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工作十年的我主动离开高校,走进了中学的课堂。与初中语文相遇,是我生命中的重要选择。这十多年里,我用实践去诠释、演绎着我对初中语文教学的理解。回望深深浅浅的足迹,我听到心谷里坚定的声音:无悔选择。
在中学的十多年里,我其实只做了一件事情:享受相遇。享受与语文的相遇,享受与学生们的相遇。
布贝尔说过:“所有真实的生活都在于相遇。”读书,是与他人相遇;写作,是与自己相遇;教学,是多维的、多边的、多人的、无止境的相遇。在这样的丰富多彩的相遇中,每一次相遇都可能促进我们成长。
我,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成长。或者说,学生的成长推动了我的成长。回顾过去,我总是满怀感恩。感恩与我相遇的所有的学生,感恩神圣的语文事业带给我们师生双方的共同成长。
“这算语文课吗?”
下课铃响了,我示意下课。
可是学生们强烈要求课间不休息,两节课连上。
此时的气场是独特的,是需要延续的,于是我们继续上课。
这节课到底上了什么内容,孩子们竟然不愿下课?其实,我们只是讨论一篇课外文章而已。这篇课外文章是由值日的同学提供的,他一定没有想到,当然,所有人也都不会想到,一篇并不复杂的文章,会引发我们用两节课来交流。第二节课的交流,已经从那篇文章,一直延伸到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学生发言说到动情处,师生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流泪了。在中考复习的日子里,我们享受着这样的课堂。当其他班只是机械地做各区各县的模拟题时,我们依然以我们的方式上语文课。下课前,我问学生们:“一篇课外文章,我们交流了两节课,这算语文课吗?”学生们七嘴八舌道:“当然算!”“如果这个都不算,那还有什么是语文课?”
我的语文课上,有一个传统活动:听记。具体的操作是,按照学号顺序,每天一个学生值日,提供一篇课外文章。值日生背诵文章,其他学生一边听一边写内容概述;还要在概述后写上一两句话感想;然后是全班就文章的任何一个方面进行交流。这样的时刻,是全班思维最活跃的时刻,是尽情享受思维成果的时刻。从内容到主题,从写法到细节,从文章到人生,每一篇文章都可以被讨论出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学生们非常喜欢这样的交流,常常这边的发言还没有结束,那边的手已举得高高的了。从初一开始时不太会概述,到初三时几乎与故事同步完成记录,从只就表面理解到走进文本深处,从分析故事本身到关照自我、解读社会,我看到了孩子们在听记这个训练活动中的真实的成长。
对我而言,听记活动是非常有挑战性的。和学生们一样,我事先也不知道文章内容。我也是一边听一边记,同时还要一边思考这篇文章可以从哪些角度评点;学生发言时,我要做即时的反应,与学生对话。激发、推进、提升学生的交流,是我在短短的时间内必须要做好的。我的很多灵感的闪现、精彩的评点都是在听学生发言时产生的。学生们丰富多彩的观点,推进着我的思维要更有深度、力度和广度。他们常常会赞叹:“刚才柳柳的这句话说得太深刻了!”“柳柳语录,好帅!”于是,有“含金量”的“柳柳语录”就被他们立刻记录在本子上。
到中学的十几年里,我有许多种独特的做法,课前听记是我一直保留的“曲目”,每一届学生都热爱这个活动。2008年时,顾黄初先生就肯定了我坚持多年的课前听说读写综合训练,说我“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教改之路”。每每看到抽屉里顾先生修改和评点的那篇文章,我就有莫大的精神鼓舞和前行动力。
每个学期,在教材之外,可以听记和交流七八十篇课外文章。学生们利用空暇时间把所记录的内容存入电脑,假期时根据自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将一个学期积累的几十篇课外文章分类重组,编辑成册,这样每个学生就都有一本流淌着自己思想的美文集。当然,除了用于编选文集,期末的口语考试中也会用到这些听记的文章。我则把全班学生对同一篇文章的想法进行整理编辑贴博。三年下来,这么大的一笔教学资源在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口语表达、积累写作素材、思想情感沟通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每天的听记交流,没有权威观点,没有标准答案,有的只是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丰富、心灵的启迪、精神的濡染,可以与所有的学生敞开来平等对话,体验并收获真实的心灵美好相遇的幸福,这是我们都钟爱这项活动的最主要的原因。为了学生的成长,为了我自己的成长,这条特色之路,我将一直走下去。
“老师,为什么我没有得到优星?”
刚刚下课,就有学生拿着才下发的课外阅读本来找我。
“老师,为什么我没有得到优星?”
我打开他的本子,格式完全规范,书写也很认真,也有家长签字。乍一看,确实可以打个高分。我又仔细读读他的读后感。原来,他在本应写感想的栏目里依然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概述内容了,难怪批改的同学(注:我的班上有一个全班学生参与的“语共体”,有些作业是学生批改的)没有给他优星。“我们的阅读作业不是只看格式和字数的,关键是你是否真的认真读认真想了。能否从阅读中获得真正的营养,完全在乎自己的态度啊。”我给他做了讲解,他心悦诚服地接受了。
这一届学生,我要求他们每周完成一篇读书笔记,即便要中考了,也一样能完成。与往届学生不同的是,每一篇读书笔记后面要有家长的签字。因为签字的需要,家长和孩子的交流就有了一条独特的渠道。我惊叹和佩服的是,有不少家长每一次都写上一段话,或鼓励孩子,或与孩子讨论作品,或与我交换想法。学生的阅读作业,给我打开了一扇窗户,我可以了解全班的整体阅读情况,与学生在本子上笔谈,获得新书信息,实现学校与家庭的共同阅读与教育。我极为珍视的是家长们的留言。在我的博客上,有一个专栏:“阅读档案”,集中呈现了学生们读书笔记上的家长留言。我的“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读写共生研究”课题与这个实践有密切的关系。因为课外阅读,我每周与所有学生阅读的作品相遇,与学生们的文字相遇,与家长们的留言相遇,我借助他们的文字丰富我的阅读。我常常把我读的书推荐给学生们,师生共享阅读的快乐。利用网络环境这个平台,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通过教师引领与学生阅读相结合,家长评点与学生阅读相结合,同伴共享与个人阅读相结合,网络共评与个人写作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和渠道,拓展了学生阅读写作的新方法、新空间、新路径,实现更广泛意义上的读写共生,最终实现提升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合作共赢的教学生态。52期十多万字的“阅读档案”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最真实的最全面的记录。
越来越多的学生阅读作业获得连续优星。分数本身也许说明不了什么,重要的是在努力得到高分的同时养成了读书和写作的好习惯。
阅读是“吸”,写作是“呼”,没有这样的“呼吸”运动,语文就没有生命力。与学生一起读书写作,真可谓同呼吸共命运了。这样的生命相遇,多么令人沉醉!
“请柳同学回答问题!”
我按下录音键,把录音笔交给讲台上的学生,然后坐在了他的座位上。
“同学们好!”他很正经地大声说。
“老师,您好!”我和所有学生一起也很正经地回应着。
一阵笑声之后便开始了今天的课文学习。
学生们好奇地看看我,又看看讲台。是的,今天由讲台前的这个学生执教课文,而我,就成了他的学生。
我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除了记记老师讲解的内容,还要及时记录他的教学流程和我的评点。当然,整节课上,我是没有特殊待遇的,我就是一个普通学生。真的,有时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我也会诚惶诚恐。老师有时会故意安排我所在的行列读书、解答。当然,有时老师遇到学生提了有难度的问题时,他会机智地抛出一句:“请柳同学回答问题!”这个时候,我必须要给老师救场了。课结束后,我会当众对这位同学的教学做点评、补充,其他学生往往在这个时候特别勤快主动地记录我的发言。
初一下学期开始,每个学期都会有几篇课文是学生执教。他们自己挑选课文,自行备课;或一人主讲,或两三人配合;那节课的作业当然也就由他们批改,我只限定课时数。我以学生的身份参与课堂,去体会怎样的教法才更利于学生学习。我以评课人的身份评点教学,无形中就是在给自己的教学提要求。学生们在备课过程中,查阅和整合了大量的资料,这可能是我所做不到的。他们虽然外形上稚嫩一些,但是必须承认的是,有时非常有教学技巧;他们很注重激励和赏识,很清楚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的板书常常让我自愧不如。如果是两个人教学,他们分工合作,有主讲有助教,这远远超过了我一个人的能力所及。印象最深的是,两个对三国深有研究的学生执教《隆中对》,他们的水平是我目前所达不到的。我发自心底地佩服他们,并努力向他们学习。
这样的改革,并没有减轻我的负担。我依然要提前认真钻研、精心备课。因为学生执教,他们的备课给我以压力,更给我以动力,我的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一定要能超过他们所能查到的资料。所以,短文《谈生命》我依然写出六千多字的解读稿,《那树》的解读稿我写了两个版本,其中一篇有近九千字。我依然要了解学情,把全班的预习提问收集整理分析并贴博,同时还要指导执教学生如何利用同学提问。
这样的改革,并没有影响学生的成绩。最突出的一个现象是,执教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以及自信心通常有明显的提高;全班的总体成绩绝没有因为一些课文由学生执教而下降。两个班120位学生只有一位学生不太赞成这种做法,其他学生在肯定这种做法的同时,不少也争相当老师。
这样的改革,让更多的学生拥有了“学习主体”的独特感受。往讲台上一站,那就是一种身份,一种气质。通过亲自执教,许多学生提高了自信心,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临场应变能力,还增进了学生间的理解和合作。
这样的改革,更促进了师生间深深的理解。课前课后,我们常常交流对文本的解读,切磋课堂教学技巧,也互相提提建议和意见。有了学生执教,我更加觉得,我不再是简单地把我的研读结果转交给学生;我的教学更贴近学生的需要,用更利于学生接受的方法带着他们一起学习。《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说到:“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学生执教,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切的理解。所谓的教育,就是不断地完善,不断地学习,师生共同成长的一个永无止境的美好过程。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喜欢语文、享受语文生活。广泛的阅读和坚持的写作带给我丰厚的积累,发自内心对语文教育教学的喜欢又给我带来很多创意。
我通过开展班级文化艺术节、举办丰富的语文活动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创造出有情趣、有品位、有意义的语文生活。阅读教学、写作训练、课外阅读、听说训练等语文教育教学活动,我总是勤思考多探索,因而富有个性与特色并卓有成效。“听记”“语共体”“文集”“口试”“同学执教”“即兴开讲”“午间影院”“榜上有名”“视频写作”“菜园子”……这些可爱的词语的背后都有我和孩子们在语文学习方面的独特探索和美好收获。就学生文集这一项而言,从十多年前的手写版,到前几年的电子版,再到即将上市的正式出版物,记录并见证了我在写作教学方面的守正与变革。上一届的两个班,在前一年半的时间里,优秀随笔、作文达一两百万字。目前,50多万字的学生作文和随笔集即将付梓出版。这些都是我们师生共同成长的原始记录和永恒纪念。
我,在语文的世界里,与学生相伴着共同成长,这是我最喜欢、最知足、最陶醉的生活。
与学生相遇,真好!
与语文相遇,真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