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樵民红军”兄弟们,我想念你们!
今天,必须留下这篇简短而又真诚的文字,只为我们相遇相知的这个纪念日——兄弟们,我们这个团队一周岁了。
去年的今晚,我们在镇江。因为语文,我们走到一起。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是我们共同的感觉。
我们的话题全是关于语文的。我们就是一群纯粹的语文人。
兄弟们,记得吗?那晚,我们席间聊天、唱歌、拍照。柳柳的一个“咔嚓”永恒了那个叫“金砖四国”的美好缘分。四大帅哥手挽手、手叠手的照片刻在每个人的记忆里、更刻在每个人的生命中。我们漫步在镇江外校的校园里。听益民兄说那株老松树的七大含义、文物碑刻的典故、旧校舍的故事。夜风有点凉,可是我们谈兴热烈。用相机拍下新月、古松、老屋,版画效果的照片给这个夜晚增添了另一种诗情、浪漫和醉意。
兄弟们,记得吗?一别数月后,大暑天里,我们在昆山恩樵兄家里再次欢聚。我们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买的车票,在不同的城市上车,居然座位都连在一起,我们惊叹我们欢呼,为这个拆也拆不开的缘分。闲闲散散地、从从容容地,我们喝茶、聊天,总是离不开语文这个永恒的话题啊!盘腿坐在榻榻米上,或倚或靠;或批判争论或假设探究;或慷慨激昂,或娓娓道来;茶喝了一杯又一杯,话说了一茬又一茬……恩樵兄开车把我们送到车站的路上,我们相约着一个个美好的下一次。被益民兄做了“看图说话”的那些照片,每一次看到都会开怀大笑。我们每个人都尤其喜欢和珍爱着这一组细节。
兄弟们,记得吗?在距我们第一次相逢整整八个月的那一天,12月,我们又相聚镇江。我们一起听课,一起沙龙。忙前忙后的益民兄、主持评课的卫军兄、主持沙龙的“金话筒”恩樵兄、展示精彩课堂的增红兄,你们风采各异,但都闪亮迷人。那晚的沙龙,更是我们思想的碰撞,是我们智慧的聚会。我用相机记录下我们相聚的每一个美好瞬间。
兄弟们,记得吗?寒假里,我们相聚南京。最最大的遗憾是益民兄因为眼睛手术而没有来。我们不是纯粹为相聚而来,我们为语文而来。当别人都在度假的时候,只有我的几个傻傻的纯纯的兄弟为着美丽的语文远道而来。我们聆听讲座,我们交流感受。恩樵兄、增红兄的琅玡山之行更为这次的相聚增添了色彩和回味。恩樵兄始终不明白为什么那么“轻轻松松地”就把酒喝完了而并没有醉,答案其实很简单啊:酒味醇、人品正。
这一年里,我们真正相聚并不多,可是我们往来并不少。我们更多的时候是默默地读着彼此的博文,发表的作品。大家都有自己的博客,都是勤奋写作的语文人。几位兄弟在各大语文核心期刊上常有文字发表。读到你们的名字,一种亲切、一种得意、一种幸福便漫溢我的心间。
这一年里,我的四个兄弟都出了书,恩樵兄的《一个人的教育史》,益民兄的《说文 论语 评教》,增红兄的《追寻教育的本真》,卫军兄的《二十位语文名师经典课例实证研究》。读着你们的文字,就好像在和你们说话,常常情不自禁地微笑、点头、默叹,以为妙绝。因为这些书,我们是那么近地在一起了。
这一年里,语文路上的小妹妹接受着你们的关心,我在你们的濡染和引领下一步一步地前行,尽管步伐很小,力量很轻,可是,有你们带着,有你们时不时的问候和鼓励,我走得有劲头,有信心。谢谢上天,在我进入中学十年的时候,把你们派到我身边!
恩樵兄又出新书了。问我要了地址要给我寄书来。好期盼啊!
前两天的又一次语文盛会,我没能参加,少了一次与几位兄弟相聚的机会。很遗憾!但是,我知道的,你们会理解我的。你们也知道的,我并没有远离,我们还是在一起的,永永远远地。
君妹妹曾流露过很羡慕我们这几个江苏朋友的亲密团队。何止她羡慕啊!在浮躁的当下社会,这样可爱的几个语文人,这么纯粹本真的友情,这么为美丽的梦相守在一起的团队谁会不羡慕呢?
刚刚的一个偶然发现:我这四个兄弟如果按照年龄排列,名字最后一个字便组成了“樵——民——红——军”,呵呵,一个新的红军支队啊!得,从今天起,我称呼我的四个兄弟就叫“樵民红军”吧!
我的“樵民红军”兄弟们啊,我永远爱着你们!
(此文写于“苏语五人行”相识一周年纪念日。)
又:
如今,“苏语五人行”已经成为令人瞩目的成长团队,被《教师月刊》评为“2015年度教师”。《中国教师报》做了特别报道:《苏语五人行:散步在语文田野》。
以下是《中国教师报》记者马朝宏对“苏语五人行”的报道。
苏语五人行:散步在语文田野
有这样五个人,在江苏省的昆山、镇江、常州、南京、南通的初中语文教学一线勤勉不辍,因为热爱,他们相聚;因为追求,他们前行。他们是——
刘恩樵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国际学校初中语文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著有《一个人的教育史》《新语文叙论》等。
丁卫军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语文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南通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注:2016年被评为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著有《小丁教语文》《丁卫军教写作》。
王益民 江苏省镇江市外国语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镇江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发表、出版文字近200万字。
梁增红 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语文教师,常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注:2016年被评为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出版个人专著《追寻教育的本真》《简洁语文教学的守望与探寻》。
柳咏梅 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注:2016年被评为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个人专著《语文教学三部曲》即将出版(注:《语文教学三部曲:解读、设计、演绎》已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出版)。
一个星期天,记者在江苏镇江市外国语学校见到了“苏语五人行”的全体成员。刚一见面,镇江市外国语学校教师王益民就讲了一个段子。
一大早,王益民收拾妥当准备出门。尚未起床的爱人不解地问:“大周末的这是干什么去?”“今天,我们‘苏语五人行’开年会。”爱人翻过身看了他一眼道:“哦,怪不得听说今天镇江要交通管制,原来是你们开年会啊!”
在座的各位听了无不大笑。当然,“交通管制”是爱人打趣他的话,言外之意:一个只有五个人的年会,用得着那么煞有介事吗?
南通的丁卫军老师,因为当天有雨有雾,高速公路不通,愣是打了一辆车从南通赶到镇江,路上走了几个小时。
每一次相聚几乎都是这样,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谁都不会缺席。甚至,2013年的跨年夜,他们五人都“抛家弃子”,一起在镇江度过了辞旧迎新的夜晚。
王益民满怀深情地说,这是一场永不落幕的精神恋爱,我们都来自江苏,我们共同的情人叫——语文。
“金砖五国”是怎样炼成的
五个人都已不再年轻,最小的一位也早已过了不惑之年。但是,许多人身上的“职业倦怠”在他们五个人身上是看不到的,虽然他们都已经是“名师”——著作、荣誉都不少了,他们却都葆有对语文、对教育的天然的、持久的热情,对成长有着强烈的渴望。
在相遇之前,五人在当地分别都已经是小有名气的教师,甚至可以说“功成名就”。
丁卫军,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教师,虽然是团队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但几年前就已经是特级教师了。做过校长,做过教研员,如今又重新做回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从阅读教学到写作教学,他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2009年,他入选南通市名师培养第一梯队,提出了“简约语文”的教学主张,这是对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浮华、错位之风的一种“拨乱反正”,是对语文本真回归的一种呼唤。他着力于洗尽铅华的生态课堂教学,摒弃功利的朴素阅读指导和回归本真的生活写作实践。
梁增红,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语文教师,是一个行动主义者。他的教育主张与丁卫军只有一字之差:简洁语文。他提出,要剔除语文文本解读中那些无效、非语文的东西,让学生在干净洗练的语文课上,在“少而精”的语文活动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让语文教学“走在回家的路上”。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国际学校教师刘恩樵,是团队中最年长的一位,也是一位特级教师。虽然年长,但他最富童心,并且创新精神十足。他倡导“常识语文”,坚守大量阅读与大量写作并举的语文学习铁律,坚守真切体悟与充分实践交融的法则,坚守不唯教材、不唯宣讲、不唯分数、不唯考试的信念,坚守课堂上让学生深度思考与自由表达的教学策略。
而王益民,他有两种“秘密武器”,一种叫“对话”,还有一种叫“课程”。他认为,语文课堂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有师生对话、生本对话、师本对话、生生对话、自我对话、生机对话等样态。“对话”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而“课程”则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王益民有一个理想,就是以丰富的“课程”润泽孩子们的语文生活,他成立了“行舟文学社”,并开发出“六种产品”:“行舟阅读”、“行舟练笔”、“行舟聆听”、“行舟演讲”、“行舟研究”、“行舟评价”。
柳咏梅,南京外国语学校教师,是团队中唯一的女教师。她本来是一名大学教师,但因为觉得大学生都“定性”了,教师能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于是,她申请调到南京外国语学校,做了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她主张“读写语文”,为学生创造一个全面丰富的语文世界;在听说读写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做语文“本该做的事情”,比如坚持课前听记故事,每天积累一个古汉字、一个哲言佳句等。
简约语文、简洁语文、常识语文、对话语文、读写语文,这五个人都坚守语文教学的常识,倡导简洁的本真语文教学,力主多读多写,实施课堂对话,拓展语文课程,努力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为都是初中语文教师,都来自江苏农村,共同的成长背景让他们产生了共鸣;因为能够体会到个人成长的不易,他们更加珍惜当下的工作状态,也很愿意将自己的经验向正在成长的教师们分享。
2011年4月9日,在镇江全国语文名师大讲堂活动的席间,他们聊天、唱歌、拍照。柳咏梅的一个“咔嚓”——四大“帅哥”手叠手的照片永恒记录了这个叫“金砖五国”的缘分。
路越走越远,心却越来越近
缘分天注定。
2011年暑假,五人再次相约昆山。从外地赶来的四个人在不同的地点、时间买的车票,在不同的城市上车,居然座位都连在一起,他们惊叹欢呼,这是缘分命中注定啊!
2011年12月,五人又齐聚镇江,参加全国第二届语文名师成长论坛活动,一起听课,一起沙龙。王益民是东道主,自然忙前忙后,丁卫军主持评课,刘恩樵主持沙龙,梁增红上公开课。晚上五人沙龙,思想的碰撞,智慧的聚会。柳咏梅用相机记录下相聚的美好瞬间。
2012年寒假,五人又相聚南京,一起参加南京市优青培训班的学习,与黄玉峰、蔡伟等名师面对面交流。
2013年5月,五人一起参加南京师范大学承办的两岸三地散文教学研讨活动,与香港、台湾语文教学专家交流。
2012年和2013年的暑假,五人参加了全国第一、第二届中小学写作教学暑期高级研修班培训活动,在活动中分别做个人讲座。
……
就这样,他们不时地相聚在南京、南通、苏州、徐州、镇江、常州等地,甚至跑到外省,参加一些大型的语文教研活动,经常是几人上课,几人讲座。
见面的时候,一边喝茶一边聊天,但总是离不开语文这个永恒的话题。或批判争论,或假设探究;或慷慨激昂,或娓娓道来;茶喝了一杯又一杯,话说了一茬又一茬……
不见面的时候,他们默默地读着彼此的博文和发表的作品。柳咏梅说,虽然不相见,但是读着彼此的文字,就好像真的又在一起说语文、谈教学、聊科研了,常常情不自禁地微笑、点头、默叹。
5年的时间过去了,走过的路已经足够远,远到已超出他们的预想。路越走越远,心却越来越近,共同点也越来越多。在教学上,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势——丁卫军借鉴了柳咏梅的听记故事,但是把听记故事和写作结合起来;柳咏梅借鉴了梁增红的“班级史记”,在其基础上增加了读听的环节,让“班级史记”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渐渐地,他们发现,五人的精神尺码越来越接近,因此他们决定,共同开一个博客,共同申请一个课题,作为一个团队去做一些公益活动……相互取暖,一路携手,走向远方。
他们常有这样的同感:常有几个知心的朋友问你,你最近进步了没有——还有比这更幸福的事情吗?
带动“粉丝”做语文
只是自己成长,还不能满足他们的“野心”。本着成长自己,带动他人,真心诚意地一起做语文的宗旨,他们每年都会开展几次公益活动,或开课或讲座,把各人的研究成果以多种方式与各地的语文同行分享。
2013年8月15日,五人冒着高达40℃的酷热天气,来到河南平顶山,在热浪滚滚之中开始了“苏语五人行”暑期公益助教活动。
五名异地教师结伴而研,这样的新型教研团队引起了在座的600余名初中语文教师的浓厚兴趣。应教师们的要求,他们讲述了团队研修的生动故事与丰富经历,分享了个人的教学研究成果。教师们听了都非常感佩,觉得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意义的培训,是一种可学的示范:在网络与交通如此发达的今天,教师的研修团队已经绝不止于校内的教研组了。
为了让这个团队变得更有意义,他们每人都与3—5名当地教师结成“对子”,并相约在新的学期里,通过网络传递信息,互相磨课磨文,有可能的话还可以互相走动,完成一些较大的研修活动。
2013年9月23日,徐州,“红色之旅”公益支教活动,全区语文教师聆听了刘恩樵、王益民、柳咏梅、丁卫军的讲座,并写下了数万言的听后感。
2014年,“苏语五人行”在江苏仪征、湖南永州、湖南岳阳、江苏泗洪等地举办公益培训活动。
每次公益活动都能产生并吸引一批“苏语五人行”的粉丝,他们的公益活动,绝对不是“来了就讲,讲了就走”,而是将培训作为一个起点,让活动延续成一种持久的互助研修。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让更多的语文人同心,同行,同乐。
现在,五名教师又共同参加了“新教育星火教师公益培训网络”工作。除了平时的交流,每个月的15日晚上都会有一场有关语文教学的网络专题研讨活动。作为培训导师,五个人都有自己的指导对象。他们在自己成长的同时,带动着更多的青年教师成长。
“我们就像一群快乐的农夫,在自己的语文田野里悠然散步。”柳咏梅说。而这种“散步”,显然是自然的、原生态的,与功利、名誉不相关。
4月10日,是“苏语五人行”的4岁生日。
而就在前一天,4月9日,在合肥召开的“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暨2015工作会议”上,丁卫军代表“苏语五人行”作了《在行走中共同成长》的经验分享,让更多的语文同行了解了这个有点传奇的团队。
“苏语五人行”,追求一种本真的、自主的成长。“我们依然行走在路上。”丁卫军说。
(《中国教师报》,2015年5月13日报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