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中,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这样描述的:“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我们的语文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形成健康人格,继续发扬自古以来“文以载道”的优秀传统。而在古诗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帮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体悟到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以能完成古诗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为前提的,但是必须注意到古诗文教学不是古汉语教学,而是文化传承,要做到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人文性。钱理群说:“中国的汉字是很难学的,如果学生没有基本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的话,文学教育也会落空。”[1]“中学语文教育是有双重性的,既是人文教育,又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它的复杂性还在于汉字难学。”[2]“转型期母语水平不高,道德滑坡,自私、功利、懒惰等,这些缺点在很多学生身上存在着。我们要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关注学生心灵成长,汲取古人做人的智慧。”[3]钱先生的话让我们明白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需要讲解清楚基本的字词句的含义,帮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特殊名词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自由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但是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字词句的讲解,把古诗文当作“外语”教学则是过犹不及,引发学生的反感,失去了古诗文教学根本的意义。
学生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和训练,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要转向传统文化的学习的领悟,指导自己的人生的正确方向。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我们应该尽量利用传统文化内涵熏陶感染学生,在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的基础上,重视古诗文的熏陶感染,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的阅读体验。古诗文教学具有很丰富的人文内涵,我们必须做好知识的把握、能力的提升和文化的熏陶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传承成为可能。
一是要在课堂上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目前教育太过于偏重智育,人文精神衰颓已成为事实。在学校教学中,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伦理之间不能沟通和联系,科学教育缺失了科学的真正精神:启迪人们的生活更加符合人性以及人伦道德的标准。一位曾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家说:“科学可以打开天堂之门,也可以打开地狱之门,究竟打开哪一扇门,则取决于人的人文素质。”由于人文精神的丧失,即使经过训练高度科学化的人,也不可能成为真正完整意义的人,而是精神不健全的残缺的人、被物质所奴役所异化的人。这样的人能在社会健康发展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刘海洋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马加爵(云南大学学生)曾获得全国数学竞赛第三名,二人可以说掌握了较多的科技知识,在众人眼里可以称得上是智力超群、天之骄子。然而,他们却一个用浓硫酸泼伤黑熊,另一个残忍地杀害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多名同学。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缺乏起码的生命意识,缺乏起码的人文关怀是最主要的原因,这与应试教育这种选拔人才的机制和在这种机制下人文精神的丧失有很大的关系。加强以传统文化精神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培养,加强人文学科的建设已刻不容缓。
二是要改革教育教学评价侧度。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多年,各种实施方法先后出现不少,但应试教育仍大行其道,原因固然很多,但教育教学评价体制因素则是最主要的。由于偏重知识的考察,一张试卷就很可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重视智育而忽略了其他“诸育”,特别是“德育”,自然成了大家共同的选择。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考察、评价教师业绩的主要依据,使教师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在课本上、放在知识上,不敢也不愿从事与考试无关的“活动”。应试教育,使教育成了冷冰冰的强制性义务,知识成为奴役人的工具。只有彻底改革现行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使评价标准更科学、更全面,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文化传承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是重视教材的编写与研究。近些年来,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有很大变化,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但也必须承认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如缺乏系统性,在上下衔接方面明显不足;知识性错误时有出现;文本选择标准有明显优势偏颇,有的几十年不变,有的则带有明显的时事性,政治色彩浓厚;对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发掘、整理、体现得不够;在整个教材体系中,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全面、完整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知识网络系统……这些现象必然会影响语文教学继承传统、培养能力作用的发挥,需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尽快解决。
四是语文教学也要掌握分寸、分清主次。首先,教学目标要具有多重性。《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是这样规定的: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教育要实现的三维目标,三者缺一不可。因此,语文教育应兼顾各方,不能厚此薄彼或顾此失彼;其次,合理分配教学投入。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责任,但不是唯一职责。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有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应用、有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分析、有对写作手法的掌握……比如在学《过秦论》时,教学重点应落在文言实词、虚词及作者论证方法上,对于自春秋战国到楚汉相争近五百年的历史进程,教师可以简单提点一下,让学生更易理解大秦王朝之所以被疲敝农民推翻的政策根源。但如果教师用大量的时间介绍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秦灭六国——农民起义——楚汉争霸这一连串的历史事件,就会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学生抓不住重点,听得云里雾里,学习效果不高,教学目标不得实现。因此,教师应合理分配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分寸、分清主次,以利于我们语文教育总体目标的实现。
五是为学生感受传统文化提供广阔平合。学生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的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毕竟是模糊的、抽象的,很难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持久而深刻的印记,如何利用各种文化载体,使传统文化在学生的记忆中形成清晰、具体、鲜活的形象,并不是学校所能全部完成的,它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帮助。各类和文化关系密切的企事业单位应本着社会效益为先的原则,为学生接受传统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学生感受传统文化提供方便。例如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历史文化名胜区等等,定期免费向学生开放;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网络等大众媒体,要加强弘扬民族文化的宣传报道,多出版学生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学作品和影视制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里蕴含的丰富内容,并与现有文化资源整合,多创作出像《千手观音》一样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完美结合的作品……使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弥漫于整个社会,这既有利于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利于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