能用一种双赢的方式吗?哪怕仅仅是做一只电筒,不是也能以更好的姿态和形象面对生活和事业吗?
“辛勤的园丁”,看起来是一种很养心的工作。我,也不愿做。
根据植物的生长特点,辅以合适的灌溉、修剪、扶持,促进植物的成长。然而,更多的时候是根据人们生活中使用这些植物的需要来摆弄它们,如行道树、花园、花架,以显出美丽的观赏效果而已。这其中虽有园丁的创意,然而,如果一辈子仅仅只是简单地重复工作,那不过就是一个平凡的花匠而已。
我喜欢用“电梯”来比喻教师的工作。教师是电梯,与学生一起前进;根据学生的要求,把学生送到各自选择的不同高度。完成使命后,再回到底层来接新的一批学生。学生到哪一个楼层完全是根据他们自己的需要由他们自主选择的。之所以说是电梯而不是其他的普通的梯子,还因为,教师必须不断地充电,才能有足够的电力把学生送达不同的目的地,而不是一个仅仅可以提高相对高度的物具。
我是谁?我就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部电梯。这部电梯的外墙写着“语文”,内壁刻着“情商”。
我做了什么?
我做了什么?
我只做了一件事情:修炼。
我进行了让自己成为合格语文教师的修炼。修炼自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做事,做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事情。
我从以下方面进行修炼:
1.勤奋读书
有些人获得学历后就不再读书,有些人读的只是教师用书,当下很多人擅长用手指抹电子图书。有人说:“评价一个人如何,只需看他读的书,交的友。”此话很有道理。
读书是我生活中一项主要内容。
难以想象没有书本的日子将会是怎样。虽还没有到“三天不读书就觉得自己面目可憎”的地步,但是每日与书相伴沐浴书香却是事实。开会、旅行,等车、候机,与我紧紧相随的是一本本亲切的书。
2012年前7个月,我读了近30本书。以教育为核心,以语文为首选,在阅读中丰富自己,修养内功。
我读语文前辈的成长历程,学习他们把语文作为终生的追求(《中国语文人》《解读语文》《我即语文》《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我读一线教师的专著,了解他们对语文和教育的深刻理解(《教学生活得像个“人”——我的大语文教学》《在坚守中成长》《一个人的教育史》《语文的享用与工艺》);我读名师们的课例,体会语文教学设计的无限创意(《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二十位语文名师经典课例实证研究》);我读朋友们的文集,感受他们对语文的热爱和激情(《说文 论语 评教》《青春课堂——王君与语文教学情境创设艺术》《智慧语文》《新语文叙论》)。
我读帮助提高教学修养和内功的书:《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中国古典美学二十一讲》《口语交际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倾听的艺术》《东坡词研究》《张晓风经典散文》《风雨阴晴——王鼎钧精品散文选》。
我读能够让我对教育的理解更深刻更丰富的书:《窗边的小豆豆》《童年的消逝》《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发现孩子》《童年的秘密》。
我读让自己在浮躁喧嚣的当下能够心灵澄澈的书:《瓦尔登湖》《空谷幽兰》《仓央嘉措诗传》《清净在源头》《我读》(系列)。
(以上所列均是2012年1—7月所读的书。)
写作的今天,我正在读周国平的《精神的故乡》,加拿大露西·莫德·蒙哥马利的小说《绿山墙的安妮》。我要在新学期里带着孩子们一起去认识安妮,这个被马克·吐温评价为“继不朽的爱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儿童形象”。我要和孩子们一起去创造和感受“一份丰富而美好的内心生活,就可以让我们如此接近神圣,接近幸福”!
我的一篇博文《2009年我的阅读书目》中列出了43本书,那一年里完全读完的是32本。东台市教研员程韶荣老师把我的这份读书目录推荐给他们市里研究余映潮老师教学艺术的团队作为参考书目。我读书常常有阶段性,每一阶段各有侧重。有一段时间对语言学感兴趣,于是看起来枯燥沉重的语言学在我眼里是那么活泼生动了;在参加国际经典情商教育课程培训期间,对儿童教育、家庭教育、生命教育颇感兴趣,于是又扎入了那样一堆书里。我读书的总体定位是读教育原理及实践、语文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书本。从人的教育的角度去理解教育本质,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去诠释教育内涵。
有一类书在我的床头案前是随时都可以翻阅到的,那就是语文专业期刊。我订阅了几种语文杂志:《中学语文教学》(北京)、《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语文教学通讯》(山西)、《语文学习》(上海)、《名作欣赏》(山西)、《咬文嚼字》(上海)等。每个月我都会读到最新的内容,这些杂志让我了解当前正在进行中的语文研究现状。每一期读完后,存放在书架上。过一段时间,便利用节假日相对完整集中的时间再次阅读,做目录卡片,建立自己的期刊查阅库。
想起王栋生老师说过的故事:一次,他做关于教师读书的讲座。中场休息时,有教师围着王老师交流。王老师问他们最近都在读什么书。这是一个令王老师后悔的问题。结果下半场讲座的时候,王老师总找不到感觉。因为那些老师的回答是:“学校没发。”虽只是简单的四个字,可是却令人有揪心之痛啊!
2.坚持记录
我是从2008年8月6日开始,坚持在电脑上记录生活的。
我来过,我留下了来过的痕迹。
打开那时的日记,心里竟有久违的激动和喜悦。
2008年8月6日 星期三
对那些成功的人,尤其是我们的同行,我们总是觉得他们伟大得离我们遥远,其实我们又在无形中给了自己多少放松努力的借口呀。这也许就是我们和他们的差距的根源。我们会空想、滞后,人家是有想法立即行动。
我也建过博,可早已不经营了。一来,坚持力不够;二来,家里上网也不方便;三呢,也许是性情原因吧,不想把自己全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不管是自己的生活还是自己对语文的思考……其实,这些理由都不是原因,真正的原因乃是自己对语文思考得实在太少、太浅,说不出什么来。
立即行动起来,先从读书开始。想学余老师那样对学科杂志等做点读书笔记,又不知用什么方法好,摘抄?复印?列目录……好像无从下手啊。
从今天起,阅读并研读余老师的《阅读教学艺术50讲》,先读出课堂设计的味道来。
鼓励自己一下:用心读好这本书,用心设计几篇课文,我会有进步的!
2008年8月7日 星期四
早上翻了翻去年一年的《语文教学通讯》,发现写课堂设计、作文教学、质疑教参的文章不少,得出一点启发:可以就文章写质疑,可以将自己认为有意义的课堂教学片段记下来,也可以对中考试卷做点分析,这样又有新意,又容易发表。
用了整整一天整理了2007年第一期的《语文教学通讯》。从教学设计(课例)、备课资料、教材质疑、教学艺术四个角度先做了认真阅读,然后进行分析、归纳、摘抄、点评,感觉很有意思。一篇看似不起眼的文章,钻研的人能琢磨出那么多名堂,可见语文的天地是多么广阔。看来,只要用心,我的小自留地上会有大收获的。
在完成对第一期的阅读、笔记之后,我也在杂志封面上做了个记号,打上了一个大大的“√”,这时,心里竟涌起了一股久违的激动,这是源于热爱语文教育的激动,这是受到余老师勤奋钻研精神鼓舞的激动,这是得到同龄人相互鼓励加油的激动,这是在浮躁的社会中静心阅读而生快感的激动,这是一个爱读书的人想拥抱书本、提升自己的激动……我要常怀激动。
越来越觉得余老师的板块设计太有魅力了。想想自己曾经努力追求课堂生成,而忽略了对课文的深入钻研和精心设计,那是多么荒唐的事情啊。我要试着去揣摩板块设计的精妙之道,努力设计出带有自己思想的课堂教学方案来。
2008年8月8日 星期五
下午将《我的叔叔于勒》做了草稿设计,感觉内容很多,无法在一份设计中完成,准备再换个角度设计第二份出来。
除了公开课,我似乎从来没有这样认真、钻研地读过一篇课文,并努力进行科学设计。希望这种精神和意识能一直鞭策我前行。用十年的时间,跟自己的韧性赌一下,我应该不会输的!
2008年8月9日 星期六
早上,将博客(还是去年4月建立的,我差点就忘了。无意中,遇见了它,如获至宝,决定要善待它)建设了一下,加了一点日志,对博客做了点修改。栏目增加了:星星点点(平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随想)、大师摇篮(主要贴学生听记本上的文章听后感)。其他栏目没怎么动:家庭教育、课堂教学、教学反思等。
看到有人对我的日志进行评论,心里还是挺开心的。希望能坚持做下去。朋友说在参加培训,关于有效教学方面的。有效教学概念,完全可以把它分解在教学的各个过程中来理解,如有效备课、有效设计、有效导入、有效提问、有效讨论、有效活动等,具化以后,就容易理解有效教学了。
将《我的叔叔于勒》的设计先写在下面,慢慢修改。
方案1:以“说”贯穿全文教学
1.厘清情节
2.体悟生活
3.辨析称呼
4.评论人物
5.美点欣赏
6.角色体验
7.理解作者
方案2:以“读”“说”为主要方式贯穿全文教学
1.初读课文,厘清情节
2.演读课文,精彩评“说”
3.读懂称呼,评价于勒
4.细读课文,抓小放大
5.寻找线索,抓大放小
6.品读生活,认识社会
2008年8月10日 星期日
《语文教学通讯》上刊有参赛的论文和课文教学设计,有的设计很一般。翻阅了2007全年的和2008年前8期的《语通》,发现竟然没有一篇《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设计,网上能查阅到的设计也都大同小异,这为我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一定努力精心设计,我有这个信心!
好,将昨天的设计继续修改。
以上是2008年8月6—10日的主要生活内容,那五天我的记录字数是7600字。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头,我便一直坚持到现在。再读当年的日记,让我心安的是,那份对语文的热情没有减少或降低,相反,这份热情因着我的坚持而越发蓬勃了。
记录日记,会让你感受到生活每天都是新的。你没有理由怠慢,更没有理由消极地对待生活。
我进入中学很迟,31岁才迈进初中语文教学现场。比我的很多学生、我的朋友们差不多迟了10年呢。似乎也是在前两年才有了一点研究的感觉和状态。我想,这可能与我坚持记录有关。我曾经做过一次小统计,状态最好的2010年,仅仅在前4个月,日记19万字,博客120篇。许多的文字就是我后来研究成果的激发点。平时生活中的素材尤其是课堂教学中的片段,只要多一点思考、多一点分析,往往就是最鲜活的科研素材。
如,我做的教学简要记录就是日后科研的好素材。
每个月用一张表。每天记录上课内容、作业及批改情况、课堂反思。在这样的表格里保留了大量的可供研究的原始素材。以下是2010年春天开学第一周的简要记录:
我的坚持记录里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建个人博客。
记录生活是一种私我的行为。而一旦建立了博客,就不一样了。
我常常把关于语文教育教学的随笔发到博客上。有时是教学后记,有时是得意的创意设计,有时是学生的预习提问、精彩作业,还有时就是我纯粹个人的小思绪,如“生命的回音”系列,就是我每天所思所想的刻痕。
目前,我在两个网站建立了博客:中华语文网上的“带露梅花爱语文”博客;1+1教育社区上的真名博客。一篇文章发在两个博客上,因为两个博客群的人员组成不太一样,所以,与更广泛的真心爱教育、爱语文的同行交流,我可以获得不同角度的评价、收获。
中华语文网上有许多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博客。走进中华语文网,就是走进了语文人的缤纷世界。流连于这个世界,你会为自己也是一个语文人而深感幸福和陶醉。不论是知名专家的文章,还是年轻教师的随笔,都以鲜活而独特的文字吸引我徜徉其中。
1+1教育社区,是热爱教育、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一群人交流的园地。一些研究教育的学者和广大的一线教师用心用情在经营着一个叫“生命化教育”的天地。
在这两个网站,你会被自己也会被那么多爱语文、爱教育、爱生命的人感动,你会感觉到你在被一群纯粹的人引领着前行。
建立博客,阅读博友们的留言评论,学习其他博友的文章,这种跨越一切只为一个共同目标的交流方式让人沉醉。
记录,不一定都要成文。片言只语也是一种记录。
我的包里随时都有可以用于记录的或大或小的纸片。外出时读随身带的书,有点滴想法了就写上一笔;偶尔产生了某一个灵感,立刻捕捉下来。纸片上的内容,及时输入电脑。
3.科研写作
科研写作是修炼内功、提升专业水平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和途径。
一般的写作,是很简单的事情,很轻松的享受。当然,逢到专业的论文写作,有时也是一件令人彻夜难眠、梦牵魂绕的工程。有时,一气呵成,挥笔而就;有时,几天写不出一个段落也很正常。写作,本就是一件让人欢喜让人忧的事情。
我的写作,讲究的是状态。不过,因为有了坚持的记录,有了大量素材的积累,写作就不那么神秘、不那么痛苦了。
我从不给自己布置死任务,一年要完成多少,发表多少。因为,我不把发表作为目的本身,而更多的是享受自己将思考形成文字的这个过程。能发表与更多的人分享固然好,不发表但梳理出自己的认识也是一种收获。对于专业性很强的文章,很多的时候我也是凭着感觉在写作。我不喜欢把事情功利化,也许有时一年颗粒无收,也许一年里会有十篇文章发在核心期刊上。尽管这样的凭感觉写作会让一个人失去对自己的比较准确的把握和判断,但我还是喜欢随性一些,喜欢水到渠成的怡然。
在写作中反刍、思考、提炼,使感性印象上升为理性认识,让理性思想指导感性实践。
一直以来,我都比较重视独立解读文本。文本解读能力必须靠自我训练。与其在网上找大同小异的现成教案,不如沉下心走进文本,采取陌生化阅读法让自己读出文本的原汁原味来。有了自己独立的解读,我们才更有勇气和底气站在手里有多本教辅书的学生面前。
我曾经看轻过教材里的一些文章。现在想来,那是多么荒唐的事情。以前被我怠慢过的文章,当我用虔诚之心静静地走进去,努力去挖掘它作为课文的美点时,它变得那么可爱。
在解读中发现文本的价值,在解读中确立教学目标,在解读中安排训练重点,在解读中拟订教学方案,更在解读中加强自己的内功。
一次校内公开课,我执教《孙权劝学》。同事们对这节课评价颇高。一位历史老教师跟我交流时问我:“既然是写孙权劝学,吕蒙也学有所成,为什么要写鲁肃拜见吕蒙母亲呢?”我被问得哑口无言。这是我备课时压根没有想到的。
曾经以看熟《教师用书》,用好教案为目标的我,开始主动加强研读课文能力的训练。不借助任何资料,我用素读法走进文字中。暑假的酷热天里,连续二十来天,我的生活除了做家务就是读课文写解读。很多的时候,衣衫湿透,两条胳膊因为久在电脑上,手腕甚至起了痱子;看似单调的生活,却带给我一种全新的感受:课文这么可爱,写作如此迷人。家中厨房里是备有笔和纸片的。有时,做饭时突然想到研读中的某个问题或者一个教学创意,我就立刻记下来。有一段时间,我对研读文本和创意设计甚至达到了痴迷状态。120多字的课文语段我写出1000字左右的解读稿;1400多字的《谈生命》,解读稿达7000多字;《那树》一文我写了两个版本的解读稿,其中一稿达9000多字。随着解读文本的增多,渐渐地,我归纳出一些有趣有效的方法,如破题解析法、逆推而上法、背景入手法、成语还原法、以词带篇法、情感同理法、细节证明法……这些方法既是解读文本的巧妙方法,也是产生创意设计的源泉。
2011年3月,我要开一节市级阅读教学公开课。我特意选择巴金的短文两篇《日》《月》,目的只有一个:磨砺自己。这篇课文可参考的资料非常少,《教师教学用书》上也没有对《月》的解读。我反复研读,不借助任何资料,写了4000多字的解读稿。“找准角度,利用文本,关注活动,提高能力”,这是我对自己教学的一贯要求。在反复研读后,我以课文导语中的“特殊的年代”“寄托着深意”“别样的心情”三个短语作为教学线索组织教学。别致的角度、巧妙的结构、预设与生成完美的结合、学生精彩的发言……这节课获得了听课老师们的高度好评。特级教师丁卫军这样评点我的课:“通览柳老师的这节课和其他课例,我们会惊讶于她对教材的研究,就单说对‘导语’(无论是单元导语,还是课前导语)的研究,像她如此精微如此系统的,在全国怕是难找到第二人了。这也是她的课堂教学设计精巧、课堂生成精彩、课堂开掘精深的基础。”
这堂课不仅锻炼了我独立深入解读文本的能力,更推进了我对教材中课文学习导语的研究。
我把人教版七至九年级的六册书共170篇课文的学习导语逐字录入电脑。那段日子,我整个人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发现研究的新大陆的快乐填满了我零零碎碎敲击键盘的时间。2.4万字的课文学习导语的原始素材成为一个巨大的矿藏,吸引着我去深挖细找。我将课文学习导语文字打印出来,深入揣摩研读,将它们进行重组,又结合平时的思考和自己的案例,最终完成了近两万字的一篇论文。文章的第四部分《“学习导语”指瑕——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发表后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2015年第2期全文转载。
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把语文教材读得更深更透,除了丰满自己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教材的价值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了更积极的影响。新课标提出教师要理解编者意图,编者意图在哪里表现出来呢?那些前言后记、附录材料、学习导语、课后练习等,都能体现编者意图。可是,我们平时又能揣摩出多少,并有效利用于课堂呢?解读教材这个基本功是需要长期磨炼的。
将研读所得变成文字,虽颇费心神,却是我很喜欢做的事情。这几年,我发表了10多篇教材研究文章。这样的磨砺,让我在课堂上更加自如、更加自信。
除了解读,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活动都可以成为我们笔下的素材。
课堂上听到鞭炮声,这也许并不是稀罕事。我立刻把这个突然而至的声音作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复习写声音的文章和手法,让学生进行片段写作训练。下课后,觉得这样的课是意外生成的好素材,于是在第一时间写下实录。对这一课例进行进一步思考,完成了《巧用意外作凭借》一文,发表后被收录于《有效教学66个经典案例》一书中。
听课、评课,是我们的一项常规活动。这样的活动,也是有文可作的。在听课中学习、比照、反思,在评课中更客观地思考、对比,在听课与评课中能加深我对语文的理解、对教育的理解、对学生作为独立的人的理解。学会听课,是我一段时间的努力目标。
有一次参加交流性质的听评课活动。对听课者教学设计的质疑引发了我对文本的新解读和教学设计的新思考。将听课所思形成一篇文本片段解读稿,发往杂志。不久,《〈桥之美〉的精段解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上发表了。
我写这些文章,从来没有觉得是负担,是任务,很多的文章之前也没有想过要去写它。因为从来不是为了发表或者获奖而写作,所以写起来反而轻松。我的写作,纯粹是因为喜欢,喜欢初中语文教学,喜欢我自己选择的这样工作,于是借助这些大大小小的文章来培养自己关注、思考和表达的习惯,最终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自己的看家本领。
4.广泛交流
修炼,光是闭门修炼是不够的。自己内功如何,在和别人的比较中才能知道高下。与他人一起切磋,往往会更快更好地提升水平。
走到广阔的语文世界里,参加研讨活动,结交语文朋友,让自己前行的路上不再孤单。呼朋引伴地,走在语文之路上,共同欣赏沿途风光。
2008年4月,我前往扬州,参加叶圣陶语文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会上,我冒昧地把我的一篇文章交给顾黄初先生。没想到,他连夜仔细阅读、批改,还写了评语。在大会闭幕式上,顾先生充分肯定了我坚持多年的课前听说读写综合训练,说我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教改之路。顾先生的发言给了我很大的精神鼓舞和前行动力。
只要用心寻觅,总有很多有意义的活动在等着我们参与。你去不去,活动都在那儿;你若真去了,你一定会比原来的你进步不少。
2008年11月,听说江阴的英桥中学请来了余映潮老师,来进行为期一周的手把手的教学辅导。我赶过去参加。从小学的课堂到高中的课堂,从听课到评课,从听讲座到参与沙龙,完完整整三天的参与式学习,带给我一股强烈的冲击力:语文,还有这样的教研。我看到了余老师听课的方式,记录时间,写下随感;我听到了余老师评课的角度,抓住点,牵出线;我更加感受到了余老师对年轻教师的呵护和鼓舞。评课时,虽然我发言不多,可是,当我发现笔记本上的想法和余老师发言的内容有相同之处时,我就会小小得意一下。内心的窃喜至今还能感觉到。我跟一个朋友说,那三天的收获,超过了我之前的几年里自己独自的摸索。这绝不是夸张,因为,那三天,我常常有“全体都震悚起来”的感觉。那三天,让我知道,除了需要勤奋以外,我还需要的是什么,那就是:走出去,在欣赏外面风景的同时开阔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能力。
2009年10月,镇江外国语学校举办“本色语文”研讨活动。一个多么好的学习机会啊!于是,我赶乘早班车,7点多一点就到镇江外校了。听课,听讲座。这一次,我进步了。在晚间的评课活动中,我主动做了发言,获得余老师和在场老师的高度认可。这样的发言看起来是即兴的,实际上是对自己语文内在素养和能力的一次考验和直接展现。尤其是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对于一个一贯比较胆小的人来说,这是一种飞跃。只有迈开了第一步,才能走出下一步,一步又一步地向前。
作为学习者参与教研活动,可以获得一种提升;作为被观察者、被研究者参与活动,更能促人进步。
永远难忘2009年3月的通州之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为语文、奔着语文,欢聚在白兰中学。九个人,九节完全不同课型和内容的课。直到现在,我都没有见过这样的开课阵势。每节课结束后,主持人就课堂教学当场提问,有的问题很尖锐,有的问题很有难度,但又必须回答;听课者也是现场评课或者提问。这样的“来现的”可真是对心智的磨炼啊,要有点真功夫才行。整个活动中,大家轮流当主持人、评课人,在观、评他人课堂的同时更多的是对照和反思自己的课堂。就这样,个人被团队向上的力量裹挟着前进了。
历历在目的,还有2011年7月安徽铜陵的“生命化教育”优培研讨会的经历。
一千多人的会场座无虚席,过道上也挤满了人。孩子们中午就顶着烈日赶到了会场。上课前,我们在舞台上预热得很好,台下的朋友们都在为此高兴。比起前几场的冷清氛围,大家都有理由相信这节课的精彩。可是,谁都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整个会场的音响在开课前五分钟彻底瘫痪。只好将开课调到后面,专家讲座先来。待我和孩子们上课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五点多钟了。孩子们虽然有点疲劳,可是有之前我们彼此留下的美好印象做前提,他们的课堂表现还是不错的。自我感觉,我实现了教学目标。可是,在后面的评点中,我所接收到的第一个信息就是质疑:在那样的时空下,还按照计划上课,学生被放到哪里去了呢?有没有从生命关怀的角度去设想重新安排课?哪怕只上十五分钟,后面的内容跟学生说说原先的安排也是一种选择。还有其他学科的老师(我不得不说,她确实没有看懂我的课)提出,中心句概括法跟多年前的概括段意是一样的。语文的改革就是这样的了吗?我所思考的是:如果我只上了一半或更少,而没有上完,这就是尊重学生的生命了吗?是不是会有学生期待跟我一起上一节完整的课呢?还有,当音响恢复效果的时候,我那时候为什么没有勇气直接提出先让孩子们上课,或者,讲座的专家为什么没有能够从生命关怀的角度让学生先上课?总之,因为这节课上的插曲,带给了我超过这节课本身太多太多的东西。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学,什么是生命教育,什么是真正的语文教育,什么是理论,什么是实践等,由这节课衍生出来的太多的疑惑笼罩着我,使我在一段时间模糊了本来就不清晰的对教育的诸多问题的理解。而我能做的便是:读书,思考,再读书,再思考。回过头来想想,没有这样的被观察、被评点,哪会有后面更深入的反思和进一步的学习与研究呢?
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邀请的,走出去参加活动,首先收获的是语文,而更大的收获是另一笔人生财富:朋友。因语文而结交真正的语文人,成为一路相伴的志同道合者,这是我葆有前行动力的原因之一。至今日,我们已经进行了10次的团队活动。
我的语文朋友,不分新旧,不论年龄,不分性别,不论地域,只要真心爱语文的,我们就会有一见如故的感觉。
我的语文朋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不曾谋面的博友。在阅读彼此的博文中,留下或长或短的评点,渐渐地,互评多了,就熟悉了。在这个独特的天地——中华语文网里,大家都因为语文这个缘分而走到一起,所以,都是很真诚地交流语文话题。这也是我为什么把博客搬迁并长期定居在中华语文网的主要原因。有时会有一些博友发来教案、开课设计等要求帮忙指点,只要有时间,我就会认真阅读并做详细批注,给出自己的建议或意见。这样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自己的一次备课和反思的过程,能够让我从旁观的角度更加冷静、客观地分析、评点,可以说,是这些博友在平时的生活中给我增添了多思考多学习的机会。
当看到一些博友因为看到我的文章而产生热情并开始以一种新的积极面貌投入到教育教学中时,我就特别欣慰。“因我的存在而让别人快乐”,这不是一句空话,虽然它看起来好像很遥远很缥缈很矫情。让别人快乐很简单,你得用快乐的情绪快乐的经历感染他人,而我总是把做教师、研究语文当作生活中一件快乐且幸福的事情。打电话时如果你微笑,对方是能感受到你的笑容的。更何况,我的文字里有很多是记录我以快乐、感恩之心对待学生、对待语文教学与研究的内容。读我的博文,透过字里行间,当然能够分享我的那份快乐幸福的情绪。同样,以欣赏、感恩之心读其他博友的文字,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很多,把博友们的思想和优秀做法融入到我的语文中,于是,自然就有了进步。
5.内省反思
常常反思,会让人变得有深度。反思的最好素材就是自己的课堂。我做反思的方式主要有两个:
第一,写教学后记。
下课后,在第一时间做反思。把课上的一个感动的细节、一个意外的生成、一个精彩的答案、一个机智的应对、一个不当的处理等都立刻记录下来,进行反思。《八读〈我爱这土地〉》《课上传来鞭炮声》等多篇文章就是课下及时记录和反思的成果。教学后记,可能只是片言只语,可能是洋洋大作,不限格式,不定字数,重要的是这些文字可以促使我反思课堂,深化对课堂的认识,加强对课堂的理解。它们就像一块块小石子,每天积累一点,日积月累,铺就成一条让我走起来更踏实、更稳健、更有力的道路。
第二,听课堂录音。
这几年,我总是带一只录音笔进课堂。
很多的课堂都会有超出预设的精彩,虽然教学后记可以及时记录,但是也远远没有课堂录音来得真切。
在我的电脑里,有专门的文件夹:课堂录音。只要用心研究,每一节课的录音都大有作用。即便是一节普普通通的课,也会给我以新的启迪。如教学中为何要做这样处理,是否可以再灵动一些,推进是否自然,启发是否到位,评价是否精准等。
有时遇到一节精彩的课,我会因为把它录下了而开心许久。如果没有这个小小的录音笔,怎能如实地保留下课堂的面貌呢?
每过几天,我就会把录音笔里的资料传入电脑,标明时间和内容;对特别突出的课我会把它归入“待整理录音”文件夹里,等到有空的时候,我就会一边听录音一边慢慢地把它整理出来。
有时一节课有太多值得分析的地方,我就把录音听得很熟。用走路的时间、骑车的时间,一切可以利用的看起来琐琐碎碎的时间来听录音。
《散步》,这一篇我以为不太容易上出精彩的课文,在孩子们的讨论中,显现出那么多美好的元素。《〈散步〉美在……》,就是因为有了录音才能够整理出来。《倾听与复述》《短文两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绿色蝈蝈》等自以为比较成功的课,我全都都整理出来。一边听一边敲出汉字,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一节课的实录,需要集中精力几天才能攻下来,可是,有了这份文稿后,再做反思就更方便、更全面、更易深入了。
是学校要求教完课要写后记、做整理的吗?没有。这样的工作完全是我自找的。从功利的角度讲,有时,做了这些事也许也不很清晰到底要有什么直接的目的,但是,因为做了,心里便觉得充实、坦然,在面对课堂时才更有感觉,也更容易进入状态。要站稳讲台,靠的就是点点滴滴的积累啊!突然想起一句歌词:“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小孩。”拿出那份坚持、那份自觉、那份热情,“我的小孩”就可以健康成长。
6.参加公益活动
近些年,我有机会被邀请外出作课和参加讲座,参加公益培训活动。这些活动成为推动我成长的新力量。
2012年12月底,作为首批志愿者,我参加了全国中语专委会农语中心的义务援助计划活动。上课时,整个报告厅遭遇了多次停电,我带着学生们处变不惊,向老师们展示了师生美好的风采。苏立康老师和李元昌老师都对我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褒扬:“处理从容自如,可见备课入心。”“课上出了新意。这种新来源于执教者不仅有自己对文本的琢磨,更是建立在平时广泛的阅读基础之上。”这次的停电事故,实实在在地考验了我。如何面对突发事故,如何以超然的平静和灵活的处理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课堂变化,这需要底气,更需要智慧。在这次的教学意外之后,我在备课时更加多考虑各种可能,在后来的教学中,也有类似的事件发生,我亦更加从容。
为了能给国培班的学员们带去高质量的讲座,我对自己10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进行了完整的梳理,写出了两万多字的讲座稿。以丰富的资料,生动的讲解,获得了学员们的好评,并成为“湖南省2013年度‘国培计划’各项目排名前五专家”中的一员。有一次主办方临时通知我将原先半天的活动变成全天,再增加一个新的讲座,我立刻在高铁上备课,整理自己的新思考、新案例,撰写讲稿,制作课件。因为平时积累丰富,因为一直在思考,最终从容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每一次讲学,都是对方需要什么,我就得拿出什么。这样的被“点菜”,着着实实是对我平时教学和科研的考查。来自课堂的各种生动的状况,更是对我教学实力和教育理念的检测。
课上我以看似不经意的言行帮助并改变了一个自卑的学生,他下课前的主动发言是给我的最感人的回应;课前闲聊时,原本陌生的孩子们竟然称呼我为“柳妈妈”,我享受这份意外的幸福;一个学生朗读作文后,我就“教育伤害”做了即兴演讲,让他感受到我对他的理解……许多个难忘的画面,许多个令人疼爱的孩子,丰富着我的讲学体验。孩子们的一言一行都是真实的教材,让我常常反观自己的言行是否诠释了教育的真谛,于是我更加感恩身边的和远方的所有孩子。我知道,语文教学不单是教语文,首先重要的是陪孩子成长。
因为参加活动我认识了许多的一线教师,他们对提高专业水平的渴望、对语文教学的敬业,常常让我感动,给我以继续前行的力量。
最难忘的是2014年12月我独自去的送教活动。当地教研员说,我是“十多年里第一个走进本溪市送培的外地专家”。想到人民教育出版社把这么重要的培训任务交给我,想到这些老师辗转奔波冒着风雪来学习,尤其是看到他们专注地做笔记、认真地倾听,我心里满满的是责任和感动。这一天,我站着七个多小时完成了两节课和两场讲座。中午短暂的休息时间里,我把与讲座有关的课件及大量的链接资料整理好,全都留给了老师们。活动结束时,外面已经黑了,大雪依然在飘舞。我知道,除了我在大雪中赶路,还有许多参加培训的老师也在返程途中。风雪中我们一同走在语文之路上,共享语文教学与研究的快乐,这是何等的幸福!
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与同行们一起成长,我不辍思考和写作,主动开发更多的专题研究。如果这几年我还算得上有点进步,那都得感谢老师们对我的认可和鼓励。
与更多的老师携手同行,欣赏更多的语文美景,是我此生一大乐事。
我如何能这样?
修炼,从来都不是轻松的事情。可是,我喜欢这样的修炼。为何能做到呢?很简单,当修炼成为一种内在需求的时候,人就会变得主动,会在过程中获得快乐和幸福。
要让自己有好的发展,良好的性格是一个重要前提。
我是一个常有快乐和幸福感的人。这得归功于我有一副好性格。
在生活中,在工作中,我始终保持着我的本色,做真实的自己。对毫无意义纷纷扰扰的口舌是非不参与,对很多人盲目跟风的物质生活不追求,我只做内心平静、坦然、有着自己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的我自己。
一直认为,我的性格决定了我可以有所成绩。善良是我的本性,平和是我的心态。
1.善待自己
善待自己的身体。身体是本钱,一定要善待自己的身体。我也许没有很大的梦想,但是,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连做梦都可能是奢望。我常常会抽时间锻炼身体,为自己、为家人、为心爱的事业。一个能够爱别人的人,首先就应该是一个内心真正关心自己、疼爱自己的人。
善待自己的情绪。每个人都应该常葆有一副好情绪;如果没有,也要能够做自己的心灵医师。经典情商教育培训课上,有一天,我看到不少学员手腕上都多了一个塑料的环子。一问才知道,那叫“不抱怨环”。我说我不需要了,因为,我、我身边的人几乎很少听到我抱怨什么。用欣赏的目光看世界、看自己,越看越赏心悦目。
善待自己的生活。也许有人认为我每天只想着我的工作、我的语文,会忽略了生活的其他内容,生活会很累、很单调。他们哪里知道,我其实是一个充分享受生活情趣的人,常常会在简单的生活中创造浪漫。
当我说起做饭做菜门道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会喊道:“你还会做饭?”他们觉得我就是一个只知道想语文、不会家务的人。当我说干家务是一种休息、放松甚至是享受时,几乎所有人都会质疑:“你哪来的时间搞语文?”
有段时间,我的博客几乎每天一篇,有朋友问我哪有时间写博客,还友善地提醒我,不要活得太辛苦,生活要充实一些。我回复他:我充分享受着生活的多彩和美丽。有时课结束后我会一个人到公园里看看花花草草,放松放松后再回来继续改作业、备课。下雪天我去明孝陵赏梅花,春天到鸡鸣寺赏樱花;夏天的早上我会骑车先去玄武湖赏荷花,然后再去菜场买菜。过大俗大雅的生活。用欣赏和感恩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生活就常常浪漫!
2.善待学生
在我们的生活中,与我们相处最多的是学生。
学生,首先是独立的人。学生不是我们的附属品,不是我们用来改造的对象,更不是我们利用来成名获利的工具。学生是我们的伙伴,是在教师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伴侣,他们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条件、创造了可能。没有什么人可以这样心甘情愿地伴着我们,还如此尊重、配合甚至服从我们。有时想想,师生,是多么微妙的一对关系啊!
我与学生相处的三部曲:让学生喜欢我,因为喜欢我而喜欢语文,在拥有了前两个喜欢的前提下,实现语文综合素质、人的素质全面提升。
与学生相处,要找准契合点:喜欢。要努力做到让学生“一见到你就喜欢,一离开你就想念”。让学生把你当作知心人,跟你讲贴心话。
善待学生,要学会利用细节来表达。
如,可以利用作业批语表达你对学生的批评、要求、期望等。以下摘录的是我批改阅读本的留言:
“哦,抱歉,让你伤心了!处罚我请你吃巧克力。记得,提醒我呀!(注:我的巧克力都是由孩子们帮我消灭掉的。)”
“很高兴地看到,你开始用句号了,而且用得准确。奖励一颗星!”“希望你的书写和你一样清秀、端庄。”
“作业太好了!赏心悦目!读这样的作业,我好幸福!”
“期待我们一起被感动,一起流泪去品味这个美好的故事!”
“和你的朋友金璐一样都选了这故事呀。为你们的心有灵犀鼓掌、感动!”“把字写大,像以前的那样。大方些,才够男孩气!”
“70个字的一小段话被你读出了700字的感受,就凭这股子认真思考和表达的精神,你也一定是无敌的!”
“当我们与别人不能平和相待时,能说我们是宽容的吗?对同学、对女同学,我们应该怎样相处呢?一个字:诚。祝小阳阳和大家快乐相处!”
“头发剪短了,人也精神了!上课多看看我,你就会坐直,更多气质了。想看到你更新博客!”
有时一个拥抱,一个可爱调皮的称呼,甚至一个眼神都可以起到教育的作用。
不从学习成绩的标准去评价一个学生,你一定会比较愉快。是啊,又有多少人的未来发展是完全与中学时候的成绩一致的呢?看看那些学生,尤其是成绩不突出的甚至很差的学生,想想如果是你自己的孩子,因为成绩不好,而被老师忽略甚至歧视,你会有怎样的感受?所以,我一直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可爱。西方有句谚语:“孩子是上帝暂时托我们保管的六弦琴,我们要让他们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每一次开学,每一次活动,我都用相机和文字把他们记录下来,为孩子们做点保留生命刻痕的事情,那是非常有意义的。
外语有口试,为什么母语没有呢?我一直不能明白的是,我们对母语的态度为什么如此怠慢!通过语文口试,可以测评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规范学生的口语表达。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每个学期通过这10分钟左右的口试,让我和学生能单独面对面地做一次交流。也许,三年中,有的学生都没有和任课老师亲近地说过一次话。我们的学生被我们忽略得太多太多了!再者,与学生的交流,也让我有一股无形的压力,我必须表达很规范,为学生示范。
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永恒的过程,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其实,我们是和学生互相陪伴着成长的。所以,要感谢学生给我们的生活、教学、教育带来的丰富资源。预习作业中的那些提问,促发我对课文进一步思考;学生日记中的一则感慨,让我反思自己的班级管理;学生问卷调查中对我的赞扬,成为鼓舞我的一股力量;即便是学生之间闹矛盾,也是对我教育教学智慧的一种考验和磨炼。没有学生,就没有老师。用感恩的心,感谢学生陪伴我们成长。有了这样的认识,一定就会善待学生了。
3.善待环境
不论你处在怎样的环境里,都平静地面对。只需蓄积养分,不管其他,花儿终有绽放之时。
我所在的单位名声响亮,令人羡慕。在外面,我通常不大敢说自己是这个单位的,因为总觉得自己的水平还不够与学校的名声匹配,唯恐会因为自己的不才而损害了学校荣誉。我常常思考的是,在这么一个被很多人视作安乐窝和保险箱的单位里,如何活得不失去自己?如何有如履薄冰的危机感而不是“我们走在大路上”的那种耀武扬威之气?很简单,认真对待每一天,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用心,用良心和真心做符合教育的事情。
我任班主任期间,每学期都举办班级文化艺术节,一直到中考一模之后还举办。起初旁人不理解,有担心的,也有反对的、准备看笑话的。但是,我认为这是对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对班集体的成长都有意义的事情,于是,我坚持,我努力。在学生快乐、班风善美的前提下,我们轰轰烈烈地举办了多届活动。我和孩子们的初中三年并没有为分数而活,我们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调,而在被视作唯一评判标尺的分数面前,我们也一样昂然挺立。
当环境不利于自己发展时,我们要把自己的发展当回事。你改变不了环境,但是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优秀起来。每一个人都这样努力,环境就变好了。
不争不抢,不急不躁,不名不利,安安静静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想做不成都不容易。
爱惜自己的身体,感恩我们的学生,修炼平和善良的性格,就会活得快乐而幸福,而这些,是我修炼语文内功的前提。
我将走向何处?
我将走向何处?
我将踏实执着地前行,努力成长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
因为爱着。爱着我自己的选择,爱着我面对的学生,爱着这美丽多彩的生活。
因为感动。感动于学生的认可,感动于师友的疼护,感动于生活的眷顾。那么多美好的人和事让我没有理由不对语文充满爱恋。
回望身后的脚印,尽管深深浅浅、曲曲直直,但不变的是依然一路向前、没有停歇。这是我前行的安慰和力量。
继续走,一步接着一步,不知道将来会怎样,但我知道的是,用对事业的一腔爱恋,创造属于自己的、属于语文的精彩,我的目标就在那儿等着我:成长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