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说明:
《故宫博物院》是一篇传统的说明文,目前人教版把它编排在八年级上册的说明文单元。这篇文章作为一篇典范的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详略有致等特点,对于初学说明文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是学习说明文的第一任务。通过本文的学习,仅仅让学生对故宫有一般性的了解是不够的。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和作用,可以把它作为学生习作的范本来运用,这样文本就立体起来了,课堂教学也就立体起来了。本设计,去除凡说明文教学只注重抓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的弊病,运用板块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由文本解读到方法指导,教学结构力求干脆清晰,教学层次力求由面而点、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本设计在用好教材上有一定的创新思想。
文本解读:
一、详略有致的内容安排
文章在介绍整个故宫博物院的情况时,有的较全面地介绍了建筑物的建筑特点、功用等情况,有的则只是重点介绍了建筑物的功用。这样的介绍手法灵活,也自然产生了文章的详略有致的特点。
重点介绍三大殿,因为它们是“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中又重点介绍了“太和殿”,因为它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后三宫则是略写。
二、“总”“分”“总”的浑圆结构
1.结构上首尾呼应,更有力地表现了故宫博物院的“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
分析:
第1、第2段是总说,概括介绍故宫的位置、历史、在古建筑中的地位、总体布局和艺术风格。
第3—15段是分说。根据故宫的特点,把故宫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分别加以说明。
第16段对故宫做总的概括,再次强调其艺术特点。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的具体分说做综合总括,再次突出了这个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使读者获得明确、完整的印象。
2.几个关键段落的位置和作用很漂亮。
第2、第11、第16段这三个段落在文中起着结构上的特殊作用。
分析:
第2段,先介绍紫禁城的城墙高度、城门、外形、面积、规模、护城河、角楼。段落末句既总括了紫禁城的特点:“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又是全文的中心句。后文便紧紧围绕“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来介绍故宫博物院。
第11段,从内容上看,保和殿后的小广场是紫禁城建筑的分界线,即区分“前朝”与“内廷”;从文章结构看,是典型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段;从详略安排看,前面是详写,是文章介绍的重点内容所在,后面是略写,前后两部分详略和谐相生;从语言的角度看,前后风格有明显变化,前面侧重在壮美,后面则偏于娟秀。
起分水岭作用的第11段,把文章的主体部分分为风格截然不同的两块。在教学中可以此段为突破口,解析文本。
第16段,作者将观察点定位于景山公园。将向南望去所见到的“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的“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再一次呈现在读者面前,用总结的语言把前面的介绍高度集中起来。同时,“宏伟的建筑群”“和谐统一的布局”又再次揭示了整个故宫博物院的特点,并且与前面很自然地达成了一种内在的呼应,实现了结构上的圆浑之美。“不得不令人惊叹”亦是作者抒发情感的语句,表达作者对故宫博物院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与第5段的手法一致,是衬笔手法。
文章“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可以通过关键语段的设置来实现,这可以使文章的内容表现出起伏的曲线美,也可以使文章的结构呈现出圆浑美。
三、虚实结合的灵动说明
在介绍最大的宫殿太和殿时,写实与写虚结合。实写即描摹建筑,虚写即想象大典。
分析:
第5段,从外观特征上介绍太和殿。写出了它的屋顶、屋檐、梁柱、琐窗、漆门等,重点抓住色彩特点来写,色彩有金黄色、青蓝点金、贴金、彩画、红色、金色、朱色、白色,最后以“色彩鲜明,雄伟壮丽”概括了太和殿外观上的特点。从观察的角度看,是由上而下的(屋顶至台基)衬笔手法,即由客观介绍转入表达评价、感受,这里是表达赞美之情。
第6段,介绍太和殿内的情况。写出内部陈设、装饰的情况,表现出太和殿内金碧辉煌、庄严富丽的特点,介绍的重点放在“龙”的图饰上,抓住龙的姿态特点来写。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由“龙”我们自然想到“天子”“皇帝”。此段观察角度是由下而上。
第8段,介绍太和殿的功用,“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这为详写太和殿做了合理的解释。抓住大典威严气氛的特点来写,如:跪满百官、排列仪仗、皇帝端坐、鸣钟击罄、烟雾缭绕。与第5、第6段不同的是,这一段作者采用虚写的手法即用想象而不是写实的方式呈现出举行重大典礼时的盛况,进一步表现出太和殿在三大殿中的核心地位。
四、美妙的衬笔手法
作者虽然没有出现,但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他的存在。因为,在介绍故宫博物院时,他用的是典型的“移步换景”法,按照他的参观线路,由南而北地介绍整个故宫博物院的建筑群的情况。在介绍的过程中,也不仅仅是客观地介绍而已,而是融入了作者的情感,通过一些词句把自己对故宫博物院的热爱和对故宫博物院建筑艺术的欣赏与赞美深情地表达出来。如:
第5段中:“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这已经从纯粹的、客观的介绍转入到表达作者的评价、感受,从另一个角度来表现所介绍对象的特征。
最后一段中:在介绍景山的位置、修建年代等背景情况后,进一步评说:“现在成了风景优美的景山公园。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这里介绍对象从景山公园灵活地转到了故宫博物院,侧重从整体效果上评价。末句更是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深深赞美之情。
这样的衬笔手法从另一个角度来表现所介绍对象的特征。使文章不拘泥、不死板,增添了文学气息。因此,整篇文章可以算是一篇很漂亮的导游词或者是典范的解说词。根据这一特点,教学设计可以灵动一些,教学方法可以活泼一些,教学语言味道可以文学一些。
五、规范不乏活泼的精段描述
第5段,美在以下一些美点:
(1)观察角度:由上而下,从屋顶写到台基。
(2)色彩缤纷:金黄色、青蓝点金、红色、金、朱、白(石台基)。作者用描摹的说明方法介绍了太和殿外观上的“色彩鲜明”的特点。
(3)内部结构:从外观、规模到色彩。末句“色彩鲜明,雄伟壮丽”是段落总结句。
(4)含蓄抒情:“显得格外辉煌”“雄伟壮丽”这些短语抒发了作者对故宫博物院的热爱之情。
(5)衬笔手法:“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运用衬笔手法更全面地介绍对象特征,将客观介绍与主观评价完美结合。
六、值得推敲的段落处理
第7段的段落处理,值得好好推敲。
1.皇帝为了处处强调皇权,在宫殿建筑上也要表现出来,因而把皇宫建在中轴线上,所以作者在介绍完殿内的“龙”之后就顺势介绍了“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如果照此思路,两段衔接突兀,因为第6段与第8段介绍的都是太和殿的情况,第7段突然介绍“三大殿建筑”位置,文气不畅、有阻滞感。
2.如果仅仅是补充介绍一下“三大殿建筑”位置,那为何目的呢?从文章内容本身看不出这样的安排理由。
3.既然是关于“三大殿”的总体情况的,不妨把这一段插入第4段的第一句话后。即在“进入太和门,就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后插入:“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这样既自然地介绍了三大殿的位置又使原来第5—8段介绍太和殿的部分的内容文气更顺畅了。
创意设计:
教学创意:
了解内容;结构欣赏;思辨质疑。
教学思路:
1.了解全篇内容
用选取段落中心句法来完成对全篇内容的整体把握和梳理。
2.打通关键段落
思考、分析、理解第2、第11、第16段这三个段落的作用。
要求学生找出结构上起关键点作用的段落,并用这样的句式说话:“如果没有这一段,我认为会……”
通过此环节的训练,引导学生理解这三个段落作为总起段、过渡段、总结段的作用,欣赏文章的段落美、起伏美。
3.参观一殿:太和殿
把握文章的重点内容、详写部分,理解这样安排的目的和好处。
重点突破:第5—8段,介绍太和殿的部分:从建筑风格介绍到其功用;观察角度有变化,由上而下,由外而内,由下而上,虚实结合。
4.精析一段:第5段
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说话:“这一段,美在……”(要说明理由)
学生讨论交流,试着分析出本段所表现出的以下的一些美点:观察角度、色彩描绘、内部结构、含蓄抒情、衬笔手法。
5.质疑一点:第7段
引导学生推敲第7段的结构作用,试着为作者这样安排找出合理的依据或者为作者提供更好的修改意见。
6.手法欣赏
总体把握文章手法上的特点:首尾呼应、详略有致。可以当堂训练学生做短文写作训练。
(具体教学过程中的素材运用见上面的文本解读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