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真名叫做包拯,由于他一生为官清廉无私、执法公正、平反冤狱、不畏权贵、为民请命而受到广大人民的爱戴和赞颂,大家都尊称他为“包公”“包青天”。包公的一生有着许多动人的事迹,我们在这里只讲讲包公节俭爱民的故事。
有一回,包公巡视到寿州,他脱下官服,便衣察访民情。突然发现前方河边一片闹哄哄,似乎出了乱子。
包公带领随从加快脚步,走上前一看,原来是一伙官兵正在追捕四处逃散的年轻的壮小伙子。包公心里顿生疑窦,他拉住身边一位老头问:“请问老伯,发生了什么事?”
那老头向左右观望了一会儿,见没人注意到他们,就附在包公的耳边悄悄地说:“皇上又要造新宫殿了,派庞国舅到我们寿州采办贡物。可是庞国舅借着皇帝的名义,到这里掠夺金银财宝不说,还霸占良家妇女。现在他装了几大船人、物,正准备运回京城呐!附近老百姓谁都不愿意帮他拉纤,他派官兵见到年轻的壮小伙子就抓,刚才那些被抓来的小伙子乘官兵们不注意,都逃跑了,真是痛快!”
包公听了,顿时咬得牙齿咯咯作响,恨不得一下子把庞国舅撕成碎片。可是,他转念一想,千万不能莽撞行事,争取以计擒拿庞贼。
于是,包公带领手下人化装成纤夫,混进官船,了解到船上的实情,掌握了庞国舅残害百姓的人证、物证。之后,他就偷偷返身回城,带上官印和皇帝赐的虎头铜铡,重新来到官船上。
庞国舅见包公突然赶到,心里又惊又怕,硬着头皮迎接包公上船。包公一上船,就历数了庞国舅的滔天罪行。由于人证、物证俱在,庞国舅见抵赖不了,双腿一软,就跪下求饶。包公哪里吃他这一套,一声令下,庞国舅人头落地,受到了应有的处罚。
事后,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可是包公心想:皇帝贪图安逸,老是大兴土木、挥霍浪费,老百姓怎么能过上好日子?我老包做好事索性做到底,借这次铡国舅一事,亲自到朝廷拜见皇上,规劝皇上勤俭治国。主意既定,包公就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地赶到开封府。
宋仁宗知道包公铡了国舅,心里老大不高兴。见了包公,就责问道:“国舅纵有天大的过错,也是为了朕好,替朕办事。包拯你胆大包天,竟敢与朕作对!”
旁边的大臣们听了,都替包公暗暗地捏了一把汗。可是包公面不改色心不跳,镇静地说:“国舅借着皇上的名义谋财害命,抢占良家妇女,罪大恶极,国法不容,理应处死。如果此次饶过他,皇上将何以服天下之人心?臣子不敢与皇上作对。今皇上为大宋天子,边境作战频繁,国内财政紧张、民心不安,若如此因循下去,难免酿成后患。臣以为皇上当以国事为重,勤政节俭,方能安邦兴国!”
一席话说得宋仁宗哑口无言。其他大臣见状,都异口同声地说:“包大人此言有理,皇上当勤俭治国,防止挥霍浪费,方有富国兴邦之日!”
宋仁宗原想狠狠地处罚包公,出一口气,此时,竟被包公的气势镇住了。转念一想,包公为国为民正直清廉的精神也确实感人,就爽快地宣布取消建造宫殿的计划。从此之后,宋仁宗在生活上也不像以前那样奢侈浪费了。
后来,包公调到开封,任开封知府。刚刚上任,他就发现惠河泛滥成灾,百姓民房被淹没,无家可归,甚是凄苦。经过一段时间的明察暗访,包公找到了根源。原来是开封城里的皇亲国戚们生活非常奢侈糜烂,他们不但整日寻欢作乐,而且互相攀比、炫耀,在惠河上大建园亭,结果堵塞了河道。百姓们敢怒不敢言,而那些地方官惯于欺软怕硬,对百姓遭受的痛苦假装没看见。
包公明知反对这些人犹如在太岁头上动土,随时会招致杀身之祸。可是,眼看着一边是歌舞升平、纸醉金迷,一边是四处流浪、无家可归。包公再也压不住胸中那股正气,终于又一次冒着可能有杀身之祸的危险,下令全部拆除惠河上一切不合理的建筑,狠狠地打击了那些豪门贵族的嚣张气焰和奢靡作风。百姓们无不拍手称快,交口称赞。
包公反对豪门贵族们奢侈浪费,提倡节俭,受到了百姓们的称赞和拥护,但那些贵族却视包公为眼中钉。然而他们又找不到包公本人的漏洞,因为包公自己生活异常俭朴,平常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粗布衣裳,住所也十分简陋,他的俸禄一大半都用来救济那些贫苦的老百姓了。
有一年,包公老家来人,顺便捎来了包公嫂子的信,信中说:“……连日暴雨,吾家旧房,多年欠修,于昨日塌去三间。嫂子所住一间亦透风漏雨,如何处理,望来信或亲自回乡探视……”包公看完信,心急如焚。因为他是嫂子带大的,嫂子对他恩重如母。现在自己连嫂子的生活都照顾不好,真是太不应该了。
于是,包公启奏宋仁宗,要求请假回家探亲。可是朝廷事务繁忙,宋仁宗不准奏,就赐给包公白银一千两,派人修缮故居。包公再三推辞,可皇帝圣旨已下,不敢违旨,只好收下了。
包公把银子分成两包,八百两的那一包用来救济家乡穷困的乡亲们,二百两的那一包用来修缮自家的房屋。然后,他派忠诚的老家人包兴回故乡,临行时还再三叮嘱,别忘了一千两银子的用法。
没过多久,包公又接到一封信。原来是包兴托人带来的,上面写着:“……房屋倒塌严重,二百两银子修缮,根本不够,先用五十两修好了嫂嫂住房。余下怎么办,来信告知。只有一间牛棚庵子还好,门在北边,如若修缮,费用不多,只是门朝北,太难看……”
包公看完之后,不由哈哈大笑。他马上提笔复信,写道:“……什么南(难)不南(难)看,就朝北看有何不可?常言说:‘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我家大门就向北开,将此牛棚修缮一下,不漏雨不透风就可以了。已经完全倒塌的房屋,收拾干净,整地种菜矣!那八百两银子一定分给穷苦乡亲。切记!切记……”
包兴收到信后,一切都按包公的意思去办。他精打细算,不仅修好了牛棚,而且还剩下一些钱把院墙也修了一番。只是这院子非常独特,不仅房屋简陋,院墙很矮,而且北屋南面无门,大门朝着北边开。
这件事情传出后,平日对包公不满的人都嘲笑他傻,有钱也不会花。而那些受到包公帮助的人,则赞颂包公是百姓的父母官!
千百年过去了,包公节俭爱民的故事在人民中间一代又一代地流传着,他那种一心为民、两袖清风的高贵品质永远值得我们赞颂、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