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解句子成分易位的表意功能

理解句子成分易位的表意功能

时间:2023-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句子成分易位的表意功能。这种改变句子成分原来位置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句子成分易位。宾语前置,即句子中宾语在前,谓语在后的一种句子成分易位现象,往往也是为了突出强调某个意思。当然,具体到文本里,这种句子成分易位现象往往与文本的语境、情境、情感、主旨等密切相关。一般来讲,吃透句子成分易位的表意功能会有这样一些好处:一是可以增强幽默色彩,平添句子情趣。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句子成分易位的表意功能。大家都知道,现代汉语中,句子成分的位置大多是固定的:主语在谓语前面,谓语在宾语前面,修饰语在中心语前面,补语在中心语的后面,一般都不能改变。但有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或其他什么原因,句子成分的位置常需改变。这种改变句子成分原来位置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句子成分易位。句子成分易位,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请看下面一则故事:

解放战争时期,扬言要在三个月内打败共军的蒋总裁,时而飞抵徐州,时而又督战延安,而国军却依旧节节败退。战士们向周恩来汇报:哪里打败仗,蒋总裁就到哪里!周恩来接过话头,风趣地说:“应是蒋总裁到哪里,哪里就打败仗!”战士们听后乐不可支。因果推断,轻巧一换,就有力地嘲讽了蒋总裁的指挥无能。

现代汉语中,我们常会遇到句子成分易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谓语前置,即句子中谓语在前,主语在后,这是最常见的句子成分易位现象,感叹句、疑问句占多。作用一是为了强调谓语,二是由于说话急促,先说出谓语。如,“真美啊,这张画!”目的是为了强调谓语“真美”;再如,“干什么,你?”是由于情况紧急,说话急促,先说出了谓语。

宾语前置,即句子中宾语在前,谓语在后的一种句子成分易位现象,往往也是为了突出强调某个意思。如,“谁啊,你是?”突出的是你到底是谁;再如,“土豆我忘买了。”强调我忘记买的是土豆。

定语后置,即定语在后,中心语在前的一种句子成分易位现象。后置的定语大都是并列短语,往往是为了突出所有表达的内容,或是为了调整语序,使句子更简洁。如,“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如果将“杂样儿,有名字,没名字的”放到“野花”前面,就既不能更好地突出野花的品种很多,也不能使句子变得简洁。又如“房后河边有许多好看的石子儿,红的,黄的,粉的”,同样是强调“石子的色彩很多”这个意思。

状语后置,即状语在后,中心语在前的一种句子成分易位现象。状语后置与定语后置一样,也是为了突出所要表达的内容或使句子结构衔接得更好。比如“铃声响后,同学们飞快地跑回教室,从操场,从阅览室,从羽毛球馆。”这一句话,不仅强调了学生从哪里跑回教室,而且使句式整齐、简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果能吃透句子成分易位的表意功能,灵活机智地改变一些句子成分的位置,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具体到文本里,这种句子成分易位现象往往与文本的语境、情境、情感、主旨等密切相关。一般来讲,吃透句子成分易位的表意功能会有这样一些好处:

一是可以增强幽默色彩,平添句子情趣。在特定的场合,说话者通过将别人话语中词语巧妙易位来表明看法,别人听起来丝毫不会有贫嘴和滑头之感,反而会佩服说话者的机智和风趣。有这样一个例子:江西、湖南、四川三地人都喜欢辣椒,且一地比一地厉害,一日三人聚餐,服务员问三位怕不怕辣,江西人回答“不怕辣”,湖南人回答“辣不怕”,四川人回答“怕不辣”。“不”“怕”“辣”这三个字,经三位不同省籍的人颠来倒去,机智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语言简练,令人捧腹,为生活增添了色彩和情趣。

二是可以加重调侃意味,让讽刺入骨三分。生活中,对不良现象的不满,对不轨行为的批评,对丑恶世象的憎恶,说话者通过将现成话语中的有些成分巧妙易位来表明看法,不仅使语义翻新,妙趣横生,也加重了调侃意味,使讽刺入骨三分。例如,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将士在前方浴血奋战,而一些国民党官僚却在后方纸醉金迷,大肆挥霍。一记者用“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为标题曝光这一丑恶现象,“吃”“紧”两相易位,前后对照,有力地揭露了国民党的腐败和黑暗。

三是可以让语意迥异,观点针锋相对。汉语语序具有表意功能,成分易位,往往会使前后两语意有天壤之别,观点相左。例如,云南解放前夕,云南省主席卢汉打电话替关押在云南的90多位爱国民主人士求情,蒋介石回电只有八字:情有可原,罪无可逭。卢汉接电报后找李根源商量对策。李看后,提笔将电文前后两句颠倒,教人重写后交给沈醉。沈醉以为老头子对这些民主人士恩威并举,于是释放了关押的90多位爱国人士。易位之重要,可见一斑。

句子成分易位的现象在现代汉语中比比皆是,在古代汉语中也很普遍。

谓语前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例如,“甚矣,汝之不惠”这句,全句实为“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突出强调愚蠢至极之意味。

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形式: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有两种情况:一是介宾倒装。例如,“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一句中,“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中,“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二是谓宾倒装。例如,“何有于我哉?”一句中,“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第二,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如,“僵卧孤村不自哀”一句中,“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突出自己不为此感到悲哀,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中的“自信”即“信自”,强调相信自己。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例如,“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中,“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再如“惟兄嫂是依”一句中,“惟兄嫂是依”是“惟依兄嫂”的倒装,“只有依靠兄嫂”的意思,“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类似的还有“唯利是图”“唯你是问”等。

第四,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例如,“是以谓之‘文’也”这句中的“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强调原因,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状语后置。文言文中,状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语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语的地位,强调状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状语放在中心语之后。大致有两种形式: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状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如,“何有于我哉?”一句,全句实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状语“于我”后置,可以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一句,全句实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状语“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状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例如,“屠惧,投以骨”这句,实为“以骨投之”的倒装,状语“以骨”后置,可译为“把骨头扔给它”;“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这句,“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状语“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语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语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有这么几种形式:

第一,“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中,“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强调只是“三夫”,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中,“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突出亭子的形态,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第二,“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中,“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突出花的神态和气质,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第三,“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爪牙之利”是“利之爪牙”的倒装,突出爪子、牙齿的锋利,可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

第四,数量词做定语后置。例如,“为人五,为窗八”中,“人五”和“窗八”分别是“五人”和“八窗”的倒装,定语“五”和“八”后置,突出小小核桃刻成的核舟上面的人和窗特别多,间接赞美微雕艺术大师王叔远雕刻技艺之高超。

可见,句子成分的易位现象,古已有之,古今一理。因此,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融通生活情理去思考和分析,透悟其表意功能,而不是仅仅干巴巴地死记住一些语法形式。可悲的是,一些师生至今仍在那里死教死学一些语法形式,大搞特搞死板的文言语句翻译,导致教学效果特别低下。可见,只有活学学活,学通并悟透了,同学们才能更准确而有效地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而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和情趣。

(盛庆华 执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