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在学生写作过程中的无为

教师在学生写作过程中的无为

时间:2023-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程标准》是这样规定写作的:“写作教学应重视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教师在学生写作过程中的“无为”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师在学生写作过程中无所作为,二是教师在学生写作过程中确有无为之处。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法运用往往是一种直觉,一种习惯,如果写作过程中过分注意语法和修辞,反而可能干扰写作过程。

《课程标准》是这样规定写作的:“写作教学应重视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然而,“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真的可教吗?王荣生老师认为,“内容独创、形式独创的好散文,具有不可教性。”因为人人能写的东西就不是“个性的”、“有创意的”。个性的有创意的必然是学生自发的自为的自创的,他人无法教;此外,强调文章“有真情实感”也会将作文教学引向不可教的路上,即重独抒性灵的散文创作。散文的体式自由灵活,一规范就死,也无法教。还有,我们的作文评价也是呼应课程标准,检测的往往是“不可教的”部分。这一切,都导致了教师写作教学的无为。

教师在学生写作过程中的“无为”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师在学生写作过程中无所作为,二是教师在学生写作过程中确有无为之处。

先讲第一层含义:教师在学生写作中无所作为。

尽管课程标准有明确的对写作(表达)的要求,语文教材上也有相关的章节,老师们也每学期会安排或多或少的写作练习,学生也能从老师那儿得到自己文章的分数和评语,然而,大家的共识是,中学语文几乎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教学。

为什么这么说呢?目前高中写作教学主要有五种思路:

第一种:题目+范文。老师出一个作文题,然后提供一篇或几篇范文,然后让学生写。

第二种:情境(活动)+题目。老师设计一个情境,或者活动,有时是带着学生到户外体验,然后给出一个题目,学生写。

第三种:思维训练+题目。老师从不同的思维方式入手给学生适当的练习,比如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想象等等,然后给出作文题,学生完成。

第四种:写作技法介绍+题目。老师讲解一些技法和章法,比如以小见大,如何开头等等,再给出题目,学生练习。

第五种:随便写什么。老师要求学生写周记随笔或读书笔记,不限制内容,学生想写什么写什么。

这几种思路都不是真正的写作教学。因为,在学生开始着手思考,到他的文章最终完成,这中间的一大块,教师是没有具体指导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老师是没有帮助他们去解决的。

然而,要承认的是,教师在学生写作过程中确实有不可为的地方。

1.学生具体写什么,教师不可为

拥有所写内容的有关知识,即百科知识,是一切写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原则上说,知识越丰富,他的写作就会越得心应手。然而,知识的积累在学生学写作之前就已形成,在他学习写作之后还将继续生成,而这些知识的获得,并不是仅仅在写作课上获得,它更多地来自学生的社会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这些知识,是写作课不能教也不需要教的知识。

2.语法教学,教师不必为

遣词造句当然是写作中所必要的,甚至从某个层面来讲,语言表达的差异就是写作水平的差异。但这些能力的提升,未必需要放在写作教学课上专门教。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法运用往往是一种直觉,一种习惯,如果写作过程中过分注意语法和修辞,反而可能干扰写作过程。就像司机开车,如果过分注意操作要领,就可能干扰驾驶。更何况,有时写作恰恰要打破常规,寻找一种语言的陌生感,反而能更有效果。所以,遣词造句这一块不如放在修改环节可能更恰当,也可以在阅读中品味揣摩,还可以通过语言片段练习来提升。

3.思维模式,教师难以为

写作离不开思维,思维的活跃也可以通过老师的活动设计来激发。但高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已趋于定式,各种思维的训练不是写作课所能独立承担的,它可能需要借助其他的活动来开发,或者专门的思维课程来训练。并且一些思维的知识也可以在阅读学习中掌握。

这样说来,写作教学真的不可教吗?当然可以教,关键在于“教什么”,“怎么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