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可以概括地分为:听、说、读、写。为什么这样排列?其实,这四种能力是一个正常婴儿出生后,按顺序递进的生长过程。先会听,然后才牙牙学语,开始了口头语言的表达。进了小学,继续丰富与发展听与说的能力,同时接触书面语言,进而学习读和写。在养育一个孩子的过程中,常常会碰到这种情况:几个月大的婴儿还不会说话,但大人说的话他却能听懂一部分,这就是听先于说的表现。同样的道理,小学生对“写作”技能的掌握比较迟缓,教师不必过于担忧。这四种能力中,“写”是最后掌握,也是最难掌握的。起步作文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生长规律,顺应儿童学习语言的先后顺序,充分利用他们已经掌握的听、说、读,并促使他们在提高听、说、读的基础上,全面和谐地提升写的能力。
一、读写结合
香港课程发展议会编订的《中国语文科小一至小六课程纲要》中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宜尽可能与读文教学结合”(见《纲要》第25页)。其实,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认识到了阅读和写作的相互作用及紧密联系,并运用于实际教学中。[3]唐代大诗人杜甫(712—770)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中有一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它阐述了读书的质量和数量对提高写作水平的作用。元朝学者程端礼(1271—1345)也有“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名言。1942年,叶圣陶指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叶老的话,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揭示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
建国后,以丁有宽先生为代表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比较深入地研究了读写结合问题,总结出三种读写结合的类型。
1.形式结合。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表现形式等,并运用于写作。
2.内容结合。让学生从课文内容的思想、观点、情感上得到启发,迁移于自己的作文之中。
3.“触发”结合。学生从一篇课文的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情节,甚至是一个动作,触景生情,与自己的原有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有所发挥而把感想写成文章。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这些宝贵的教研成果,我们在一、二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可以针对教材的特点,有意识地注意读与写的结合,发挥读写结合对提高学生起步作文能力的作用。
二、听、说、写结合
学生学习语言目的之一,是为了更好地交际。教学应该鼓励与引导低年级的学生乐于交流,善于表达,这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前提。这里提出的听,主要是指倾听同学表达的认识与构思;说,主要是梳理自己的表达范围与顺序。现代学校,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发挥学生集体、共同学习的优势,引导学生在细心聆听的同时,善于取彼之长,补己之短。
例如在进行一年级第二学期写作活动《我在圆上添几笔》时,作前指导可以这样设计:
通过课堂教学研究,我们感到在起步作文教学指导时加强听、说和写的联系,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经具备的初步的听、说能力,这样可以相对降低写的难度,并产生以下几点优势:
1.听是吸收。低年级儿童识字量、词汇量不多,个人掌握的句式有限,通过聆听,可丰富儿童的语言储备,把他人的有声语言吸收为自己的书面语言。
2.说是梳理。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尚不发达,通过“说”自己的构思,锻炼思维的条理性,把抽象的内部心智外显,进行梳理,使之有序。
3.费时不多。低年级的写作,主要是句子和简单段落,把自己的构思说一遍,花费时间不会很多,从课堂教学实际讲,较为有效可行。
4.调动兴趣。低年级儿童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老师创设说的条件,可调动他们表达的积极性,促进交际,提升表达的水准。
5.榜样引领。教师对个别学生发言的点评,能起到范例的作用,提醒其他学生该怎样,不该怎样,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6.综合发展。听、说和写的结合,既有助于学生完成“写”的任务,又锻炼了他们听、说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较好地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
7.组合灵活。听、说、读的组合是灵活的、辩证的。既是听同学说,又是说给同学听;可以说一点写一点,也可以写一点说一点;可以在全班范围内听说,也可以在小组内听说,甚至是同桌之间、好友之间,对于个别学习困难生,教师可适时与他单独听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