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在自尊心的驱使下,男孩的攀比心理会日渐强盛。当发现自己在某一方面不如别人的时候,就会自惭形秽。这是由于他们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面对这种情景,家长要对男孩进行积极的引导,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行为。
情景一:
李军是个高中生,学习成绩还不错,可是只要同学有什么他就想要什么。一个星期前,李军死缠着爸爸用半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双与同桌一样的新鞋。面对青春期男孩的这种攀比心理,李军爸真不知该怎么办?
情景二:
赵挺今年上初三,妈妈发现他现在非常爱和别的男孩攀比:衣服要穿品牌的,学习用具要买高档的,尤其对脚上的运动鞋提出的要求更是苛刻:不是名牌不穿!赵挺穿的运动鞋动辄三四百元,甚至上千元一双。对此,赵挺还常常振振有词:“名牌东西质量好,又耐用。”可是妈妈知道,主要是因为儿子喜欢和同学攀比,觉得自己不买名牌没面子。
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将自己和周围的人作比较,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男孩。他们刚开始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难免会陷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迷茫。有些男孩一旦看到别人拥有的东西,往往不能冷静地分析“我是不是需要”,就会急切地想据为己有。正是这种迷茫的心理,让男孩看起来像是在和别人攀比。
青春期的男孩,通常都会寻找认同对象,这个认同的对象可以是他们的偶像,也可以是亲人、朋友。在这一过程中,男孩如果得到和认同对象一样的东西,如手机、衣服等,就会感觉自己和他们站在同一高度。如果自己的东西比别人的好,就会产生出一种优越感,内心也就得到了满足。
虽然男孩的攀比心理情有可原,但是如果家长不进行正确引导,最终可能扭曲他们的心灵。男孩爱攀比,说明其内心有强烈的竞争意识,父母可以让男孩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开始比较时,家长首先得分清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比较,然后再区别对待男孩的要求,给他们做出理性的指导。
不要过分疼爱男孩。
作为家长,不要男孩想要什么,就满足他什么,否则很容易让男孩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如果对儿子千依百顺,娇生惯养、姑息迁就,男孩就容易形成攀比心理惯性,不利于青春期男孩心理健康的发育。
用“反攀比”积极引导男孩。
男孩在攀比的时候,最典型的理论就是“别人都有,所以我也应该有。”对付这样的男孩,比较快速生效的办法是实行“反攀比”。比如,可以这样对儿子说:“小明的爸爸虽然是个领导,可是你爸爸却有时间陪你玩。”“你的同桌虽然穿的都是名牌,可是你穿的衣服却都是适合自己的……”
想办法转移男孩攀比的焦点。
如果男孩出现了攀比心理,说明男孩的内心有竞争的倾向或意识,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超越别人。父母就要抓住青春期男孩这种上进心理,改变男孩攀比吃穿、消费的倾向,引导男孩在学习、才能、毅力、良好习惯方面进行竞争。
引导男孩把攀比适时转化为动力。
当男孩和他人攀比时,父母可以告诉他:不是不可以攀比,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攀比的条件,从而巧妙地将攀比变成动力,比如,当儿子跟别人攀比新衣服新鞋的档次时,父母可以鼓励男孩积攒零花钱自己购买新衣服,从而使其形成节约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自身做起,抵制攀比心理的出现。
男孩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正确教导,家长的一举一动都会给男孩带来深刻的影响。因此,作为家长应该从自身做起,时刻为儿子做好表率,培养男孩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想让儿子消除爱攀比的心理,家长首先就要以身作则,不要和他人攀比。
首先,不要拿自己的男孩跟别的男孩来比。很多父母在训导男孩时,经常会拿别人的孩子跟自己的儿子比较,这样做只会让儿子更消极,催生出攀比心理。每个家庭的教育背景、生长环境都是不同的,没有什么可比性。
其次,大人之间不要进行比较。不要拿自己的工作、能力、表现等去跟别人比较,要影响并引导儿子学会自己跟自己比,学会拿自己的这次跟上次比,将自己的今天跟昨天进行比较。
青春期,攀比心理是一种正常的反应,它犹如一把双刃剑,就看家长如何加以引导。在攀比心理的作用下,男孩们在成绩上你追我赶是好事,可是如果比谁家里有钱、零食、服装鞋子……那就有问题了。家长要区别对待儿子提出的要求,给儿子加以理性的指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