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九”作文金钥匙(下文简称金钥匙)是我们学校课题组从“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成果中提炼出的写作指南。它犹如一把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希望你了解它,熟悉它,掌握它,以助你在学习上、生活中更好地成长。
一、金钥匙中的“三”,指写作中三个核心要素。
什么是作文?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表达方法。
作文首要的因素是内容。
初中学生的作文内容要真实具体、选材典型、有真情实感。中学生的作文与作家创作不太一样,学生的作文一般要受到写作要求的限制,为了写好在这些限制下的作文,许多同学会写编造的故事、写自己不甚了解的名人的故事、写新鲜的时事材料,结果一些作文中会出现假、大、空的现象。每年中高考阅卷专家、老师对考生作文内容空洞,缺乏真实生活十分头疼,他们中有些人感慨:老师们辛辛苦苦这么几年,日记、周记、课堂作文的训练,孩子们的作文水平为什么仍然裹足不前?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因此我们建议同学们留心观察,写自己熟悉的鲜活的生活,大自然的春花秋月、校园的一草一木、家庭的趣事、校园的文体活动、街头巷尾的见闻等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应该是我们作文的主要内容。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但并不是把生活像流水账一样记录下来就是作文。《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表达自己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现在我们可以厘清生活与作文的关系: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经过写作人的观察、思考、体悟,有选择地进入作文,作文是作者眼中的生活,是在一定生活感悟下的有选择的生活。作文的内容决定作文的主题,但主题的确定与表现还受到作者认识水平与写作技术的影响。同样的生活,有人作文立意非常肤浅,而有人立意深刻而新颖;同样的生活素材,有人写得生动可感、引人入胜,有人写得单调刻板,无滋味可言。
因此,中学生作文选择合适的内容,要经过审题,然后回顾生活,再思考生活,提炼生活,最后把经过主题思想过滤过的生活写进作文中。
作文中另一重要因素是章法。
章法,其意思是指文章的组织结构。如果作文的内容主题已经确定,接着就要去谋篇布局,也就是考虑结构布局。结构在文章中的作用好比是人身体的骨架,有骨架,人才能站立、行走、做各种事物,同样,有好的结构,文章能更好地表现其主旨。
结合初中的语文教材和一些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名家作品,我们觉得初中学生要掌握六种常见的章法结构,即:五笔结构、美人结构、串珠结构、点面结构、穿插结构、对比结构。(这六种结构下文还要具体阐述,这里不作赘言。)
作文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是语言。
语言对于文章的作用,犹如人的血肉、容貌对于人一样重要,有血有肉,有容貌方可成为人,否则就是骨架,就是骷髅,当然就不能称之为人。内容、章法、语言是写作中的三个核心要素,是作文金钥匙中“三”的具体内容。
二、金钥匙中的“六”,指常见的六种作文结构。
初中学生的作文以记叙文为主,这里我们结合同学较为熟悉的例文,提炼出六种常见的行文结构,希望能对同学们所有帮助。每种结构,在后面的“知心范文引路”章节中都有范文,同学们可以结合范文来体会。
1.“五笔”结构,是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从剖析莫怀戚的美文《散步》的写法总结出来的写记叙文的一种结构。一般适用写一件事,达到把一件事写得波澜多姿,富有表现力。“五笔”结构一般可表示为:
“五笔”结构=轻点一笔+交代一笔+巧折一笔+重描一笔+深化一笔
开头的“轻点一笔”,起到“扣题轻点,概说事件”的目的。
接着是“交代一笔”,用于“交代原委,推动情节”,让读者明白事情的时间、地点、背景等基本情况。
第三笔是“巧折一笔”,就是写出事情中的“波澜”,“文如观山不喜平”,“巧折一笔”能让事情更有故事味,让事情摇曳生姿,富有扣人心弦的吸引力。
第四笔是“重描一笔”,就是抓住突出表现主旨的片段、细节、情景进行浓墨描绘,从而凸显主旨。
第五笔是“深化一笔”,就是在文章结尾处“画龙点睛”,即用抒情、议论等方式表达深刻的感悟,从而“深化主旨”,结成有力有味的“豹尾”。
当然,“五笔”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地变换顺序,甚至可以增减部分环节;“五笔”结构也不是说文章只能写五段,这几笔之间可以相互穿插,每笔之间没有必然的界限。
2.“美人结构”,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即作文结构像美人的“曲线”型的形体一样,有开头,有两个事例,中间有过渡,再加上结尾。两个事例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并列的关系,这样从不同角度丰富主旨;两个事例也可以递进关系,这样体现作者认识上的逐层深入,本书中范文张望的《母亲的诗》,就是“美人结构”的典范之作。开头写母亲不是诗人,可我好像觉得母亲写过诗;接着写小时候,我畏惧风雪不敢上学,母亲鼓励我的事例;中间像美女的细腰一样,用上了我十余年的人生概叙进行过渡;后面写我踏进社会,畏惧找不到工作的挫折,母亲给了我自信的事例;结尾通过我的认识的变化体现母亲对我产生的深远影响。文中选的两个事例,逻辑上有渐进性,从小时候的怕自然的风雪,到长大后怕迈入社会的找不到工作的挫折,这样由浅入深,能更好地表现主旨。这样美丽的结构,是《母亲的诗》深得广大读者喜欢的重要原因之一。
“美人”结构一般可表示为:“美人”结构=开头+材料1+过渡+材料2+结尾
3.“串珠结构”,也可以叫“一线串珠”,是以叙为主的文章常用的布局谋篇的一种方式,意思是围绕主旨选择多个典型的材料从多角度、多方面展开记叙描写来突现主旨、丰富写作内容的一种作文技法。在满足了记叙文的基本要求之后,采用这种构思技巧,能让文章笼罩着一种散文的诗意,弥漫着充沛的情感。课本中的例文魏巍《我的老师》、于漪的《往事依依》、沈复的《幼时记趣》,本书中范文冰心的《笑》,同学佳作中的《爱,让我陶醉》、《带着好奇心前行》。材料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并列的关系,这样从多角度表现主题,如冰心的《笑》;材料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是递进式的关系,体现认识层面的逻辑渐进性,这样逐层深入地表现主旨,如《带着好奇心前行》。
串珠结构一般可表示为:“串珠”结构=开头+材料1+材料2+材料3+……+结尾
4.“点面结构”,是一件具体事情加上一段“面上”叙述的结构。比较典型的是《多收三五斗》,全文讲述了一天旧毡帽朋友去“粜米”的事情,在结尾又写了“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本书范文何其芳的《一夜的工作》也是“点面结构”的典范,结尾处通过心理活动进行“面”上的延伸,丰富文章的内容,提高了主题的表现力。
5.“穿插结构”,行文布局时利用思维可以超越时空的特点,按照一定线索,在主线叙述中,通过插入、回忆、倒放等方式串联一些其它内容,让作文内容与主线叙述内容形成一个整体。这种作文结构有利于充实、丰富作品的内容,让作品有更强的表现力。
采用穿插式构思记叙文时,大多采用故事推进构思法:一般可以先交代物象,引出一个故事;接着叙事故事,再穿插另一个故事或场景,引出本文的主题,照应开头的物象,收束全文。例如:《明天不封阳台》堪称典型的穿插式结构:本文以“封阳台”为线索,写出了自己心灵变化的三块内容:明天要封阳台→明天还要封阳台吗→明天暂不封阳台。在组织材料过程中,作者穿插了较多的内容来表现丰富的情感,突出文章的主旨。文章开头,巧妙接入了十年前刚到这儿依稀可见的凄凄的芳草、幽幽的土路,再写现今的鳞次栉比的高楼和变幻莫测的霓虹灯,这样穿插,作者慨叹、惋惜自然淡出城市的情感,就表现得更为有力,引起读者的共鸣。在“明天还要封阳台吗”这块内容时,作者巧妙地接入冯至的诗,突出描写让人怜爱的神情,引出下文对大自然这个故乡的归宿感的遐想,这样作者很自然地接入了到草原参加笔会时与草原一见如故的情景。然后回到现实的叙述中,在自己飘飞的思绪中写自己渴望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又写眼前的儿子拿来布条和食物帮助鸽子;接着又穿插了儿子小时候在楼前草坪上快乐生活的情景。《明天不封阳台》就是这样把现实的情景与能表现主旨的相关的材料巧妙穿插,文章情感细腻、丰富、让人动容,文章的内容充实、丰富、摇曳多姿,文章的主旨在一波三折的情节变化中,在丰富详实的材料中淋漓尽致地凸显出来。
又如学生例文《珍藏一棵树》,从心中的一棵树写起,引出自己未能被推荐进重点中学的事例,由特定的暴风雨的环境引出那棵树,然后通过回忆式的穿插写自己两年前受这棵树的启发捧回奖杯的事例,然后又回到现实,重描了那棵伸向河心的垂柳搏斗暴风雨的情景,最后升格主旨,突出那棵树不平凡的意义。同样作家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后面的同学佳作欣赏《雨不会一直在下》,都是穿插结构典范作品。
6.对比结构,是通篇或局部运用对照手法安排材料的一种结构方法,记叙文的对照式结构其实可以看作是并列结构的一种特例,但并列的事例内容上往往有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公与私等对立的两方作对比,故称为对比式结构。鲁迅先生的《雪》就是对比结构的范例,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各有特点,形成对比,表现鲁迅人生的不同阶段的思想风貌。鲁迅先生的《故乡》,堪称“对比结构”典型例子,文中的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对比鲜明,突出黑暗的社会摧残人的肉体与灵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也是经典例子,文中蒋氏与乡邻的生活多层面的对比,生动地突出了“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主旨。再如《守财奴》一文中,巴尔扎克就将葛朗台对金钱的执着和种种为争夺金钱的种种丑态和女儿欧也妮对金钱的无所谓,对父亲的真爱鲜明对比,突出葛朗台被金钱腐蚀的丑恶灵魂,以及欧也妮灵魂的美好和崇高。同学佳作欣赏中的《山水朝堂》也是很好的例子,它是一篇材料作文的考场作文,两种读书人形成对比,让文章在对比中更好地表现主旨。记叙文中的对比结构应该特别注意:不要简单地通过评价直接对比,而要通过叙述事情渗透作者的褒贬、爱憎之情,让事实说话。
以上几种记叙文的结构,既可以相对独立,又可以互相穿插融合,当然,实践永远是最为丰富的源头活水,希望同学们在阅读与作文实践中能有更多的探索,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发现。
三、金钥匙中的“九”,指作文中常见的九维亮点。
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喻旭初先生这样评述考场作文:“没有太阳,月亮也行;没有月亮,星星也行;没有星星,萤火虫的屁股也行。”这是权威专家对考生作文写不出亮点的无奈之语,也从一定意义上强调了考场作文有亮点的重要性。初中学生作文一般可从以下九个维度去打磨其亮点。
1.立意
立意是一篇作品所确立的文意。它包括全文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构思设想和写作意图及动机等,其概念的内涵要比主题宽泛得多。立意产生在写作之前。对立意的一般要求是:要正确;要集中;要深刻;要新颖;要积极向上。立意正确,指写作者确定的主题反映了自然、社会的规律或主流方向,符合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立意集中,指确立的主题是统摄全篇文章的总纲,主题比较集中、单一。立意积极向上,指文章弘扬的要是真善美,不能宣扬假恶丑,行文中不要出现踩“道德的雷区”的现象,比如:认为闯红灯无所谓,偷东西是情有可原等有悖道德与法律的观点。立意正确、集中、积极向上是基本要求。
立意能做到深远或新颖,可谓作文的一大亮点。
立意新颖,指文章的主旨不落俗套,不老调重弹,能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一份满意的答卷》的作文,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写考场的答卷,考试成绩不错,让老师、家长满意;如果你选择的是家庭生活的答卷,社会生活的答卷,你的答卷体现了你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你立意就会与众不同,脱颖而出。再如,在社会生活日新月异发生变化,人们在享受科技的便捷时,你与众不同地提倡放慢脚步,休闲身心的慢生活;或提出重视人的基本生存本领的培养,不能因为科技便捷便失去基本的生存能力,如此等等,你的立意就会新颖独到。当然,新颖独到的观点源于你对生活和阅读的积累,源于你对生活的理解与思考,这些本领需要在平时练就。
立意深刻,指立意不是停留在表面现象,而要表现本质或深层的内涵。比如:《我的最爱》作文,如果你仅仅表现你最爱吃零食,最爱打游戏等,这样的立意会显得肤浅。要是你想到游戏背后的益智、想到游戏设计者的用意,这样的主旨会深刻些。如:以《枣核》为题的作文,如果你仅写自己喜欢枣树,爱吃枣子,就会显得平庸。而作家萧乾通过海外华人索要枣核来栽种,表现的是海外华人深厚绵长的爱国思乡的情怀,这样的立意就显得高远、深邃,技高一筹。
2.选材
所谓选材,就是在写作中,按照一定的写作意图对所占有的材料进行鉴别、剪裁的过程。它是在积累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已经进入了文章的构思阶段。
选材的意义在于深化写作意图。写作意图在最初形成时,由于还没有付诸表现形式往往比较朦胧,作者依据写作意图去选材,在明确写作具体形式的过程中,也会使写作意图逐步得到明确,粗疏之处可以弥补,偏颇之处可以纠正,因此,选材的过程,是赋予文章内容的过程;选材过程就是深化写作意图的过程。内容的坚实与否,决定文章的生命力。
选材的原则有三条:一是要围绕写作意图选材;二是要选择新颖、生动的材料;三是要选择典型的材料。
选材的方法大致有两种,一是鉴别选择,二是剪裁使用。鉴别选择,就是根据题旨判断选材是否切题、是否典型可用。所谓剪裁,也就是指剪掉次要的、非本质的材料,保留主要的本质的材料,删略材料中与写作意图无关的部分,突出与写作意图相关联的部分。剪裁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截取。截取,是指从某类或某个材料中取出与一定的写作意图相关联的材料或材料局部。截取时要把握实质、注意完整,不能舍本逐末、断章取义。二是注意详略,详略的目的是为了突出重点,鲜明主旨,详略的意思就是把对于表现写作意图的重要的材料详写,把对于表现写作意图关系不甚重要的材料简略地写出。三是把握侧重点,就是按照写作意图,对突出表现主题的材料局部以加强调或渲染。
在作文过程中选材做到真实、典型、新颖可谓一大亮点。
选材真实,指写作中同学们要尽量写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这样体验深刻,容易写好。当然,同学们也可以写更为广阔的生活素材,但你写的要有真实感,就像真的现实生活。所以以真实为基础,写自己熟悉的事物是学生作文选材的最基本的要求。选材,我们首选的是“打动自己”的材料,如果所选材料是“一提起来自己就很感动”,“亏他想得出来”的事件,那写出来就一定能打动人,只有先“打动自己”,然后才能打动他人,这样的材料行之以文,感情真挚,作文就会写得好。
选材典型的,就是要选用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典型材料。这样的材料最有说服力和表现力。比如朱自清的《背影》,通过写父亲在家境惨淡的境况下还要给上大学的儿子买几个橘子的事。我觉得这样的事情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无私的细致入微的爱,是典型事例,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选材新颖,就是选的材料是新颖的、鲜活的材料。材料不落俗套,才能使读者赏心悦目,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果写学生学习刻苦都以“开夜车”作材料、写老师的奉献精神总是写“带病上课”,就未免太俗,没有新意。鲜活的材料有引人之效。你可以从熟悉的人物中找到新颖的切入点,如写老师“笑里藏刀”,不过,“刀子”里藏的是无言的激励;写同学“冷若冰霜”,不过,“冰霜”后难掩的是深切的关爱;写朋友“疯疯颠颠”,不过,“疯颠”里蕴含的是健康的心态。我们在写作中,要力求在选材时多下功夫,做到别人说过的话,我不照原样地说;别人用过的材料,我不照搬来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让人耳目一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值得注意的是,新素材并不都是大事和新鲜事。平常小事,熟人熟事,往往含有新意,等着你去发现,这就看你有没有敏锐的观察力了。
另外选材时,注重底蕴丰厚的历史材料、时事热点材料、具有地域特点的材料,如果你“裁剪”使用得当,也会让作文选材脱颖而出。
3.结构
作文要讲究谋篇布局,也就是说要精心安排结构。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为了把中心意思很好地表达出来,在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时候,除了应重视合理组织语段,使段内层次清晰外,还必须重视段落顺序的安排,段与段的衔接,开头结尾的照应,详写略写的调配。
在结构安排上能注意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前后连贯、首尾照应是一大亮点。
条理清楚,就是指文章各部分的材料安排有一定的顺序,常见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情的发展顺序、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顺序等,第一章第二部分上面介绍的六种结构是使文章条理清楚的常用途径。作文要讲究条理,让文章具有建筑的美感。
如何才能做到“详略得当”呢?
首先要做到明确中心。文章的详略是根据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决定的。所以,我们首先要确定文章的中心,根据它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选择材料,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是主要内容,要详写;关系不很密切的,是次要内容,可以略写。
其次是要掌握常见记叙文详写略写的规律。不同的题材,写作的详略各不相同。
以事件为主的记叙文,详记事略描人。这类文章,叙事是重点,人物及景物的描写只是围绕且服务于事件。文章着眼点在事情的过程上,不用着力刻画人物,也无中心人物,文章的中心思想着重表现事件的思想意义,而不是表现主人公的思想。如《老山界》,重点写战士们不畏困难翻越老山界的情节。
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详写人略叙事。写人,就是写出人的思想、性格、品质等多方面的特征。而要表现人的这些特征,就要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外貌等进行详写;对那些涉及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事件,则应概括叙述。因为所写的事件只是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目的不在于展示事件的过程。如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主要通过对菲利浦夫妇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腻刻画,来揭示他们的冷酷、认钱不认人的丑恶嘴脸及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至于于勒的败家被遣送到南美洲的过程,及到哲尔赛的旅行经过等,与文章中心的表达关系不大,只是为渲染菲利浦夫妇的性格服务的,所以不用详写。但如果不提,事情就交代不清,所以又不能不提,因而只能概括性一语带过即可。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散文,详绘景略抒情,往往是情景交融,但情是由于景和物才产生的,所以描写景物是基础,应详写;而抒情要略写。最典型的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表现出春天富有特征的景色中包含的勃勃生机,那种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充溢于写景的字里行间,却少有直接抒情的语句。
记叙描写类文章,有时要更好的点明主题,就要借助适当的议论、抒情。此类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详写,抒情,议论是辅,只是深化中心凸现人物思想性格,只需点睛式略写。如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作者通过回忆母亲生前几件小事,展示了一个勤劳、善良的母亲形象,而结尾的议论是对母亲的高度概括和评价,字虽不多,却是感情的升华,主题的深化。
总之,详略得当,指记叙事件、描写人物、绘制景物时,对写作的素材进行裁剪,而不是平分秋色,做到写重点内容,细致入微,充分生动;写次要内容,寥寥几笔,清楚明了,这样也就做到了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前后连贯,指文章中语意表达前后连接、贯通,前后内容之间衔接自然、紧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如果不注意前后连贯,段与段之间会出现过渡生硬,后面的内容与前面不太衔接,会显得突兀,严重的会导致文章结构松散,不能称之为文。
首尾呼应,指开头与结尾呼应,呼应一般可以是内容基本重复式的呼应,也可以问答式的呼应。前后连贯,首尾呼应一般可以用设置线索的方法,也可以通过设置细节来达到目的。如《百合花》中就有多处细节前后连贯,互相照应,因此,文章的结构就非常精致。
4.语言
语言是作文最基本的表意单位,作文语言对于作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课程标准》对语言最基本的要求是:文从字顺。当然语言表达还有高层次的要求:语言准确、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富有文采、有个人的风格等等。
作文行文中语言准确、生动、内涵丰富,甚至有个人的风格可谓一大亮点。
在平时的练笔等学习中我们怎样去提高我们的语言使用的能力呢?我们可以尝试下面的方法:
①适当运用色彩词、叠音词、成语、四字格的词等
例如:小草偷偷地(用叠词)从土里钻(用准确的动词)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用叠词)。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用叠词)。
如果你把这句话换成:小草从土里长出来,颜色是嫩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小孩子们在草地上欢快地嬉戏。轻风吹拂,小草微微晃动,美丽极了。
比较:下两句的用词,恰当使用一些色彩词、叠音词的效果就显而易见。
②适当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例如:幸福是禾苗(用比喻),晃动稚嫩的身躯向天际发出无声的诉说(用拟人);幸福是蚕宝宝,咀嚼着香脆的桑叶奏出“沙沙”的乐曲;幸福是雏燕,展翅穿过鹅黄的柳梢剪出一片春色。(用排比)
可见,恰当运用修辞可把抽象的内容表现得很具体可感。
③借用古诗文,名人名言,历史典故。
例如:走进人生,便走进了牵挂;拥有了牵挂,便拥有了感情的寄托。“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充满亲情的牵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是溢满乡情的牵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徜徉友谊的牵挂。(引用诗句)
借用诗文、名句、典故等,这样的语言有内涵,有文化的厚重的美感。
④用点幽默。
例如:我们其实挺美,但或许因为我俩皮肤“太好”的缘故,痘痘喜欢在她脸上站岗,雀斑喜欢在我脸上安窝,这是我俩值得自豪的地方。还有就是,她属于“细竹竿”型,看上去小巧玲珑,我属于“圆木水桶”型,看上去挺有安全感。
语言幽默,富有生活气息吧!
另外句式要有一定的变化,适当用哲理句,也是增强语言表现力的方法。
5.意境
记叙文表现的人、事、景、物总是在特定的情景之中,因此文章富有意境美是记叙文的一大亮点。怎样使文章富有意境呢?
(1)观察描摹生活,使语言具有画面感。
请看《好奇心》中的一段文字:
相隔不过几米,奶奶每过几分钟,便会放下活儿,“老头子!”奶奶这么叫。
爷爷不应,奶奶便急,迈着碎碎的步子走到跟前。爷爷好好的呢,在藤椅上睡熟了。于是她孩子般地笑嗔:“这个死老头子,人家喊了也不睬。这样的事天天发生。
这是一段描写爷爷奶奶日常生活情景的文字。这段文字表现爷爷奶奶历经人生风雨之后晚年生活中的相互牵挂的温情与爱:人在眼前,也要时刻知晓他是好好的,以求心安。这种心灵深处时刻牵挂的爱,通过几分钟便放下活儿“叫”,得不到回应时的“急”,以及紧接碎碎步子的“迈”,和孩子般笑容的“嗔”等动作,形象鲜明地刻画出来,展现出一幅人世间最美丽的“爱”之风景画。
这源于作者观察并体验到爷爷奶奶生活中天天发生的最能体现深挚情爱的场景,将其典型的语言和形态用生活化的语言生动地“再现”出来。
(2)重视表现过程,使语言具有流动感。
语言的流动感,就是词语使用准确生动,句子形式流畅自由,表现事物的变化流动之态。读了有流动感的句子,常常使人有如咬一口贡梨一样清心爽口而又香甜四溢。
请看下面的文段:
对一座城市抱有好奇心,会是你一生中最非凡的体验。清晨的时候,当你穿梭在绸般雾气里的时候,这好奇心便开始了。露水润着青石板的路,布鞋踩上面有轻微的声响,是什么在萌动?泡桐花紫色的蕊无声地落下来,绵软得仿佛一捏就会碎,轻柔得一吹便飞散,是怎样的娇羞躲在了里面?摇橹声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吱呀——吱呀——”地穿透了雾,又无声地消失于耳侧,是谁在哼唱?待到薄雾消散,这一切又似乎从梦境中抽离,它们又到哪儿去了呢?你只能怀着好奇心继续走。
这是一考生《好奇心》作文中开头部分的文字。它描绘出一派清雅美丽而古韵悠然的城市景致。在这段文句里,考生刻画细节颇见功力。不论是动词“穿梭”“润”“踩”“躲”“穿透”“萌动”,还是修饰语“绸”“轻微”“紫色”“绵软”“轻柔”,等等,都运用得十分准确生动,你看,“露水”“润”着青石板的路,布鞋踩出的声响像什么在“萌动”,泡桐花“绵软”得仿佛一“捏”就会“碎”,泡桐花“娇羞”地“躲”在里面等,一连串的动词十分准确而富有想象地刻画出一幅晨景图;这段文字的句式也丰富多彩,有设问句,有比喻句,有拟人、排比句,有对称句,有陈述句,整饬而又富有变化,似行云,如流水,给人以美的享受。
(3)用形象说话,使语言具有含蓄美。
表达含蓄隽永,耐人寻味,是记叙文语言上品的标志。含蓄性语言的标志,常常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寄寓在启人思考的画面中,包孕在“醉翁之意”的描述里,它往往以有限的文字承载着深长的意蕴。它大多以概括、暗示、曲笔、言已尽而意无穷等方式表达广博深长的内涵。
请看《诗意地生活》作文的一个文段:
奶奶依旧用着最原始的柴灶。她说煤火只用来煮饭太浪费,气又太贵,所以还是烧柴好。于是,在那野草疯长的季节里,我和妹妹就跟着爷爷的斧头活跃在山野间,砍倒,捆扎,背回家,排开,晒干,一捆捆的柴草就进了柴房。于是,无数个炊烟袅袅的时刻,我和妹妹就可以在奶奶的灶堂里看到毕毕剥剥的声响里奶奶通红的笑脸。特别是在冬日,爷爷烧火,奶奶做菜,我和妹妹则抢着依偎在爷爷身边取暖。一串串欢声笑语随着炊烟升上天空,诉说着冬日的温暖。
读完这段文字,一种深挚绵长的幸福情味荡漾在我们的心头。作者在这段文字里,表现了一个普通农家的质朴人情和幸福温情,抒写了作者对诗意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理解。那毕剥作响的柴火,那火光映红的奶奶的笑脸,那爷爷烧火奶奶做菜的温润和谐,还有那“我”和妹妹抢着依偎在爷爷身边取暖的天真可爱的画面,都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普通农家诗意洋溢的生活图景。而“一串串欢声笑语随着炊烟升上天空,诉说着冬日的温暖”的句子则为我们留下了深长的意蕴。
语言含蓄有韵味的基本思路:选取生活中的能体现文章思想的典型画面,将画面剪辑成几个部分,抓住每个部分最关键的“动作”,用一个适当的动词将其连贯地组接呈现给读者,让读者能从描述中体会其中的思想和情感,而不是由作者“出面”将思想直接“告诉”读者。
6.描写
记叙文以表现形象见长,因此,记叙文一般离不开描写,生动传神的描写常常会使普通的文章“蓬荜生辉”。
因此,生动、传神的描写是记叙文的一大亮点。
描写从对象上一般分为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从描写的角度上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从描写的态势上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从描写的形体上分整体描写与局部描写;从描写的风格上分白描与细描。
人物描写,包括外貌、心理、行动、语言的描写。精当的人物描写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形象,从而表现文章的主题。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自然环境的描写也叫景物描写。环境描写能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强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衬托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正面描写也就是直接描写,是对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行动或环境、气氛作直接的描绘,让读者直接感知人物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和环境的规模、事件的气氛等。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是一种烘云托月的描写手法,即对某一事物不作直接描写,而是通过描写其他事物或者通过描写它在周围事物中所产生的反响,从侧面间接地表现它的情态和特征。侧面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它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如《口技》中“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听众的激动神情毕现纸上。这一传神的侧面描写,虽是状写全场听众,而意却在于反衬与赞美口技者技艺之“善”。侧面描写有时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正侧面结合,相得益彰,表现力更强。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如鲁迅写的《藤野先生》中老师的外貌: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这是用白描的手法刻画藤野先生;三言两语就能体现他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细描,也叫工笔细描,就是讲究文笔工整,注重人物细部的详细刻画和细致描写,是国画方法在文学作品中的巧妙借用,也是人们在刻画人物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工笔细描的显著特点,是讲究人物微观的具体展示。工笔细描法的具体实施,往往从人物的整体面貌上用墨,既写面部,又及全身,给人以整体的印象。这种描写,多用于比较陌生的人物和主要人物,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了解并熟悉所写的人物,才能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故乡》中对闰土的描写,就采用了这种工笔细描的方法,请看其中一段文字:“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段文字,对中年闰土的肖像描写,就是工笔细描。它既写了闰土的整体“身材”,又写了五官细部,而又以后者为主,从脸色,到脸上皱纹,从眼睛,到眼睛周围;既写了上端头部“破毡帽”,又写了中端身部“极薄的棉衣”;既写了手里的物件,又写了两手着实“像是松树皮了”;既写了静态,整体形象犹如一个“木偶人”,又写了动态,“浑身瑟缩着”,而又以静态为主;既有现实闰土的精雕细刻,又有他过去外貌的顺带点墨,而又以前者为主,这样,我们看到的中年闰土,就是一个有头脸,有衣装,有细部,有全部的完整形象。工笔细描法是外貌描写的基本方法之一,运用这种方法,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要遵从一定的顺序,根据写作需要和人物特点,按照作者或文中线索人物的观察顺序进行有条不紊的描写。例如,上面对闰土的描写,就是先“身材”,后“脸”部,再衣着,从上到下;写脸部是先“脸”后“眼”,由总到分;写衣着是先“帽”后“衣”,从上到下;写眼部是先“眼睛”后“周围”,先内后外;写手部是先手中的“物件”后手的“实况”,由外到内。这样,主人公的形象就随着作者的笔墨,先后有序逐渐完整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二是要有重点,不能从头到脚,不分主次地全面描述,要根据人物思想性格和外在特点,抓住本质特征进行重点描写。例如上面写闰土外貌,身材和衣着是略写,脸部和手部详写;脸部中,眼睛又详写,手部中,手的实情又详写,至于头部的鼻嘴和脸的下部只字未提。这样,就突出了闰土中年穷苦、麻木、近于木偶的个性特征。
静态描写,指像画家画静物写生似地描写景物或人物在静止中的状态,静态描写应注意不要过于细致,以免使读者感到呆板、冗长而影响可读性。描写范围包括景物或人物整体的样子、位置、颜色、形状、细部的变化等。动态描写,指描写景物或人物在运动中的状态。描写范围包括活动中的人们、七彩的阳光、小河中的水流、飘浮的云朵、风中的叶子等。静动态描写相结合,多角度地表现描写对象,相映成趣,让文章内容丰富而富有变化。
精当的描写与清晰的叙述巧妙结合,记叙文自然会摇曳多姿,引人入胜。
7.细节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那些显示人情美、人性美,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细节”顾名思义,就是细微末节。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用特写镜头细致而凝炼,准确而生动地展示景物的特征,事件场面,人物动作、情态、心理和语言等的细微之处,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恰当的细节描写是记叙文的一大亮点。
如何巧妙地进行细节描写呢?
(1)动态造型。运用动词,对描写对象作动态造型,是细节描写中十分常见的方法。王愿坚的小说《草》“吃草”这一情节里,有一个细节,“周副主席又举起那棵野菜看了看,慢慢地把它放进嘴里。”“周副主席那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嚼了一阵,吐掉了残渣,把那棵野菜还给杨光,嘱咐道:‘你记着,刚进嘴的时候,有点涩,越嚼越苦。’”。作者用“举”“放”“闭”“抖动”“皱”“嚼”等一系列动词贴切传神的动作细节,充分表现了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高度关注,对革命无比忠诚的胸怀。
(2)简笔勾勒。鲁迅的《孔乙己》开头部分刻画孔乙己的形象时写道:“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着豆,自己摇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群孩子在笑声里走散了。”这一段细节,寥寥几笔,把孔乙己这个人物思想和盘托出,“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构成了孔乙己性格的基本单位,一个穷困落魄却又虚荣性十足的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的形象跃然纸上。这种简笔勾勒的方法,就是鲁迅所说的“有真意,去粉碎,少做作,勿卖弄”的集中体现,虽惜墨如金,却生动传神。
(3)前呼后应。《百合花》写小通讯员衣服刮破的细节,前后有三次:第一次,借被时“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第二次,去前沿阵地,“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膀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第三次,包扎所里,“我看见一张十分稚气的圆脸,……军装的肩头上,落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三次描写,其效果通篇一气贯串,首尾灵活,对小通讯员的印象一次比一次加深。这样的细节安排,自然而巧妙,初看时,不一定感到它的分量,可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的脑子里,成为人物形象的有机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4)对比展示。《范进中举》刻画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时,有多处对比性的细节描写。胡屠户对待范进中举前后动作、语言的一些细节描写,极富表现力。如:范进没有盘缠,去与丈人胡屠户商议,胡屠户是“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喷头”,骂范进“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中举之后,胡屠户的动作来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范进疯病被屠户治好后往回走时有这样的细节描写:“屠夫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样前后对比着的细节描写,生动地活画出胡屠夫前倨后恭的市侩嘴脸,强烈地讽刺当时人趋炎附势的恶浊风气。
(5)运用修辞。运用修辞手段,也是细节描写的一种方法。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作者调用多种感官,通过这样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了百草园吸引我的无穷的乐趣。又如鲁迅的《药》有这样一段描写:“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群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这一细节,是用比喻的手法来描写一群麻木的、不觉悟的人们,在冷漠地观看刽子手杀害革命者情景的。比喻生动形象,真如浮雕一般现于读者眼前。自己的同胞惨遭杀戮,人们却无动于衷,像看与自己毫不相干的街头热闹似的,令人伤心痛心。作者那种强烈的愤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炽烈情怀,通过这一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6)运用反复。读过契诃夫小说《变色龙》的读者,一定会记得奥楚蔑洛夫身上穿的那件大衣,因为小说反复四次描写那件大衣,这是作者用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一个精心设计的“道具”。小说开头与“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显示出他一副威严的神态。当他要教训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混蛋”时,听人说“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的狗”,于是马上来了个大转变:“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替我把大衣脱下来。”后来,他再次表示要惩处狗主人时,忽又听得狗是“将军家的”,他又变了:“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好像起风了……”这里大衣一“脱”一“穿”,活画出奥楚蔑洛夫掩饰心虚胆怯的尴尬情状和媚上欺下,凌弱畏强的丑态。最后一次写大衣在小说结尾,当他确切知道这是将军家的狗并向首饰匠训斥一通之后,“紧裹大衣,接着穿过市场广场,径自走了”。这条变色龙又恢复了他那耀武扬威的常态。如此反复的细节描写,把这条沙皇鹰犬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有人把细节描写的方法概括为:定格瞬间,静态描绘;分解过程,动态描绘;多维并举,立体描绘;俯仰生姿,多角描绘;调动五觉,全面描绘;贯穿全篇,反复描绘;采撷小花,微观描绘;管中窥豹,局部描绘。
小细节能点亮大的主题,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在作文时精心选择典型细节,向例文学习技法,由仿到创,你一定能写出真实感人的作品。
8.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记叙文以形象见长,以情感动人。因此文中流淌着真情实感是记叙文一大亮点。
怎样让文章富有真情实感呢?
李清认为:融入生活是作文真情实感的源头,写真事、说真话、发真感是作文真情实感的核心,学会思考人生是作文真情实感的必由之路,多读书是增加作文真情实感的筹码。
融入生活比较容易,就是在生活中要积极地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重视生活积累,不断丰富生活的阅历。
关于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方面,有些同学存在理解的误区,认为作文就是编故事,编一些“惊天动地”的或“自我感觉”良好的故事。其实,作文可以编故事,作家创造的小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编故事。但是,我们是初中学生,见识有限,感情迁移能力有限,对社会的认识不易达到一定的深度,编出的故事往往会漏洞百出,甚至出现低俗、幼稚的、错误之处等。而我们写亲力亲为的事情就不一样,生活气息浓,感情真挚。
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是真情实感的基本途径。拿萧红的《呼兰河传》来说,文中“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的,西一脚的瞎闹。有的菜种没被土盖上,反而给踢飞了”。“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趴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也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一起地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这些内容特别符合小孩子的特点,选材真实典型,选用的语言活泼、清新、具有孩子童真童趣的生命气息。这与作者生长在农村,能仔细观察生活,有农村生活的体验有密切关系。
思考生活可谓作文有真情实感的提一种升格方法。如一位同学通过生活中的“温馨的小手套”、“无言的生日”、“油笔没水了”几个小细节,突发了这样的人生思考: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感动并非要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一个眼神,一个微笑,足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一个问候,一个叮咛,足以让灰色的人生充满温馨。
多读书,借鉴他人的经历提高自己的认识、丰富细腻自己的情感,是作文充满真情的有益补充。另外我们也可以根据主题真实来移植或虚构局部的情节,但这些内容必须具有真实感与鲜活的生活气息。
9.主旨
文章之所以为文,主要在于围绕一个中心结构全文,因此中心突出是文章的一大亮点。
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称为主旨,那么作文中如何来突出文章的主旨呢?
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其主旨往往是通过主要人物的性格及性格的发展体现出来的。写作这一类记叙文,必须着眼于刻画主要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情节的演变和细节的描写必须“服务于”人物性格的刻画。比如,《孔乙己》,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进行刻画,把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迂腐、自命清高的落魄读书人的形象表现出来,从而揭露科举制度的毒害主旨。
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其主旨常常体现在事件发展过程之中。这类作品的内容,一般是围绕某个具体的事件展开和推进。此时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只是情节发展的手段和推动力。如《散步》中我、妻子的形象不能完全凸显故事的主旨,小说的主旨隐藏在散步过程的整个情节之中。
可见,在我们选定了合适的写作素材之后,首先明确所写记叙文的“类别”,并按照类别特征构思、行文。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主旨。
其次是把握行文重心,突出主旨。
所谓的行文重心,指文章构思、组材的着眼点和侧重点。记叙文的行文重心主要显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占篇幅,二是细节描写。
对篇幅是否合理的判断,阅卷者常常会使用“三分之二原则”——文章的重点内容或与话题相关的文字不少于全文篇幅的三分之二。事实上,如果一篇文章中有一半或者更多的文字述说的是“题外话”,那么,这篇文章不是偏题,就是主旨不明,根本就谈不上什么“突出”主旨。
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交代情节的主要手段。一篇高质量的记叙文一定会有几个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在记叙文中,需要运用细节描写的地方,总是作者有意识地着力铺陈的重点所在。细节描写也总能直接或间接地揭示文章的主旨。
当然,运用点题技巧,明确主旨,也是中学生作文常用的突出主旨的方法。
关于写作技巧,巴金先生有一句经典名言:“最大的技巧是无技巧。”对于一篇情节完整、内容丰富、中心突出的记叙文而言,“点题”完全是多余的,甚至可能被看作是败笔。近年来,各地的中、高考优秀记叙文,很少有刻意点题的痕迹。当然,大多数学生的习作,还很难达到这一高度和层次。因而,有意识地使用一些点题技巧,也未尝不是突出主旨的好方法。
记叙文的点题技巧可以概括为“标题要靠,开头不绕,中间点到,结尾反照”。
所谓的“标题要靠”,指文题应该扣住话题或者揭示主旨。我们常说“题好一半文”就是这个道理,恰当的标题能够“先入为主”地给阅卷者一个“主旨鲜明”好印象。
“开头不绕”的意思是,记叙文的开端最好能够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如果为了渲染而大肆渲染,为了抒情而无端抒情,那么短短的600多字的小文章生出太多的枝节,“以文害意”(刘勰语),无形中也就冲淡了文章的情味,妨碍了主旨的表达。
“中间点到”意指,为了使主体部分的文字不游离话题,能够服务于主旨阐发,我们可以有意识地点明主旨。用语可直白,也可委婉。
学生作文,往往比较喜欢在结尾处“点睛”。“结尾反照”就是指这个意思。
此处有四点要加以注意:其一,不应为点题而点题,点题要力求“有力”;其次,点题文字不宜多,三言两语即可;再次,点题用语要自然流畅,不着痕迹,表达方式上可议论、抒情;第四,如是话题作文,还要兼顾点明话题。
以上从九个方面阐述了记叙文常见的亮点,当然,文章的亮点还有很多,比如:欲扬先抑的行文思路,象征手法的运用,以小见大的立意等,同学们可以在学习中多去探索、发现。
“三六九”知心作文金钥匙是方法、是思路、示例,希望同学们能提纲挈领去把握,结合典型例文去体会,学以致用地去实践。相信你们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思考、创作,一定会收获作文的累累硕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