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文章。单元学习导语中说:“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特点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姑且不论这个单元是否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也不论是否都反映了“环保”问题,有一个事实倒是确凿存在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在一般的教学中甚至一些大型的赛课活动中,往往被处理为典型的说明文来教学,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节选的文章,节选自《善待家园——中国地质灾害忧思录》(《2001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漓江出版社2002年版)。很明显,文体是报告文学。不同文体的课文,教学处理是不同的,必须依体而教。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都离不开文体的要求。
这篇报告文学的大体思路和内容是:开头呈现今日罗布泊的戈壁景象,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罗布泊仙湖的美丽景象,然后重点介绍了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主要是塔里木河改道和“四盲”造成的,又具体展现了现在罗布泊令人痛心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文章虽客观地介绍了罗布泊由仙湖而成为荒漠的过程,但字里行间充满了痛惜之情,读来让人震惊,令人沉痛。修辞的运用,形象的描绘,情感的抒发,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是本文与普通的说明文不同的地方,也是其作为报告文学的显著特点。既讲究真实,用事实说话,又注重形象性、抒情性,这是报告文学的特点,也应该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设计说明:
报告文学,对八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一种新的文体。借助此文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点和要求,掌握阅读报告文学的一般方法,应是此文的主要教学目标。
在了解罗布泊消逝原因的基础上,重点从报告文学的角度来体会形象性、情感性。教学中,要通过品析有表现力的语句、段落来理解和培育面对中国地质灾害的“忧思”。以“‘泊’字左边是三点水”的一唱三叹,穿插三个美段的品析,构成课堂教学的三个段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而本质地逐层深入,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悲剧的旁观者走向能肩负责任的未来美景的建设者。以语文为媒介的情感教育、责任教育当在这一课中凸显出来。
创意设计:一唱三叹,逐层深化
教学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
2.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3.品析关键语句,把握作者的忧思,培养责任意识。
教学方法:品读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铺垫活动:
1.解题
齐读学习导语,圈出最能解释这段话的关键词并交流。
结合课下注释,圈出能够揭示此文内容的关键词并交流。
2.文体介绍
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性,如文章涉及的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等工作,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等都要真实可靠;文学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如对胡杨、荒漠的生动描写,看到荒漠时的情感抒发等。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从“报告”和“文学”的角度来学习这篇课文。
教学活动一:观仙湖
1.快速阅读介绍罗布泊“仙湖”时期的段落(第4—8段)。
2.组编:勾画出相关的描写语句,组编成一段话,展现“仙湖”美景。
学生勾画语句,交流。
(有以下一些语句)
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
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
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
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3.体会
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仙湖”赞叹的一句话。
“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朗读并体会作者说这句话时的情感。(自豪、赞叹)小结:
这一部分,主要用叙描结合的手法呈现了罗布泊仙湖时期的美好景象。
教学活动二:叹消逝
1.快速阅读介绍罗布泊消亡的段落(第9—20段)。
2.提炼:概括罗布泊消亡的原因。
(1)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
(2)近30多年来,滥用塔里木河资源,“四盲”使罗布泊干涸,周边生态环境被彻底破坏。
3.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报告”(具有真实性)的特点。
如:大量真实的、确切的数据;引用的书籍;作者的行程。
相关语句:
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湖。据《西域水道记》记载……
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三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
1958年,塔里木河流域有胡杨林780万亩,现在已减少到420万亩。
金秋十月,我站到了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自治州的塔里木河的大桥上。
我们沿塔里木河向西走出200公里后。
再向前,我们到了罗布泊的边缘。
4.重点欣赏第20节。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二十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将以上的语段排成诗行,深情朗读。)
此段中揪心的比喻、逼真的拟人、生动的描绘、恰当的联想、沉痛的情感,令读者读起来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更多的是沉重的痛惜。
可以呈现胡杨残躯的图片。
5.体会
找出能够概括这一部分内容的一句话。
罗布泊消失了。
(屏显)
“泊”字左边是三点水?
朗读上面两句话并体会作者说话时的情感。(悲痛、沉重、无奈)
小结:
这一部分以大量的数据、确凿的事实来说明罗布泊消逝的过程。
教学活动三:解忧思
1.品析
(1)品读第22段
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将以上的语段排成诗行,男女生分段深情朗读。)
把罗布泊拟人化,一望无际的荒漠是裸露的胸膛,沟沟壑壑是一道道肋骨,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个毫无生机与活力的死者,悲痛之情油然而生。
(2)默读第23段至结束
圈出最触动自己的语句、词或者标点,做简要评点并交流。
相关语句:
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我问自己。
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悲剧并没有止住。同样的悲剧仍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
水深只剩尺余,大有干涸之势……
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2.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文学”(具有形象性、抒情性)的特点。
(1)形象性
具体表现在修辞手法的运用、生动的联想与想象。
如:对比、比喻、拟人
对比:
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
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与两边的沙地成了一个颜色。由于缺水,长达数百公里的绿色长城在干渴中崩塌。
第24段中,“黄色沙地”与“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的对比。
比喻:
罗布泊像个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
“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
拟人:
第20、第22段。
联想、想象:
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
(2)抒情性
间接抒情:第20、第22段
直抒胸臆:
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悲伤、沉痛)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强烈的谴责)
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谴责、愤怒)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急切的呼吁)
朗读以上语句,读出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
3.体会
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罗布泊消逝根本原因的认识的一句话。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朗读上面两句话并体会作者说话时的情感。(谴责、愤怒、悲痛。)
小结:
这一部分在生动描写的基础上,通过抒情来表现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总结全文:
深情诵读(屏显):
课堂小结:
1.积累知识: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的真实性+文学的形象性、抒情性;综合运用丰富的表达方式。
2.掌握方法:组编、提炼。
3.训练能力:品析、感悟。在品析中理解作者情感,培育自己的责任意识。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优秀报告文学作品,进一步感受“报告文学”的特点。
板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吴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