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散文常识
1.散文的概念: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2.散文的主要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3.散文的分类
(1)记叙性散文:以记叙人物、事件为主的散文。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写人人物形象鲜明。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要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须作者明确抒发。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
(2)抒情性散文: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为主的散文叫抒情散文。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与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强,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而直抒胸臆的方法,在文章中可以出现,但通篇用此一法者并不多见。
(3)议论性散文: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它与抒情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主要用文学形象来说话,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
4.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
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如《海燕》。
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如:《绿》中以梅雨瀑的美衬托梅雨潭的美。
先抑后扬:先表达的是不喜,甚至是厌恶的感情作为铺垫,然后写感情的变化,最后表达的是赞颂之情。如《白杨礼赞》。
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
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造势。
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如鲁迅的《雪》。
(本章散文考点与对策主要是针对写景状物类的散文,记叙类的散文阅读指导见前面的记叙文指导。)
二、散文常见考点与对策
考点一:学会提取概括
考题形式:如:作者笔下的落日极富特点,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限四字短语)
答题示例:
大海落日:不尽人意云海落日:飘渺柔曼平原落日:古朴自然
考点二:品析文题
考题形式1:本文以……为题有什么含义?(怎样理解本文题目××?)
答题要点: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要先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考题形式2:本文以……为题有什么作用?
答题示例:
如《绿》。“绿”,指的是梅雨潭的绿,这是全文描写的重点,是文章赞美的对象,是青春、生命和美的象征。文章题目“绿”,是全文情景交融的焦点,用“绿”自然地将全文勾连在一起。一个“绿”字,给人以极深刻的印象,题目简洁而鲜明地表明了文章的主旨。
再如《囚绿记》。题目中的“绿”本指绿色,实际是指常春藤。“囚绿”就是把常春藤“囚禁”起来。“囚禁”缘于热爱和渴盼,“囚”又使作者认识到常春藤的品格,从而表达了自己的心声。题目点明了主要事件,又给我们留下了悬念。
答题思路:1.先看标题的本义;2.再思考深层含义与其中蕴含的情感;3.最后推敲表达效果的词语。
答题要点:文章标题的主要作用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点明中心;揭示(暗示)文章主旨。
2.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3.作为文章的线索;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
4.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5.象征意义;语带双关;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考点三:品析语言
角度1:词语含义
考题形式: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模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表达了……的感情。
答题要点:这类题目应结合上下文,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
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角度2:赏析词语
考题形式1:赏析句中加点词语妙处(作用)。
答题模式:用……修辞,生动形象写……,表达……情感。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考题形式2:“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如《鼎湖山听泉》。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
答题示例: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性格特征。
角度3:品析句子含义
考题形式:品析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答题要点: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考题形式:《家园落日》文章以议论抒情结尾,面对“家园的落日”,作者发出“那才是我的太阳啊”的感慨。你如何理解其中的深意?(3分)
答题示例:家乡养育了我们并在我们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1分)。他乡或许有一方供我们施展才华的天空,然而却不能替代我们对家乡的情感(1分)!只有家乡能够容纳、懂得自己儿女的苦乐,所以,只有家乡的太阳才是“我”的太阳(1分)。
角度4:品析句子表达效果
考题形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或句式特点)?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句子,运用了……修辞(或短句或动词),形象(逼真)地表达了……感情。
或: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答案用词:语言精练;化抽象为具体;给物赋予人的情感;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引发读者的思考;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语气强烈;给读者提供……艺术审美情趣。
答题要点: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方法。
考点四:品析表达方式
考题形式1:画线句子(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题模式:××环境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写……情节,暗示(推动,铺垫)……,烘托(映衬)……人物,突出(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主题。
或:××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铺垫(埋伏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答题要点: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暗示)作品的时代背景;②渲染气氛;
③衬托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④烘托人物心境(展示人物心理、心情);
⑤推进情节发展,增加故事的真实感;⑥用景物描写体现时间或情节的变化;
⑦突出文章主题(深化作品主题),反映社会生活;⑧抒发思想感情,袒露作者胸怀。
⑨借景比喻,作为抒情线索。
考题形式2:重要句子(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答题要点:
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升华主题;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凝练。
注意: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考点五:品析谋篇布局
考题形式1:理清文章脉络
注意:先弄清作者的思路,因为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反映。
答题模式:文章以……为线索,中间串起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考题形式2: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先确认指定的段落(句子)在文中的位置
答题要点:
1.文首:内容上往往是开篇点题(或点明题意);照应题目;揭示文章的中心意思。结构上往往是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启发人思考、增加文章的波澜。
2.文中:一般由过渡段、过渡句、过渡词语来表示。常见作用: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与文题照应,呼应前后文);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往往是揭示(深化)文章的中心意思,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照应上文,前后呼应;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启示读者思考,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或回味的余地。
重点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①线索作用,贯穿全文。
②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③为下文埋下伏笔或铺垫。
④承上启下过渡作用、前后照应。
重点句子在内容上的作用:
①点明全文(段落)中心、主旨。如文章的中心句、主旨句。
②总结全文,归纳中心。如文章的总结句。
③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或表达某种情感。如文章环境描写的句子。
④揭示文章脉络层次,推动情节发展。如文章的过渡句、伏笔句。
⑤表现人物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如文中表示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人物描写的句子。
答题示例:结构上总领全文,点题。内容上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暗示了文章主题,写家园落日,作为抒情的线索,抒发浓郁的家园情怀。
答题要点:一般情况下在文章开头的句子,其作用不外乎“引起下文、总领全文、设置悬念、点题等”。
考题形式4:文章题为“家园落日”,但却先写家园之外的各种落日景象,其作用是什么?
答题示例:为后文写家园落日作铺垫、蓄势,以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对家园落日的深深依恋(眷念)之情。
考题形式5: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示例:如《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线索,把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部形态的不平凡和内在气质的不平凡构成一体。
考题形式6:联系全文,揣摩从被吸引走进树林到受诱惑走向喧哗,作者情感发展的过程及变化的原因。(答案见“散文阅读”反面第8题)
答题要点:一般会借“情感变化”考线索,那还得考虑概括词语,如思想感情变化过程:得意→悔恨→醒悟。
考点六:品析表现手法(技法)
考题形式1:如《白杨礼赞》一文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运用……手法,表达了……情感,增强了文章表现力,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答题要点: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联想、想象、衬托、烘托、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相结合、俯视仰视平视相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等。
考题形式2:文章在写白鹭的同时,为什么写了白鹤、朱鹭、苍鹭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题示例:对比衬托。以白鹤、朱鹭、苍鹭等来比较,充分表现了白鹭的“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的特点。
答题思路:手法(注意:首先要明确艺术表现手法)+文中具体语句+表达效果。
答题模式:运用了……手法(技巧),表达了……(内容),有……作用(效果)。
考点七:品析叙述角度(即“人称”)
答题要点: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对话(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感和亲切感,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能更好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便于叙事和议论。
考点八:畅谈感悟启示看法
答题要点:
①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
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
③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