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在上古的尧舜时代,发生过一次大的水灾。当时,洪水漫地、浊浪排空,大河两岸的平原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汪洋,幸存的人们只好纷纷逃到丘陵山冈上。水灾持续了许多年,人类的损失非常惨重。
当时的领袖尧帝面对这场重大的灾难,束手无策。四方的部落酋(qiú)长都向尧推荐鲧(ɡǔn)去治水。
鲧是个不怕风险的硬汉子,他拍拍胸膛慷慨地承担了治水的重任。他采用筑坝堵水的方法,哪里洪水大,他就在哪里积土筑坝、堵截洪水。可是因为水势太猛,结果堵住了这边,那一边又决口了,堵来堵去总也堵不住。这样经过了几年,治水终于宣告失败。后来,鲧被尧处死在羽山。
舜继承了尧的王位后,四方的部落首领又推选鲧的儿子禹去治水。少年英俊、聪明能干的禹接受这个任务后,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治好水,为父亲鲧洗刷耻辱。他耐心地总结出父亲失败的教训,召集了当初父亲治水时的老帮手们,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在大伙齐心协力帮助下,禹终于找到新的治水方法,那就是一面加固和继续修建堤坝,一面设法疏导洪水,依据山形地势和河流位置,全面规划水道,让水由小渠流入大川,由大川再流向大海,从而减弱水势。但要疏导洪水,首先必须探明全国各地的地形高低和水道流向。
禹亲自带领一批勤劳而又勇敢的助手出发了。在古时候,不要说有我们今天宽阔的公路,就是连崎岖的羊肠小道都很少。禹他们一路上走的都是荒山野岭、急流险滩,但任何困难都不能阻止他们前进。
就这样,禹和助手们一路上风餐露宿,逢山开路、遇涧搭桥,行程几万里,足迹遍及九州四海。每到一处,他们就请教当地的人民,拿出“规矩”(最原始的测量仪器)和准绳测量。几年下来,他们终于探明了全国各地的地形和水道,为成功治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经过充分的准备,大规模的治水开始了,而禹也就更加辛苦了。他每天最早一个起床,最晚一个入睡,带领数万民工疏浚河道、疏导洪水,半夜还要起来巡视,观察白天工作的成效。
由于工作太紧张和匆忙,禹到30岁了还没有结婚。有一次他巡视到深山,遇到一个叫女娇的姑娘。女娇长得漂亮,性情温柔,又勤劳能干。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为禹和治水的民工做饭做菜,还亲自送到工地上来。白天一有空闲,她就为大家缝补破了的衣衫,民工们都非常喜欢她。
禹也很爱女娇,就找机会和女娇谈话,可是两人刚刚谈了三四句,忽然有一个民工来报告,说前面一个灾区灾情严重,请求禹前去察看。禹只好依依不舍地撇下女娇,匆匆忙忙地去视察灾区。
女娇也非常仰慕禹。禹走了之后,她天天来到禹住过的地方,盼望能够再见到禹。日也盼,夜也盼,终于把禹盼来了,于是禹和女娇欢天喜地地结了婚。尽管他们的婚礼非常简单,没有举办什么隆重的仪式,可是小两口儿恩恩爱爱,非常幸福。
大家都认为禹治水太操劳了,就乘机劝他:“您刚刚结婚,迟几天赴任也不算晚。我们大伙儿谁也不会责怪您的,您就安心地在家里好好歇几天吧!”“不行,结婚事小,治水事大。我怎么能为了个人一时的舒服快乐而耽误大事呢?承蒙诸位厚意,谢谢大家了,我还是按原计划上任。”禹坚决地推辞道。
婚后没几天,禹又换上治水才穿的衣服,带上各种治水工具和仪器,向妻子告别。看着妻子依依不舍的样子,禹握住妻子的手,说:“但愿我能早日治好洪水,早一点回来跟你团聚!”说完,他就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治水期间,禹的工作是非常繁重和艰辛的。他天天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亲自参加各项劳动,走到哪里干到哪里。由于过于操劳,加上吃不饱、睡不好,他瘦得颧骨高耸、眼窝深陷,连大腿上都没什么肉了。他的手掌、脚底都长满了厚厚的老茧。指甲被磨坏了,皮肤晒得又粗又黑,糙得像干裂的老树皮。由于经常住在低洼潮湿的地方,两条腿还得了风湿病,走起路来一颠一跛的,很不灵便。
尽管禹越来越老、越来越丑,可是他勤劳的精神感动了大家。大家都以禹为榜样,尽一切力量跟着禹治水。再说女娇跟禹结婚后,就搬到禹的老家安邑住。尽管这样,禹也很少回家。他曾经因为工作关系,三次经过家门,但一次也没有进去顺便看看妻子。
当他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听到里面传来了小孩子哇哇的哭声,原来是女娇前几天刚刚给他生了个儿子启。随从们都劝禹进去看一看儿子,可是禹又一次谢绝了大家的好意,他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何尝不想去看看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可是治水是天下千百万民众至关重要的大事,大伙儿哪个不是别妻离子前来治水的?如果我带头违反规定、因私废公,以后又怎么能领导这么多人齐心协力地治水呢?”
一番话说得大家心服口服。从此,大伙儿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尽心尽力跟着禹治理洪水。
经过整整13年,禹终于领导人民完成了父亲没有完成的功业,老百姓从此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感激他、歌颂他,尊称他为“大禹”。同时,大禹那种为百姓公而忘私、吃苦耐劳的精神,受到了人们的称赞。几千年过去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还在民众口中传诵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